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条#9岁女孩打性抑制针半年花十万# 的热搜引起大家注意。
评论中不少网友感慨“连身高都要卷吗”……
今天跟大家聊聊身高问题。
每一位主动关注孩子身高问题的家长,我相信他们对孩子是充满爱意的。
他们希望孩子可以长得更高一些,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怀揣这样的愿望是错。
他们不辞辛苦、一掷万金求医问药,或许会被评论为不切实际,但我们不可以质疑其动机的良善。他们无非是想为孩子做些什么,期望能帮孩子把未来构建得好一些,哪怕有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作为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受所学专业的限制,要让其能准确地处理信息、理清思路、做出合理的选择是不容易的。
当“矮小”、“性早熟”这些乍看易懂、实则晦涩的专业词汇出现时,加上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实信息的传播,让原本关心生乱的家长在迷雾重重中更难拨云见日。
难道说要所有的父母都去系统地学习一遍儿科学吗?这是极不现实的事情。
一、身高最终难“逆天”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遗传因素决定了身高的大趋势及总体潜能。
遗传因素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的部分,目前尚不存在可靠、可行、可及的方法能够操控遗传因素。
后天因素(疾病、营养、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遗传因素的大背景下(而不是跳脱出来)发挥作用,影响着身高的最终发展趋势和潜能实现水平。
1、接受不可控的部分
对遗传因素,我们得学会坦然,这是人力所不可控的部分。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矮小,在遗传上拖累了孩子很内疚,我觉得大可不必,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做了这世上最伟大的事情(赋予一个人生命)。
所谓完美从来只在人心,而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接受一个问题往往比制造一个问题更让人自在。心若不自在,何处觅蓬莱?
2、科学的“身高管理”
面对后天因素,我们是可以有所为的,所谓身高管理就是对这些后天因素加以科学管理。
通俗地说,有病的把病治好;有营养问题的把营养问题纠正;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孩子确保其心理健康,仅此而已。
3、正确理解“增高”
大众认为的“增高”和医学上的“增高”不是一回事。
前者朴素地认为只要有长高的愿望,就可以做些什么让矮的长高,让正常身高的人长得更高。
从严格的医学角度,“增高”应称之为“生长追赶”或“恢复性生长”。
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某些不利于身高增长的因素存在,导致身高潜能未很好地发挥,经过干预把不利因素消除,让孩子的生长恢复到正常该有的状态。
实现“生长追赶”需要有规范的诊治过程,尤其是需要仔细探究既往生长抑制时段内的相关事件。
还必须关注其他原因,包括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潜在的营养问题(例如供给营养成分比例不当或饮食行为异常)、慢性炎性疾病和某些特殊药物的应用等,并非只简单地鉴别是否为生长激素缺乏。
二、生长激素并不是“增高”万能药
似乎每谈到“增高”,总少不了生长激素的身影。
然而,任何一个药物的使用都应严格地把握其治疗适应证,生长激素也是如此。
目前导致身材矮小的疾病可用生长激素治疗的有:生长激素缺乏症、Turn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身材等。
当有人向你孩子建议使用生长激素的时候,先明确目前孩子的诊断是否属于其中之一。
并非所有矮身材儿童都适合用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治疗对于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儿童效果有限,更不可能达到“定制身高”的目的。
生长激素的应用还需综合考虑费用、精神心理负担、用药的安全性以及治疗获益。
因此专业的评估与诊断后方可制定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避免生长激素的滥用。
扩展阅读
孩子矮小,都需要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吗?
孩子一切都“好”,就是特别矮,要打生长激素吗?
三、青春期提前≠未来矮小
为什么要关注性早熟,有以下原因:
  • 性发育过早,引起女孩早初潮;
  • 骨龄超过实际年龄,骨骼成熟较快导致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
  • 由于第二性征过早发育及性成熟,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
而这些原因中,家长对青春发育的普遍焦虑在于对最终成年身高的担心。

尽管部分儿童确实由于青春发育启动年龄早、基础身高偏低,最终成年身高低于平均水平。
但是,青春发育启动年龄不是最终成年身高的绝对影响因素,最终成年身高主要还是取决于开始发育时的基础身高。
从人群总体趋势来说,1977至201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国青春发育启动年龄每10年下降0.24岁[1],但青春发育启动年龄呈年代提前趋势的背景下,最终成年身高并未因此而下降,中国人群的身高仍然有大幅增长。
因此从人群层面看,因为营养水平得以改善,青春发育启动年龄提前和最终成年身高增加的年代趋势同步存在。
从个体层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青春发育启动年龄早就一定影响最终成年身高。
拓展阅读:
来月经后就不会长高了?关于女孩初潮的5个问题
四、别高估“性抑制针”对身高改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性早熟也存在很多原因,有些属于正常变异,有些则属于其它疾病引起。

对于后者需要对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对于前者是否要干预也是需要综合考虑很多情况。
1、“性抑制针”是什么?
大家可能听说过有一种抑制性发育的针剂(GnRHa),能有效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制性发育进程、延缓骨龄成熟、改善其成年身高的作用。
目前常用制剂有曲普瑞林和亮丙瑞林的缓释剂。这种药仅用于中枢性性早熟(CPP)的治疗,然而并非所有中枢性性早熟的患儿均适合。
尤其对大骨龄患儿的身高改善作用极其有限,因此治疗中枢性性早熟也需要高度重视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原则,避免因高估GnRHa对身高的改善作用,而过度使用药物。
2、哪些情况下需要治疗?
(1)骨龄大于实际年龄2岁或以上,但需女孩骨龄≤11.5岁,男孩骨龄≤12.5岁者。
(2)预测成年身高:女孩<150cm,男孩<160cm。
(3)或骨龄身高<身高2个标准差(按正常人群参照值或遗传靶身高判断)。
(4)发育进程迅速,骨龄增长/年龄增长>1。
3、哪些情况不需要使用?
(1)性成熟进程缓慢(骨龄进展不超越年龄进展)对成年身高影响不显者。
(2)骨龄虽提前,但身高生长速度亦快,预测成年身高不受损者(通俗地讲,比如女生发现性发育时身高已经很高了,即使不治疗,身高长到160cm以上没问题,我们也不建议治疗)。因为青春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对每个个体的以上指标需动态观察。对于暂不需治疗者均需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五、家长到底需要什么?
著名的医患关系研究者巴林特曾写到:“临床医疗中使用最频繁的药物是医生本身”。
医生缓解父母对孩子身高焦虑的方法,除了给孩子“打针”之外应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家长有时真的会很可爱,明知没有用药指征,他们依然会如孩子一般不依不饶地说:“我非要”。
医生要耐心一些,多体会一下他的内在需求到底是什么?
他也许只是想得到情绪支持;他也许只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可靠的信息并让自己放心下来;也许他明知孩子没事,只是想做一点点简单的检查和治疗。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此文: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关于新闻里的费用问题,怡禾曾咨询过小儿内分泌科林鸣医生:
以武汉协和医院目前使用的抑制针为例,类型一共有三种,价格从低到高分别是1179.3、1280、1439.46元,每28天打一针,按照平均一个月1300来算,半年价格是7800元,就是说单纯治疗性早熟怎么样也不会花到半年十万。
报道里写得比较贵的主要是生长激素的价格,至于半年花10万也只可能是长效生长激素。
按照每公斤体重剂量来算,这个孩子体重差不多要到50公斤,一个月费用才会达到15000元左右,而这个女生的身高应该在150cm以下,家长其实也要关心一下孩子是否超重或者肥胖的问题。
药物选择也不是需要使用最贵的,同样还是50公斤的孩子,粉剂和水剂价格分别是一个月4200、8000元左右。
假如孩子真有必要进行治疗,借此希望大家了解清楚“十万”背后可能的真实情况。
本文首发于「怡禾科普」公众号。
参考资料
[1] Ecker-Lind C, Busch AS, Petersen JH, et al. Worldwide secular trends in age at pubertal onset assessed by breast development among gir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 Pediatr, 2020, 174(4):e195881.
[2]《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 2021,59(3) : 169-174.
[3]《对生长迟缓和生长追赶的再认识》,中华儿科杂志, 2022,60(3) : 173-176.
[4]《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 2013,51(6) : 426-43
[5]《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2015)》,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6) : 412-418.
[6]《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2010年卫生部制定
[7]《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
(可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阅读
怎么知道孩子矮不矮?骨龄检查预测身高准确吗?
医学校对:小儿内分泌科林鸣 医生
责任编辑:何杏滢

对于身高,不需要和别人比拼,平时通过生长曲线就可以进行简单地评估和监测,怡禾推出过一款身高尺,可以结合怡禾app记录孩子的生长曲线,有疑问还可以看科普、问医生,能够帮助大家科学、方便地监测身高,如果有需要可以购买。
▼点击图片或识别小程序码可了解商品详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