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子》片花,导演许家豪
Lucan 许家豪,是在上海工作的台湾人,他一直在关注“长辈”群体,挖掘他们的故事。他在上海做一些社区活动,给长辈设计桌游、给长辈做脱口秀,带着长辈用不一样的方式说故事,希望和长辈们共创想法。什么“长辈”这么重要,他说也许是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
两次参加家庭影像工作坊,Lucan分别拍摄自己的父亲和外婆,这是他第一次通过影像这个媒介去记录和表达,细腻的他在影像背后有很多想要分享的。
敏子
许家豪丨20'丨2023
剧情简介:外婆今年已经83岁了,我突然想记录外婆过去的记忆成一本书,开始了到外婆家好几次的拜访。
导演简介:从小除了自己的出生地外,最熟悉的就是外婆家附近。以前外婆家开了一家机车行叫做大松,大松就变成了我对这地区的泛称,甚至比我的出生地还要熟悉,从看病、买宠物、吃饭、补习甚至出社会的第一份工作都在这附近。虽然对于外婆周遭环境很熟悉,但对于外婆却很陌生,只知道妈妈过年回娘家,我就跟着回娘家。借由这次的影像,去探寻这个娘家,娘的家,大松。
文字/照片:许家豪
1、纪录片是一场即兴的多工作业
这次拍摄《敏子》是我第二次参加家庭影像FamilyLens的工作坊。第一次参加时,正在写电影剧本,但因为文本体量过大迟迟没有完成。当知道有纪录片工作坊时,想说或许可以改变思路试试从导演或者拍摄者的角度出发而立马报名,开启了导演或者拍摄者之路。这是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一件事。

在纪录片中,运镜只有一次的机会,对我来说特别困难。当下要决定选择用固定镜头还是跟随镜头拍摄?如果要跟随,什么时候该跟上?该用怎么样的轨迹去跟随?镜头太频繁移动会显得没耐心?镜头太固着反而没有随着人物的状态移动?何时镜头该推上去?何时该远远地静静观看?
《敏子》剧照
这些内心活动常只在一瞬间发生,但却要在脑海中快速构筑分镜头的短期记忆。此外还不能忘记自己也是影片中的参与者与外婆的孙子。参与者的融入、孙子的对话、导演的提问催化剂,当下分身乏术在三种身份之间。如果还要照料当下的社交活动就更难了。
2、保存童年的幸福感在循环播放的影像里
在上一次的工作坊中,我的拍摄对象是爸爸,他年近70且今年就要退休了。当时,我充满理想主义地想在影片当中去碰触父亲存在的一些遗憾,或者是工作中不圆满的事。在一开始的拍摄预期中,我直觉上觉得无法用过于直接的方式拍摄,我选择“使用”哥哥的两个五岁双胞胎女儿,我的姪女去接近爸爸,当作是一个我们关系的缓冲垫,也是在影片当中我想看到和保留的童年幸福感,影片名称叫《姪女腹偶》,以姪女当作我的发声玩偶去说出心声。
然而到了拍摄的最终,我还是没让姪女们当称职的“工具人”,因为我还是在却步展开那终究要发生的对话,但这也是很真实的现阶段。我与父亲与侄女的现阶段关系。无法承担强烈的冲突而想要避免。
在拍摄中,与爸爸对话是不多的,但是只要偶有对话发生,那个情感浓度粒子都是很密集的。在最后的影片剪辑时,回看素材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无法控制自己,那霎那感觉到了家庭纪录片的治愈的力量。在家中播放时,我的大侄女看到一半时回头了,她妈妈问说怎么了?她说看得好想哭。
《姪女腹偶》海报
最近一次大侄女来找我写英文作业时,还想看那一段影片,她觉得很感人。家庭纪录片似乎让我跟家人有一次“正式”的互动机会,我跟五岁的侄女竟然能有这样的互动和时刻,因为我拍摄了她们。
我们开始会去审视我们是不是只是随便说说而不重视这个当下,也让我们去检视我们生活中是长得怎么样,其中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但这都是我们,我也在过程当中去接受自己的不好。大姪女在看影片时,不喜欢自己某些动作,甚至跟我说想要删掉。我也跟她说,如果有一些东西是你不喜欢无法接受的,你可以尝试接受它,或者选择去改变。
纪录片像是一摊温煦的水与一面锋利镜子。
3、八卦是外婆的健康活力之道-敏子
第二次参加工作坊时,我将摄影机转向外婆。外婆已经83岁了,我会担心如果不拍摄,以后有空闲还想要拍也许就没机会了。上面的长辈,阿公、阿嬷、外公都走了,只剩下外婆还在。妈妈提到过外婆其实对死亡没有很避讳,甚至还跟她交代过如果死亡以后的事情。
在工作之余,我特地飞回台湾一个半月,拍摄了外婆的纪录片与完成一本小志。要如何去做这件事情,我心中是没有底的,因为我本来其实不存在于外婆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家住得近,一年当中会去外婆家好多次,但却从来没有坐下来好好说话过。
一开始设定拍摄方向时特别困难。我想在记录外婆的生活之余去探索些深刻的主题,像是台湾过去的机车行业发展(因为外婆家是在这个产业)、拜拜吃斋、我跟她的祖孙关系抑或者是上个世代的家庭主妇角色。不过最后这些题目与顾雪老师讨论时,发现似乎都失效。不是说太宏伟,而是这些题目都不适合现阶段的我和外婆的关系,或不适合外婆。
《敏子》剧照
随着拍摄进行,我们这看似温馨的祖孙关系,在放大镜下一次又一次地残酷放大。原来我们心里没那么靠近,只是我总是乖乖地和外婆坐在同一个空间而已。我平时的工作是做用户研究与消费者聊天。在敏子影像中,我大量使用访谈,但很讽刺的,访谈在我的纪录片中其实是特别失效的素材,因为我们开口了。
最后选择的拍摄方向很简单,就是说好外婆的个人故事,一个口述历史纪录片。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开始,让我先从了解与陪伴外婆开始,也希望到了最后能找到一个新的切口走入外婆。对于外婆那一辈的亲戚关系我是一无所知,过年过节都只是跟着叫而已。
对我来说,这次的拍摄方向很不一样,在上一部纪录片《姪女腹偶》中,主要在探讨关系。在这次的拍摄中,我刻意把自己弱化,从第三视角冷静地去看待这一切,像是墙上的苍蝇。我非常克制于和外婆的互动,甚至连旁白的声音都是不多。因为我有些担心害怕,我的影像介入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符合这关系中的期待。随着外婆在每一次的拍摄中说「拍好了没!好像没什么好拍的」,我也逐渐从敏子的影像中抽离开来,成了一个观察者,但那其实是一种逃避。
在第一次的拍摄中,我访谈外婆并收集旧照片,一切都非常顺利。然而回家整理素材时,我发现访谈外婆时,她其实特别不在「状态」中。接着开始遇到困难,外婆觉得没有什么好拍摄想结束拍摄。跟工作坊同学分享时,发现大家都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日常中,不习惯被持续拍摄。尤其用镜头跟随外婆时,常常是被阻止而中断。
《敏子》剧照
另外我开始意识到,我的拍摄对象外婆个性是内敛的,不是这么爱表现或者表演,用她的话是不爱出风头。这有好也有坏,好的是只要外婆进入状况就会特别真实且沉浸,坏的是需要更多时间进入她的状态。在拍摄进行到一半时,我一度失去做这个纪录片的动力。
对我来说家庭影像纪录片更大的意义不在创作本身,而是在我们关系的递进甚至走入。后来发现外婆是有偶像包袱的,她想要保存当年年轻貌美的状态而不是现在衰老的状态,她更在乎的是每一个镜头是不是好看的。
有一次走到外婆的阳台时,我发现了一个高尔夫球袋而问起了外婆这事,原以为是外公的东西,但却发现其实外公不太会打,而是外婆在50到60的退休岁月间整整打了十年。外婆感到很骄傲还强调了好几次,我也觉得是很神奇的经历。她当时每年都会跟着旅行团去东南亚打高尔夫球,黝黑的肤色完美地融入当地。
另外一个发现是外婆家有一个佛堂,她每天下午固定会在里面念经,曾经要念五小时才能念完的,她不断地练习到现在只要一小时就能念完,我感到很神奇她为什么会这么执着在这件事情。常常我没注意到而觉得不是很重要的事,也许对她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这些过去和现在的外婆日常,我开始接触了。
《敏子》剧照
原计划要拍的东西,在最后拍摄过程收尾都直接被外婆给拒绝了。例如跟着去菜市场买菜、去外婆家睡一晚。每次我到了外婆家,他们就会想要招待我,外婆都把我当客人。二舅常会拿出很澎湃的菜招待我,例如鲍鱼凉菜。但当我们用这样的场面阵势坐下来,感觉都不对了,很刻意。
在家庭影像工作坊中,需要拍日常,但对我来说这样的日常是特别困难的,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于她的生活日常中,我更像是一个偶尔回台湾的外来者。
在过程中,我感受目前的关系也学习接受现阶段的被拒绝。前面有提到人物的状态,在工作坊中,顾雪老师不断提及的就是人物状态,我发现在我跟外婆独处时,尤其是以访谈方式拍摄时,外婆都不在状态中。但是二舅或者妈妈在时,外婆就会打开而展现她独特的状态。直到最后一次剪辑时,我发现了外婆个性鲜活流露是在聊八卦的时候,未来我应该在她跟妈妈聊八卦或者看偶像剧时多拍摄点。
我带着拍摄父亲时的经验去拍外婆而碰壁,因为他们被打开的方式不同,她们合适的情境也不同。
最后我尝试要让外婆与二舅拥抱,希望把拥抱的身体记忆保存起来来送给他们,但也被拒绝了。影片中各个场次都中让二舅泡完一壶茶陪伴着看影片的人,像是一个敏子的情境喜剧。在这纪录片中,我最终没有能力去解决任何问题,但也按下了暂停键给我们40、60、80这三代人有更沉浸式的机会去感受那些我们习惯已久的日常。
敏子》的家庭放映时间
家庭放映成为我们的日常。妈妈开始习惯与喜欢在家里“放映”我们家庭的生活点点滴滴,她不定期会想看我最近又记录了家里什么事情。放上电视看就像看电影一样,全家人都觉得很神奇。它也成为了一个桥梁让我跟家人沟通什么是纪录片,或者我想要拍怎么样的纪录片。
4、外婆的老照片小志 - 佳人伶仃
这次帮外婆做的记录是拍摄纪录片与编辑小志 ( Zine ) 并行。中间遇到拍摄挫折不想拍时,我在小志中得到了纾解,把勇气放到小志上进行创作,甚至让纪录片有些结构可以依循。
跟外婆沟通做ㄧ本小志的纪录与ㄧ本老照片集合差异是很难解释,我最后决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完成这件事。这本编辑小志叫《佳人伶仃》,它跟纪录片《敏子》取的是不同的名字。我在翻老照片时,外婆说她朋友看到她老照片后说:「佳玲,你以前怎么那么年轻啊」我才知道外婆这个小名,只有她的同辈闺蜜才会这样去叫她。
外婆的个性很热闹而且即使到现都很注重穿搭,所以我希望我的美人(佳玲)外婆能持续热闹地发声(伶仃)。在书中我埋了一个设计,以外婆的视角从一楼走到四楼,藉由空间的左右大小拼贴,去抚摸外婆每日走过的轨迹而持续伶仃着,这也是她很厉害的健康之道。
《佳人伶仃》内页
我做这本书不是为了静态的留恋或者记忆封存,更想看着外婆继续热闹地活着。像是在影片中用闽南话腼腆且灿烂的微笑说:「你才知道~」
5、带着长辈说故事 - 叟话抒
我目前带着长辈用不同叙事方式去抒发心情或表达想法,已经持续一年多了。然而发现长辈的叙事常常无法脱离家庭而独立存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持续对于家庭纪录片感兴趣。家庭纪录片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需要很细腻且坦承面对,一旦关系处理不好是无法在后续的拍摄结果中做假,这个真实性与细腻度对我去带长辈抒发是很有帮助的。
去年在上海的新华街道办了一场长辈脱口秀,经过三次访谈、家访和稿子共创,把长辈人生故事的某个切片转变成脱口秀,且获得还不错的回响。我们是以共创的形式进行,所以长辈乐于加入自己的创意。其中一位阿姨之前是经营书报亭的,她将当时与顾客的对话增加戏剧性,活灵活现地重现,就像是谍报片里的秘密小组一样。这种形式也让她们的故事不再碎碎叨叨,而是有趣到让晚辈们忍不住想听完。
叟话抒第一期长辈家庭脱口秀
近期在筹划叟话抒的第二期,本期活动是带长辈做拍照书。长辈们平常有发朋友圈习惯,而这次的活动希望带着她们一起把这些表达延续,不只是一张一张图片,而是一个故事甚至是未来和朋友家人间的沟通工具。
目前带着一个南京的阿姨试做,她自己选题做了City Walk,她更喜欢植物或者跟小动物互动而不是人,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一个地方观察它们。
这次的试做活动意外促成了她们母女俩的更近一步的互动,在妈妈做拍照书的过程中,女儿更了解了妈妈。阿姨说:「很高兴女儿可以在这么早的年纪走入她,我到了这个年纪才开始了解离开我的母亲」。阿姨的女儿说:「她依然还是那个我不会做饭的妈妈,但是现在我突然觉得她很特别很特别。」
叟话抒第二期拍照书,阿姨发现箘菇如意
叟话抒第二期拍照书,阿姨发现树上蕨类
6、下部拍摄妈妈的食谱纪录片-加法
整理家人的故事,我会想一直做下去。最近想做妈妈的食谱记录,我家里有六个大冰箱,妈妈很喜欢做菜也特别会做菜,接下来会把妈妈的家常菜都整理一番。因为妈妈过去是钢琴老师,我可能会用说唱的音乐性与诗歌文学性向妈妈致敬,把我还没说出的感谢送给妈妈。未来也会持续带着家庭影像视角去探索纪录、表达、抒发甚至到疗愈。
《加法》剧照
剧中给妈妈的说唱「大户人家」
鸡腿饭 排骨饭 虾卷 卤肉饭
糖醋里肌饭 红烧牛肉饭
便当 绿豆蒟蒻 甜点 面包
一起列队
如果有出租车
请搭它
如果摊贩外送
请用它
如果有饿了吗
请叫它
如果有菜蓝车
请不要再多用它
能借住半辈子吗?
当然有办法
老板外带
筐筐入袋
大袋小袋
不惜酸痛
能借住半辈子吗?
当然有办法
谢谢司机
走上bus
摇晃入椅
不惜痕迹
能借住半辈子吗?
当然有办法
谢谢妈妈
终于到家
摊平饭桌
不惜麻木
我们已收到这满满的爱
妈妈请保重
妈妈AKA 大户
提着重物的大户
我们是大户人家的家人
我们已收到这满满的爱
妈妈请保重
回家就好
关注家庭影像FamilyLens
一起拓展关于家庭的定义
 Family Lens 
Family Lens,以家庭为拍摄对象,用家庭视角来观察记录生活。在拍摄过程中与被拍摄对象产生沟通性、对话性和反思性的行为,并创作出带有制作者个人属性的自由影像。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