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从最早的《大酒楼》到《椒麻堂会》,邱炯炯的创作几乎一直围绕着他的家庭展开,家人成为了他最好的“合作者”,出身于戏曲之家,自幼学习美术,让他对现实生活天然带有艺术加工的眼光,因而他的作品,即便是纪录片,也呈现出非常个人化的风格,日常的讲述也传达的津津有味。
深受戏曲文化的影响,他痴迷于故事的讲述,“有趣而磅礴”的人物。《椒麻堂会》里那些人物和故事都来自他身边的人,《萱堂闲话录》便是他奶奶的故事,现实生活的再创作或许便是影像的意义。
萱堂闲话录
邱炯炯丨2011丨106分钟|中国大陆
第五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开幕影片、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十佳影片、第六届北京独立电影展入围纪录片单元、第二届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年度展映单元。
八十多岁的妈和六十岁的儿共同老去,有盐有味演讲漫长生活史。八十多岁的妈和六十岁的儿共同老去,在光阴中踉跄地捍卫:主见与天赋。
《萱堂闲话录》片花
萱堂闲话录
日常闲话,写就一部荡气回肠的家庭史诗
“想象力和有趣太重要了,要做一个有趣的叙述者。”
——邱炯炯
作为“话唠三部曲”之一,确实整部影片满当当的话语,奶奶精神气十足,个人史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世纪初,同时也是一部传奇的家庭史,对应着大时代的动荡和变革。战乱、流徙、解放、市场经济腾飞、拆迁等时代的话题像一个个烙印,在个体的身上展现命运的模样。
然而这并非是对时代控诉的苦难影片,相反,它诙谐且有趣,生动而真实,在人物说书般趣味和戏剧性的讲述下,像看完了一场大戏一般,日常但充满魅力,久久沉迷于那极富生命力的人物,和曲折动人的跨越世纪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邱炯炯的艺术再创作。
萱堂闲话录》里的丘比特
“想象力和有趣太重要了”,在他的故事里,这两个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无疑增加了影片的可看度。虽是真实的生活素材,他用自己喜欢的章回体形式结构影片,以说书人讲述的口吻,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
同时,将人物讲述的故事以搬演的形式演绎出来,极富造型感的形象设计也是作者美术功底和想象力的趣味尝试,可以说影片的呈现形式极具作者性,无论是黑白影调、结构构思、戏曲配乐、还有快速甚至炫技一般的蒙太奇,默片形式的文字台本,动物意象等,都无一不渗透着“炯式风格”。
而他认为,这些主观化的演绎和编织,是为了让那些私人的记忆被记录和流传下去,为了不被人忘掉,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生活的史诗。
邱炯炯的爸爸和妈妈在说家族的故事
或许是深受戏曲的熏陶,或许因为这部个人和家庭史诗同时也是川剧团的发展历史,影片中处处可见戏曲的元素,将故事娓娓道来,每个人物身上都有戏,“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宝库,有趣而磅礴”,他认为作为家人,恰恰有天然的优势去发掘出人性的温度与深度,而那些日常而市井的力量,也有“一种生活的顽强”,于是他竭力在日常中捕捉戏剧,在市井里看到生命的努力,在灰色的庸常中挖掘趣味,用想象力把它们汇编成一部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史诗。
邱炯炯的奶奶要去“周游全世界”
那些生活与想象之间的真假,摄影机介入后现实与影像之间的虚实,他认为这才是“影像的意味”,而我们经由着他给我们制造的影像,去真实地探触那些个体与家庭中浩瀚而充盈的生命,去看到那些在大时代背景下真真切切存在的人与生活。
看到本身已有价值,那些因主观想象力而制造的再看见,就像生活的佐料,让你懂得去感受,去享受,就像奶奶已高龄,最后说仍想要“周游全世界”一样,影像中遍布着我们的欲求,正与现实做着顽强的拉扯和撕裂。
邱炯炯,1977年生于中国四川乐山,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国当代艺术家和导演。从2006开始,邱炯炯开始影像创作,电影作品包括《彩排记》(2008)、《黄老老拍案》(2009)两部短片,以及《大酒楼》(2007)、《姑奶奶》(2010)、《萱堂闲话录》(2011)、《痴》(2015)、《椒麻堂会》(2021)五部长片。
四川乐山的地方志和戏曲世家的家族史是其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其中生动的方言对白、极具舞台感的场景调度、漫画式的人物刻画等元素构成了邱炯炯独特的电影语法。
邱炯炯的早期影片多次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十佳影片。《痴》入围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第15届MoMA国际纪录片双周及第4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影展。《椒麻堂会》作为他的首部剧情长片,获得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3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第18届埃里温金杏国际电影节国际唱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及、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最佳影片以及FIPRESCI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家庭影像FamilyLens 
X
邱炯炯导演QA精选
家庭影像FamilyLens影人推荐:邱炯炯
家庭影像FamilyLens:什么时候开始把摄影机指向自己或自己的家人?
邱炯炯:我之前没有想过拍纪录片,因为还是对电影本身的爱好,以及对人本身的一厢情愿的好奇,想去拍剧情片。最开始是我们家的大酒楼不开了,我突然说,记录点东西。但是在记录里有我的搬演,对这个跟我持续发生10多年关系的生活场域,进行一次总结性回顾,那肯定很主观的。
后来我直接把摄影机对准了我的父母,让他们在里边表现,这就是纪录片最早的开始。
家庭影像FamilyLens:在拍摄中,你和家人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
邱炯炯:我和家人是合作者,因为他们跟我一块合作了很多影片,我们通过这个摄影机产生了一些奇妙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摄影机)的话,当我们在直接面对面的时候,是很容易忽略以及被遗忘的东西。
家庭影像FamilyLens:从摄影机背后看家人有什么不同?
邱炯炯: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能够通过摄影机进行一种很直观的表达,这个东西可能留存于世,那他到底是不是真的?
但是我们现在要明确一个东西,被拍摄者和拍摄者之间的谈话中间有一个摄影机,我觉得这个才是影像的意味。我们要坦然面对这个东西,而不是追求那种很虚头巴脑的所谓的真实。
家庭影像FamilyLens:摄影机在拍摄家人的过程中,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
邱炯炯:我一直在强调这种摄影机的“间离”,某种意义上是跟现实在撕裂,我们在撕裂里边在虚实之间能够看到真理。这也是我在《椒麻堂会》里边一些美学上的基本动因。
我所谓的“虚”,就是因为摄影机的在场而造成的虚。摄影机镜头前的人可能更亢奋一点,要不就更低迷一点,要不他在回避什么或者他在夸张什么,他在故意要表现什么,这个东西我觉得就是很精准的肖像的表达。那个“虚”其实是个“实”。
家庭影像FamilyLens:你的家人是如何对待你的拍摄?
邱炯炯:你看我父亲,从《大酒楼》开始,我父亲就作为一个主要的出镜者。然后一直到《萱堂闲话录》到现在这个《椒麻堂会》。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他在镜头里边的一个舒适度,就是那不全是我的父亲,画面里的他是我父亲的某种面相的一个集中以及耀眼的折射。 
家庭影像FamilyLens:你如何看待记录家人或身边人的故事?
邱炯炯:我个人觉得每个个体,尤其身边的个体,他都是一个宝库,他们充满了故事。如果你以一种好奇的,一种天真的眼光去看他,你会发现,哇,原来生活是这么的有趣,个体是这么的蓬勃。他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尤其他跟你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以及有一定的继承因素。所以你面对的时候会觉得非常有温度,以及更准确地洞察到人性。为什么拍纪录片,因为我们可能想当一个观察者或者一个叙述者。
把摄影机指向自己——家庭影像展 概念短片
如何购票
本次影展放映场地为影院
每场次发送定制纪念票根
识别上方二维码购票观影
#1
凭三张不同场次纪念票根可兑换家庭影像FamilyLens定制帆布包一个。
凭六张不同场次纪念票根可兑换家庭影像FamilyLens定制相框一个。
#2
#3
凭九张不同场次纪念票根可兑换家庭影像FamilyLens定制帆布包及珍藏版《电影作者》十年特刊。
注:除不可抗力因素取消放映,售出票务无法退款。
家庭影像FamilyLens 公众号
欢迎关注家庭影像FamilyLens,
了解家庭影像展更多讯息及导演专访。
家庭影像FamilyLens 群
添加家庭影像FamilyLens助手,
加入“把摄影机指向自己——家庭影像展”讨论群,
免费参加“摄影机在家庭影像里的角色”线上主题论坛。
家庭影像展组委会
策展人:顾雪
文案主编:朱钰
活动统筹:郝叶子
主视觉设计:影映天下
概念短片:TL STUDIO
排版编辑:老怪
媒体外联:大可
 Family Lens 
Family Lens,以家庭为拍摄对象,用家庭视角来观察记录生活。在拍摄过程中与被拍摄对象产生沟通性、对话性和反思性的行为,并创作出带有制作者个人属性的自由影像。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