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抓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重点任务。
202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产业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产销量继续大幅增长,造船业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已建设近万家,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人工智能大模型累计数量全球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如火如荼。
展望2024年,我国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恢复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增速进一步企稳的同时有望迎来更多新机遇。我们要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把发展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表现亮眼。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42.6万辆,同比增长34.5%;1—10月,锂电池产量超过765GWh,同比增长31%;1—10月,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403GW,同比增长超过70%。“新三样”的快速崛起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中的节点数量随着全球化分工合作的深化呈现爆发式增长,且节点企业之间的产供关系相互交织,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非线性、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看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明显,但深层次节点关系难以掌握,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具有较大难度。”陈晓红建议,一是聚焦标志性产业链,贯通上下游关键环节,稳链强链、优化布局,加强产业统筹协调,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二是梳理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产业链画像,科学支撑产业链诊断,找准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不“掉链子”;三是提高产供分析与预警能力,结合产业政策、产业要素、供应商信息、国内外环境等多维度关联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供产供风险分析与预警,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性和韧性。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补短板,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实施“一链一策”,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化点成珠、串珠成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锻长板,聚焦光伏、新能源汽车、5G等优势产业链,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
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把产业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稳步推进。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国产ECMO完成注册取证,智能6行采棉机实现量产,神舟十六号、十七号顺利升空。
“当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和工业体系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上下游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掌握全部核心和源头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於光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新型工业化,需要对重点产业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并集中力量解决。只有解决了核心问题,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马於光建议,一是要选好发力方向,既要面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布局,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积累;二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强化新型举国体制带来的优势,另一方面避免过度投入导致的重复和内卷。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
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力量,企业强工业才能强。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整合行业科技力量,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打造以大企业为主力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生力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目前,已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118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一大批优质企业在强链补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制造业的‘链主’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的,行业‘领头羊’的产值、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市场认可度最为关键,所以链主的创新才能带动全产业链的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强调要发挥“链主”的关键作用,“比如主机厂可以推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配件厂就要根据主机厂创新的产品不断地更换新产品,不断迭代工艺。”
陈晓红也认为,应注重培优塑强“链主”,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引领关联企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让各类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鼓励更多龙头企业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中小企业“揭榜”攻关,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高成长企业和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4.3%的GDP,贡献了全国13.6%的税收。2023年1—9月,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2.3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11%,新注册企业57.63万家,占全国新注册企业的22%,同比增长18.59%,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表示,从基地平台看,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从成果产出看,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
作为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上市企业498家。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介绍,2023年1—10月,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6.7万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169.6亿元,占北京市47.8%。中关村将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部署,加快谋划实施重点任务和项目,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下一步,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向国家高新区布局,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延伸阅读:

作者丨赵晨
编辑丨徐恒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连晓东
点个“在看”不失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