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某幼儿园发生一起重大的社会恶性事件,一男子行凶致伤人,导致儿童死亡和受伤,闹得人心惶惶、家长担惊受怕(嫌疑人已落网)
图源丨北京日报微博
不仅如此,类似的事件在此之前也时有发生,让人觉得悲痛不已。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未成年人都是倍受保护的群体。
然而这也恰恰是因为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甚至是极端暴力事件时,也是最为脆弱的那个群体。
在一些不幸的事件发生后,似乎总会冒出一些文章,建议孩子们在危急时刻如何保护自己。
但是作为未成年人,尤其是幼童,无论是体能、情感、认知都处于萌芽状态。
突发事件面前,成年人都会手足无措,何况是这些孩子呢?
重大恶性事件发生时,如果孩子目睹了暴力、血腥的画面,或事后得知了令自己震惊、痛心的后果,通常都会在心里留下创伤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引发“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三天到一个月内)”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性事件发生一个月后)”。
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疏解,容易造成恐惧、忧虑、无法专心,甚至影响人格成长、将来的人际关系、信任关系等。
图源丨图虫创意
不同年龄层面对恶性事件的反应特点
这里我们来分享一下相关专业机构给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面对极端社会事件,或者创伤性事件时,容易产生哪些应激反应,以及家长可以如何理解孩子的反应,并与孩子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排解情绪困扰[1]
01
婴儿~6岁
图源丨图虫创意
想去体会和疏导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应激情绪或反应,是不容易的。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即使有了一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能表达不出什么逻辑性的内容,更别说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压力了。
因此,家长需要更加仔细地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例如:
  • 哭得比平时更厉害
  • 有惊恐反应,难以平静下来
  • 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
  • 改变睡眠模式(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
  • 经常有恶梦
  • 比平时更安静,或反应更迟钝
  • 比平时更容易受到惊吓
  • 变得更加恐惧一些环境或事物
  • 与妈妈或爸爸存在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
  • 发脾气的次数增多
  • 总是抱怨头疼或胃疼(无其他病痛)
  • 在玩耍时反复打、抓、或推搡其他孩子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先用一些让孩子感到舒适、安全的器具,例如毯子、安抚奶嘴和小玩具,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正在被爸爸妈妈关心。
然后,通过一些柔和的、不带刻意目的的询问,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
例如:“害怕啦?我们来抱抱好不好?”,或“有点难过是吗?要不要到妈妈怀里来?”
最后,当孩子情绪有所缓和,试着用让他们用画画、涂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知道的,或者感受到的事情。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询问事情的详情,则可以简单地表达:“有时大人也会做坏事,这是非常可怕的哦。”
02
7~11岁
图源丨图虫创意
学龄儿童对极端事件的认知开始变得复杂。
有时对他们自己目睹或经历的暴力会感到内疚,特别是如果暴力发生在家里或针对自己亲密的朋友。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是不是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暴力就会减少。他们有时也为不能保护自己的父母或朋友而感到难过。
在暴力事件后产生的反应包括:
  • 对事件的发生或后果感到有一种“责任感”
  • 突然想一个人待着
  • 看起来比平时更悲伤
  • 变得异常活跃或亢奋
  • 变得更有攻击性或经常打架
  • 显得特别心不在焉
  • 容易被噪音惊吓
  • 重拾旧的恐惧或产生新的恐惧
  • 不愿入睡
  • 做恶梦
  • 吃得比以前多或少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抱怨头疼或胃疼
面对学龄的孩子,家长需要做到的是尽量聆听他们的表达,而不去做任何主观评判。
例如可以说:“我们愿意听你说说你的想法,这段时间你一定也不容易。”
当然,也可以用询问的语气,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情绪。例如:“今天在学校门口发生的事情真的很可怕。你感觉如何?有没有觉得紧张?恍惚?心里难受?”
如果孩子愿意交流,则应该记录下他们的思维、情绪,并留意他们行为的变化。
如果孩子拒绝交流,则更应该警惕,寻求专业机构的干预。
03
12~18岁
图源丨图虫创意
青少年的认知和思维进一步成熟,而且他们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心里话不一定向父母或长辈倾诉,而是更愿意与同龄人交流。
而且,越接近成年,他们越倾向于独立面对自己的情绪,以及独立解决问题。
在经历或目睹极端事件后,常见的反应有:
  • 频繁谈论或思考该事件
  • 拒绝承认该事件的发生
  • 使用暴力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 在家里或学校里变得反叛
  • 抱怨自己一直很累
  • 拒绝遵守规则
  • 频繁离开家独自活动
  • 或越来越不愿离开家
  • 一想到这个事件就感到害怕
  • 做恶梦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做危险的事情(如从高处跳下)
  • 想寻求报复
  • 逃学、厌学、谈论自杀等
跟青少年的交流更需要技巧。
家长应尽量拿出与孩子平等的姿态,试着以“朋友”的视角来与他们对话。
例如:“你看起来不像以前的你哦,说说吧?”,或者“最近那件事你怎么看?有没有伤着你?”
青少年也许会有一些出乎家长意料之外的想法或行为(例如想离家在外面过夜,或者想报复等等)
家长须尊重他们的思维,但要告诉他们:“思维如果不能引导正确的行为,就会导致更多的人受伤,而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
最后,应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坦诚和勇气表示赞扬,认同他们的成长。
也可以鼓励他们向更多的人和机构寻求帮助,例如老师、心理咨询师等等。
作为家长自身的责任和行为
那么,作为家长自身,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呢?
01
 家长须清楚自己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
成年人在危机面前,爆发出一些情绪(如惊恐、焦虑)是完全正常的。
然而家长需要在主观意识上认识到自己这些情绪的存在,并且有意识地去寻求帮助,从而尽快完成对自己的情绪管理,以便回归到理性、逻辑的思维状态,来帮助孩子。
02
回到正轨,不过度渲染
在情绪平复后,家长须尽快把家庭的生活、学习回归到正轨,并尽量控制事件相关消息在家庭里的过度曝光。
如果孩子想谈论事件,应允许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倾诉,以及展示自己的情绪、认知。
但不应过度渲染事件本身,而要向孩子表示:感谢你的分享,我们大家现在都是安全的。
03
寻求外界的帮助
如果孩子本身遭遇了过度的刺激,例如受伤,或目睹同学、亲人的不幸遭遇。
那么家长应着手重建孩子对环境,以及对亲人的依恋关系。
此时,家长是孩子唯一的精神依靠。
家长自己应尽快寻求机构帮助,先处理自己的应激反应和压力,再评估孩子的精神状态。
包括对孩子的情绪、行为进行密切观察,保持沟通的顺畅,重新构建孩子对亲人和外部世界的信任,适当降低对孩子其他方面(如学业)的期待,以及联合多方帮助孩子处理心理问题等。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黄贝尔心理治疗师主页进行预约,专业的治疗师会为你解答~
参考文献
[1] Center, S. (2012). Healing the Invisible Wounds: Children's Exposure to Violence-A Guide for Families. The Safe Start Center
相关阅读
医学校对:马信诚心理治疗师
图文排版:刘斯雅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