1
长期以来,后台一直有读者给我留言提问:
“大师,能给孩子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吗?希望孩子能多一些阅读。”
我以前也说过,其实每个孩子的兴趣,喜好,习惯,包括阅读能力不同,喜欢读的书也不一样——比如我孩子就是这样,一些我小时候超级喜欢读的书,换她却并不感什么兴趣,我觉得没什么意思的读物,她却读得津津有味。
但有一点,我却愿意给所有家长一个同样的建议:
如果有机会,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新闻。
2
为什么要读一些新闻?
这里忍不住又想起我小时候。

记得从初中开始,我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躺在沙发上,拿起当天的《新民晚报》(虽然后来我供职《解放日报》哈哈),从头版看到最后一版:时政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包括“夜光杯”里的每一篇文章,甚至连中缝广告也不放过。
当时只是觉得纯粹地喜欢看报纸,读新闻,其实并不知道多读新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能了解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这个世界都在发生些什么,能时刻跟上时代的节奏,即便是作为一个象牙塔里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也不会和世界脱节。

其次,当我对我身处的这个社会和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我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就会更加成熟,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第三,当然是和自己的作文写作紧密相关:一篇好的新闻,从文章的结构,到论述的逻辑,到修辞的运用,都是一篇范文。

多读新闻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我写议论文从小到大都没怕过,各种最新的时事举例更是信手拈来,现在想来,和每天坚持读新闻是大有关系的
说到这里,想到一件真事儿:
我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大楼下有一位专门收废纸的老兄,初中文化,定点收我们这幢楼的各种报纸。他在我们这幢楼里很出名——在上海的楼市飙升之际,他已经买好两套房了。他对我们说过他的唯一秘诀:
“没事我就看回收来的报纸,了解上面报道的楼市行情,股市分析,这两套房,全是我看报看来的。”
现在想来,这也是很遥远的回忆了,因为,每天能坚持看报纸的人已经不多了。
3
当然,这不是说现在的人都不看新闻了。

了解新闻永远是刚需,但因为技术的革新,人们不再习惯看用“纸”印刷的新闻了。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如今,成年人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继续看由传统报纸和通讯社提供的新闻——没错,你们通过各种新闻APP聚合平台看到的绝大多数严肃新闻和有权威出处的报道,都是传统媒体提供的,而不是自媒体——但是,孩子们呢?
因为家长是严格限制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那么,现在的孩子们还读新闻吗?
不知道你们的孩子怎么样,我的孩子,真的是没什么渠道读到正儿八经的新闻了——让我感慨的是,可能现在有一些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都不知道“报纸”长什么样了。
电视新闻还勉强留住了一席之地,不过在我家仅限于晚饭时间。
我们家每天晚上6点左右吃饭,这时我会打开电视,放东方卫视的新闻或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的新闻,孩子会一起听听,有时也会对一些社会现象和国际热点提一些问题,但一般早点吃饭,看不到整点新闻了,而且除了这个渠道外,我实在想不出她有什么渠道可以接触新闻了。

还有一个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是:

和我们的“读报”时代不同,如今已经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早已不再是稀缺品,有价值有含金量的信息才是。在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轰炸之下,我们成年人有时候都会迷失方向,更何况孩子?面对满屏弹窗的那些充斥各种诱惑性字眼或标题党的新闻,你是否放心孩子去看?
而另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真的让孩子去读一些纯严肃的新闻,他们是否会觉得枯燥?进而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于是我就想,有没有一个产品,能满足我三个诉求:
1、提供一个让孩子接触和了解新闻热点的渠道;

2、这个渠道家长是可以放心的;
3、能让孩子在新闻阅读中增长知识,培养阅读习惯。
4
有时候,还真是那句话:“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我想让孩子读《论语》,就自己写了一本,想让孩子了解一下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己写了一本,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成语故事,就自己写了一本(正在写)
……

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尝试写一些给孩子看的新闻呢?
于是,我就又开了一个“馒头星球”的微信公众号。
买过《馒头说论语》(【开课】为什么说,我们还是要读点《论语》)和《馒头说哲学》(【开课】让孩子学一点哲学有什么用?)这两门音频课的读者,应该比较熟悉“馒头星球空间站”这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是用来承载“馒头说论语”以及之后一系列“给孩子们”的系列的课的,而“馒头星球”微信公众号本身,我决定专门用来写“给孩子们看的新闻”
一开始,为了测试,我先实验了两篇新闻——想好选题,挑选权威主流媒体的新闻源,用孩子们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加以阐述,解释,整理,扩展,然后再提供给孩子们看。
一篇是关于5G应用的新闻,一篇是关于疫情期间体育赛事“取消险”的新闻,每篇大约800字左右。两篇都让我女儿汤圆妹先看了,然后我们一起讨论。
第一篇新闻,汤圆很感兴趣。事实上,她并不太清楚“5G”到底是什么,然后到底有什么用,看了之后,再问了我一些她不清楚的概念之后,她初步认识了“5G”。

第二篇新闻,我没想到她更感兴趣。因为“赛事取消”居然也能得到保险赔付,对她来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她对“保险”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他们每次哪来那么多钱赔呢?不是早亏本破产了吗?“相信这是很多孩子都会有的一个疑问。我顺带又给她普及了“保险”的知识。
两篇得到的反响不错,我的信心和动力也来了。

不过,尽管我自认我的精力算是充沛的了,工作效率也算高,但是要在每周“馒头说”的微信公号,音频,视频(即将推出)
,还有书稿的写作,再抽出时间全身心投入“馒头星球”的写作,不现实。

所以,我任命了一位“主笔”——我的助理“橙子”。
千万别小看我的这位助理,她做这份工作,也算是科班出身了:

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然后考取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社会学硕士——曼大可以在英国排进前十,世界前三十(QS世界大学排名),它的社会学专业在英国可以排前五。
她每天会搜索大量热点新闻,然后做一个统一的筛选,选出孩子们值得知道的热点,再用适合孩子阅读的语言重新梳理一遍,最后制作成图文(还有音频)
当然,虽然是“主笔”具体执行,我这个“主编”也是发挥作用的:
每一篇新闻的选题,我们都会共同讨论,选定,然后我会审稿,提建议,最后发布。
5
“馒头星球”这个微信公号,其实已经“秘密”运作大半年了。

套用一句互联网行业的话,叫“灰度测试”,最初选取了我“馒头说读者群”几十位有适龄孩子的家长(小学到初中都有)
,每天对他们发布新闻,后来又进一步扩充了一些家长。

到目前为止,“馒头星球”共发布了79篇新闻,这些新闻涉及时事、社会、金融、科技、文艺、体育、动物等等各方面。
家长的反馈都是很正面的,有些家长已经养成了和孩子一起看,并且一起讨论的习惯,非常高兴地在后台给我们反馈。
这些新闻有:
给孩子讲讲“巴以冲突”这类国际冲突是怎么来的:【国际】巴以冲突是怎么回事?
带孩子回顾汶川地震这类过去的大事件:【5月12日】汶川地震过去13年了,你知道这件事吗?
给孩子普及冷知识,用卫星地图统计人口,让非洲的小朋友可以打上疫苗:【科技】有个地方打疫苗前要看看地图
告诉孩子们“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时事】Switch游戏机要大降价了?
给孩子们讲讲宫崎骏的故事:【文化】宫崎骏今天80岁了!
还有一些沉重的话题,比如死亡:【科技】假如人死后变成了“美国队长”
我们把一篇篇严肃的新闻转换成了多个板块,比如“大事件”、“时事追踪”,以短新闻的形式呈现,记录正在发生的事:
有些新闻如果不知道背景很难理解,所以“馒头纵深”这个板块就尝试给孩子们讲讲背后的故事,篇幅稍微长一点:

看新闻,还能轻轻松松涨点知识,所以安排了“每日一词”、“头脑风暴”:
 除了严肃新闻,还会有一些板块,比如“全球资讯”、“馒头快讯”、“抢先知道”等

最后还有一个投票环节,看看别人感兴趣的是什么,还能决定下一篇馒头纵深讲什么:
如果你不想看手机,我们提供了音频形式,每天陪你轻松10分钟:

6
“馒头星球”目前更新的频率是:
每周一至周五晚7:30至8:00推送,每日推送,双休日休息。
我设想的用户场景,是这样的:

最好的场景,当然是孩子每天能自己抽10分钟阅读;

但我知道,很多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肯定是受到严格控制的,那么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先阅读一遍(浏览一遍其实很快,因为是写给孩子看的,轻松不烧脑),了解一下最新的热点和大致的来龙去脉,然后可以告诉孩子,或和孩子一起讨论;
或者,在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或者周末送孩子去兴趣班的路上,可以用音频放给孩子听,当然,也可以一起讨论某个热点,家长可以做一些启发和引导。

按照我的构想,未来如果可以的话,还会考虑视频的播放,甚至,组建“小记者俱乐部”,通过线上的方式,请孩子们自己来分享新闻,领读新闻,讨论新闻,然后写新闻……

当然,这是建立在这个公号能受到大家认可的前提上。
至于现在,如果你对这个微信公号感兴趣,愿意尝试下让孩子读一读“馒头星球”出品的新闻,只需要做一个动作就行了:
点击下方公众号图片,关注“馒头星球”——
希望能给你和孩子每天一段轻松的阅读新闻时间。
让我们“馒头星球”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