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提个醒
这种东西最近在中小学很火
建议大家别给孩子买
也别让孩子用
鼻吸棒,大家应该不陌生,很多开车的人会用它来提神。
最早火起来的鼻吸棒是泰国的那种,一头可以鼻吸,另一头可以涂抹“蚊子包”。
主要都是上班族、大学生在使用,偶尔拿来提神。
但现在,一种更具有迷惑性和伤害性的鼻吸棒,正在进入中小学生的视野......
这种鼻吸棒引得官方、医生,甚至是禁毒办都开始发声提醒
作为家长,咱必须得帮孩子把好这个关!
01
突然风靡的“鼻吸棒”
有新闻报道,小学生拿着鼻吸棒让老板进货,称自己“越吸越上瘾”。
网上一搜,原来这种鼻吸棒已经深入走进中小学群体,大家上学的时候把它放进裤兜,觉得困了就拿出来吸两口。
到后面,困不困都想拿出来吸一吸。
这不就是薄荷脑味儿嘛,清凉油、风油精,味道都差不多,怎么还会“上瘾”呢?
原来,这种“鼻吸棒”是有很多口味选择的,不仅有水果味,甚至还有果酒味。
具有把玩性的外观设计,还可以配挂绳,再搭配多种可选的水果味,这
简直和电子烟如出一辙啊!
再看看这销量,确实不低,关键词还赫然写着“学生”两个字!
孩子们需要提神,可以理解,但这种五花八门的吸入式的提神方式,真的是安全的吗?
02
鼻吸棒里的那些
“不明成分”
我们先来看看泰国那款“标配版”鼻吸棒里都有啥?
成分分别是:桉树油、薄荷、樟脑、冰片。
再来看看这些正风靡的“果味”鼻吸棒里有啥?
薄荷脑、冰片、植物精油,看起来很简单对不对?但这有问题呀!
小编看了一下,这家店不管什么口味的鼻吸棒,成分表上都是这3 种,看起来,口味的变化是来自于植物精油。
这植物精油是来自什么植物的呢?
果酒味也来自植物精油吗?
所谓的植物精油是可以被吸入的吗?
一切都不清不楚......
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产品包装上的信息都如此不清晰,那质量能有保障吗?
像我们熟悉的,具有类似功效的清凉油,执行标准都是“国药准字”:
而这种吸入式的提神用品,执行的只是企业标准,并不是药品标准。
所以,成分表上的东西,到底是天然的?还是化学合成的?我们都没法知道。
以及,里面添加的所有成分的用量,我们也不清楚。会不会造成过量吸入,不得而知。
鼻吸棒的宣传天花乱坠的,大家好不好奇鼻吸棒里面长啥样?
有买家拆开了鼻吸棒,可以看到,里面只有两根棉棒...
很意外,但又不意外。只是,拆开之后,让人感觉更不放心了......
03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都不建议常用鼻吸棒
综合这些鼻吸棒,小编发现大部分鼻吸棒都或多或少含有:薄荷、冰片,以及樟脑。
发挥提神作用的,也正是这三枚大将。
这些成分有没有问题?有!能不能经常性的吸入?绝对不能!
先说通病:
吸入式的制剂通常做药用,而且是有使用次数和周期的。
这种鼻吸棒当作提神用品,经常使用,肯定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邢志敏表示:
将“鼻吸能量棒”插进鼻孔里,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一是有细菌,二是也会破坏鼻粘膜。”
破坏鼻粘膜的后果大家都清楚,尤其这个多病毒高发的季节,鼻子如果很脆弱,不能“把关”,那我们会非常容易感染疾病。
另外,专家也指出 ,鼻吸棒中的樟脑和薄荷虽然是天然成分,但是过量使用,依然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
樟脑长期或大量吸入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肝脏损伤、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长时间使用,有可能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即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精神出现萎靡或者是精神倦怠的症状,所以一般是不建议长时间使用的。
所以,不管是哪种鼻吸棒,都不建议经常使用,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04
潜在隐患
更加值得警惕
为啥禁毒办都出来发声了?
大家想想那些吸毒的人,是不是都是用鼻子吸食毒品的!
还有抽电子烟时,很多人都会挂个链在脖子上,没事拿起来吸几口。
这种鼻吸棒的形式,简直是揉合了“吸毒+抽电子烟”动作。
▲包装成烟、酒样式的鼻吸棒

对于人格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这样的动作,有可能会降低他们对毒品的防范心理。
往深了想,如果有一些不良企图的人,拿给孩子一个类似的鼻吸物品让孩子闻闻。
你觉得,一个用过鼻吸棒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产生警觉吗?
最后
如果说之前的“萝卜刀”,是商家宣传时的不良引导存在问题,
那么这种鼻吸棒,则是从产品本身到宣传,都存在巨大的问题!
老爸评测之前收集了10款市面上的鼻吸棒进行测评,有9款测出了“醛”类物质,而其中又有5款检出了醛这个大类中的“戊醛”。
根据公开可显示的资料,这是一种可能有致癌风险的物质。
更可怕的是,戊醛还是香烟燃烧的时候会产生的物质。
这样的物质直接被孩子吸进去,长期使用,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看完觉得有收获,欢迎大家积极
点赞、在看
,提醒更多的家长,和这些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网红”产品说“不”!
参考资料:
[1]人民日报《“鼻吸能量棒”侵入中小学?专家提醒》

[2]U南宁禁毒《家长们注意!有学生对这种“网红”越吸越上瘾,虽然无毒但也要十分警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更新于2023年。文章仅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养育等方面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疗、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
授权转载:原创内容,欢迎转发,转载请留言。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育学园官方群
健康科普、24小时答疑...智慧妈妈都在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