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要抓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重点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已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23年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09.1万辆。造船业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累计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100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展望2024年,我们要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提升全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做强做优制造业,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我们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已经先行的领域保持领先,在重点先行的领域突破创先,在追赶先进的领域进位争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我国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直接关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推动工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一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业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二是聚焦“双碳”目标,建立低碳高效安全的多元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制造,逐步提升能源有效利用率。三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高大上”的重大技术装备是“顶天”的,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产业基础是“立地”的。在陈学东看来,产业基础再造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五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是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的必由之路。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围绕具有技术集中度和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大等特点的重大装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引擎。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落实部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
培育新兴产业,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固本培元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全球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新兴产业,不仅是顺应国际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脉搏的重要举措,发展新兴产业能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开拓内需增长新空间。
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仍需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互通,多措并举构筑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表示,以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以增材制造、轻量化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等,正在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量”的积累带来新产品“质”的爆发,推动新兴产业成为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要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扩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建设布局。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要瞄准新赛道,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关键。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虽然尚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但未来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是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科学谋划未来产业,一是需要树立战略思维。坚持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就要以战略思维来进行科学谋划。二是需要树立科学家精神。未来产业多由科学理论的突破、技术轨道的变迁、创新范式的转化驱动。
下一步,我们要找准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推进产学研协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以系统思维做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进未来产业发展。 
延伸阅读:

作者丨张心怡
编辑丨邱江勇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连晓东
点个“在看”不失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