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 罗凯天,普然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学博士
采编|赵健彤,UCL LL.M.  
         马熙宁,NYU LL.M.
         张旭东,UCB LL.M.
编辑吴青,BU LL.M. & 浙大Ph.D.
继上期律商联讯40 UNDER 40精英罗凯天律师接受中美法律评论专访之后,罗律师再次携新书《劳工、主权与法治: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中国方案》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为我们打开跨境劳动合规的大门。
阅读导引
1. 国内首部聚焦自贸协定劳工条款法律适用的专著:面向研究人员、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走出去”企业
2. 紧跟CPTPP,落脚“中国方案”:中国决定申请加入CPTPP、商务部和中国WTO法学研究会重大攻关研究项目、司法部重点课题和个人十余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3. 填补中国在国际劳工领域法学研究的空白:首次系统分析迄今为止经历完整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争端解决机制的唯二典型案例
4. 对“走出去”企业的建议:重视跨境劳动合规,理解国际劳工组织确定的核心劳工标准,应对ESG趋势与《涉疆法案》等单边管制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目  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范围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范围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第一章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缘起与争论
第一节  多边机制纳入劳工权益保护的努力与实践
一、ILO:无权监管贸易与投资的劳工权益保护多边机制
二、GATT/WTO:排除劳工权益保护问题的国际贸易多边机制
第二节  自贸协定纳入劳工条款的主要争议及其局限
一、支持自贸协定纳入劳工条款的理论及其局限性
二、反对自贸协定纳入劳工条款的理论及其局限性
第二章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实践与问题
第一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内容与特点
一、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内容概况
二、劳工标准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保护水平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争端解决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适用的争议与问题
一、劳工条款争议典型案件概况
二、劳工标准相关适用的争议与问题
三、保护水平相关适用的争议与问题
四、 争端解决相关适用的争议与问题
第三章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于中国适用的现状与挑战
第一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于中国适用的现状
一、中国曾长期限于ILO框架并拒绝自贸协定劳工条款
二、中国近年逐步扩大采纳并适用自贸协定劳工条款
第二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于中国适用的主要挑战
一、结社自由标准于中国适用的挑战
二、罢工权标准于中国适用的挑战
第四章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的立论
第一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的理念、内涵与特征
一、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的理念
二、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的核心内容
一、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的一般原则
二、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的主要规则
第五章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于中国的适用
第一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于中国适用的概述
一、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于中国适用的意义
二、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于中国适用的改革对策
第二节  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协调适用论于中国主要挑战的适用
一、中国工会体制对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协调适用
二、中国对罢工权在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中的协调适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Q1:这本书针对哪些读者呢,主要解决当下这些读者的何种需求?您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呢?
A:首先,这本书本质上属于学术研究。因此,研究机构、学者及学生是其首要读者。
其次,这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聚焦自贸协定劳工条款法律适用问题的专著,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PTPP等为代表的自贸协定劳工条款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特别是通过美国-危地马拉案、欧盟-韩国案这两个迄今为止经历完整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争端解决机制的唯二典型案例的研究,揭示了以欧美主导的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劳工条款的法律适用问题,对于中国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及其他相关方等参与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劳工条款的谈判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最后,对于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走出去”的企业,本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方面,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劳工条款虽然更多规定的是缔约国的国家责任,但成员国的条约义务最终将直接转化为其本国国内劳动法治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营商环境。例如,越南基于加入CPTPP的要求,改革了其本国劳动法,从过去禁止自由结社改为允许基层企业员工可以自行组织工会;同时,越南与其他缔约国商定,将通过若干年不断强化其国内劳动保护条件与执法监管。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企业,还应注意,参与该等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成员国承诺遵守诸如禁止强迫劳动、自由结社、禁止就业与职业歧视等核心国际劳工标准。因此,对于不满足该等条件的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可能无法进入相关成员国或无法享受相应的关税优惠等便利。另一方面,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为例,其明确要求推动缔约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最终也将通过劳动政策、优惠措施等途径对企业劳动用工提出更高要求。
总体而言,由于这本书探讨的问题在国内还十分小众。因此更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各方兴趣,以全面了解并有效应对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Q2:您选择写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将研究视角聚焦在CPTPP上呢?
A: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选择这一主题,特别是聚焦CPTPP,源于我过去10余年的学习、研究与工作经历,算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2010年我应邀参与司法部重点课题“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法比较研究”项目,负责研究撰写“国际劳工标准在中国的适用”专章。在这过程中,我系统研究了国际劳工标准,特别是核心劳工标准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揭开了我对跨境劳动法的研究之旅。
基于对国际法的喜爱,本科毕业后我前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国际法硕士。2013年确定硕士论文选题时,我的导师正好关注到CPTPP前身TPP的快速发展及潜在影响,建议我整合对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基础、国际法与劳动法的复合背景以及理论与实务领域的双重身份,跟踪研究极为冷门但影响巨大的TPP劳工条款。当时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极为缺乏,几乎所有资料都来自海外,因此积累了非常多的第一手资料。正是这段宝贵经历,也让我成为了国内最早系统研究TPP劳工条款的律师。
2019年,当我开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时,我已经从事涉外劳动法律服务7年。在律师执业经历中,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布局国际化投资运营;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中美贸易争端,国家竞争对自由贸易的干预趋势明显;虽然特朗普政府退出被广泛认为意在将中国排除在外的TPP,但作为替代者的CPTPP仍然保留了号称“最高标准的”劳工条款等美国主导内容,且CPTPP众多成员国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目的地。当我和导师商议博士论文选题时,考虑到国内对该领域研究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实践需要,我们一致决定继续深化对以CPTPP劳工条款等为代表的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劳工条款的系统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中国政府决定申请加入CPTPP,为了做好正式谈判前的准备,商务部和中国WTO法学研究会组织了国内顶尖国际经济法专家对CPTPP条款进行重大攻关研究。我非常有幸加入到相关团队,参与对CPTPP劳工条款的逐条对策分析,并获得相关负责同志的高度肯定。这段经历以及相关成果,也成为了这本书最具参考价值的内容之一。
Q3:您在中美都有学习法律的背景,本书把重点放在研究“中国方案”上有什么样的考量,有什么中美学习的经验在本书中体现呢?
A:在中国的法律学习、研究与实务经历,让我非常了解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和需求。2018年我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LL.M.学位,期间选修的课程以及参与的公共事务,则给我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深刻理解了美国等发达法治国家的议题设定与规则创建的核心逻辑。
相对于热门的知识产权和公司证券类课程,我特别选修了非常小众的labor law(劳动法,主要涉及工会与集体谈判)和employment law(雇佣法,主要涉及劳动合同、薪资福利等)两门课程,当时我都是班上唯一的中国学生甚至LL.M.学生。其中,labor law课程由美国著名的劳动法学者Catherine Fisk教授主持。Fisk教授是美国公认的擅长用历史学方法研究劳动法问题的顶尖学者,她的课堂特别强调美国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的历史发展与演进,让我感受到诸多规则背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的重要作用。
基于个人兴趣,我还参加了LL.M. Representative竞选并当选。此外,我还参加了加州大学工会及其部分活动。在这些公共实务中,我也深刻感受到美国发达的法治文化及其背后复杂而独特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强大塑造能力。例如,我曾经针对学校人权研究机构主办的一场关于所谓新疆“强迫劳动”活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问题与伯克利法学院院长、美国著名宪法学家Ewin Chemerinsky教授讨论,发现早已被大家视为“普世价值”的言论自由,其产生过程与实际适用,也存在诸多具有美国特色的因素。因此,如果仅从字面或文义理解,就难免出现理解差异。
作为律师,天然地习惯从法律条文出发,研究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主题,从核心实体规范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国际劳工标准,特别是自由结社与有效的集体谈判、强迫劳动等核心劳工标准。这些规则大多产生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带有强烈的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工业化国家当时的经验特征;而彼时中国仍旧是个农业为主的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阶段,几乎没有深度参与相关规则建立过程。而将劳工条款嵌入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则是近二三十年快速发展的新情况,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但许多机制仍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现在的中国和中国国际化企业,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相关机制的重构与创新。
因此,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意在还原相关机制产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没有“想当然”地讨论中国和中国企业如何“接轨”和“对标”,而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尝试提出符合中国和中国企业特点与需求的对策方案,使其融入更多多元性的内容。
Q4:该本专著的专家推荐中写到:“本书内容充实,论证深入、充分,法学理论与应用价值兼具,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劳工领域法学研究的空白。”请问您是通过怎样的经验找到这处“学术空白”的呢,能否简单谈谈您对空白领域,或劳动法相关空白领域的理解?
A:这个问题对我有些“回头看”和“事后总结”的感觉,我没有刻意去寻找所谓的“学术空白”。我一直相信两句话:一是“每一步都算数”;二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关于“每一步都算数”,其实前面已经讲过了,研究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特别是其法律适用问题,是我过去经历的一个自然结果。可能在某些阶段做一些事看不出来会产生何种结果,但只要尽力而为,当时机到来时,可能就有意想不到的奇妙组合,正如这本书的研究主题。
关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则是结合了兴趣、特长和需求三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冷板凳也坐得住;即便最后结果并不理想,过程与经历也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Q5:您的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且结合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很多学者来说,这不仅耗时,还会消耗很多精力去总结归纳不同领域的资料。您为什么会选择这种hybrid methodology呢?您在写书前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手法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A:选择跨学科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我们的教育与背景,特别强调“术业有专攻”。我从事劳动法律师多年,也深刻了解并认可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意味着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投入某一特定专业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就很难学习、了解,更难谈深刻洞察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谦抑和谨慎的角度,就如同我们发表法律意见一样,对于非本专业的事项,应该加注明确的disclaimer并在必要时引向其他专业人士提供意见。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没有对应的严格专业化区分,同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不同面向。这样的特征在自贸协定劳工条款中同样存在。例如,作为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核心内容,“自由结社”这一标准到底对于缔约国意味着什么?要揭开这一谜题,从法律的角度单纯研究法律条文的文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探索其背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因此,历史研究就必不可少。又如,作为国际条约的自贸协定劳工条款,出现争议时将由仲裁小组审议,缔约国将受制于仲裁裁决。那么,分析仲裁裁决就必然考察国际条约解释问题。再如,回顾欧美等自贸协定劳工条款的主导方,其在国际经贸关系中有时强调“自由”,有时由突出“公平”。这些差异,除了历史因素外,还可能涉及各国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因此,适当进行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理论考察,也有积极价值……
采取hybrid methodology最初也遇到一些不解与争议,主要来源于学科独特性的考虑以及跨学科知识的准确性问题。最后,基于自身背景,我以社会法与国际法作为主要研究基础,根据研究与分析需求,适当引入了其他学科的权威研究成果与通用研究方法,以最大限度保证实现研究目标。
Q6:在国际劳工领域,美国颁布了诸多的贸易管制措施,包括《涉疆法案》等,很多企业因此面临业务重整等风险,从您了解的信息与专业角度判断,美国在此领域的执法趋势会如何?对于中国企业,您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A:不论是这本书研究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PTPP等自贸协定劳工条款,还是美国和欧盟等推出的单边《涉疆法案》及各类供应链法案,或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ESG社会条款等,都以国际劳工组织确定的核心劳工标准为核心,大力推动劳工权益保障议题纳入国际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这个宏观趋势是既定的。
当然,在此背后,除了全球社会对于提升劳工权益保护在新一轮国际化中的重要性考量,也包含了大国竞争,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筑高新型经贸壁垒的企图,可以说非常复杂。
这类新的发展,虽然形式各异,涉及企业经营的不同领域与面向,但从根本上都涉及国际化投资运营的跨境劳动合规问题,这是过去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所未曾经历过的,也没有更多的先例可供参考。因此,通过这本书以及我最近开辟的微信公众号“跨境劳动合规CEC”等多种途径,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呼吁并积极推动中国企业从战略角度提升对于跨境劳动合规的理解,并建议将其纳入企业国际化的总体安排中,以实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注:欢迎在评论区向嘉宾提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