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低价补贴结束后,Temu还能靠什么守住市场?
全文共计3601字
预计阅读7分钟

文:喜之羊
近日,有不少卖家和消费者发现Temu普遍开始涨价了。涨价幅度普遍在1美元到十几美元之间,根据品类有所不同,但同一品类的商品涨价幅度差的不多,有些商品价格甚至直逼亚马逊、eBay等平台。
从前台来看,Temu价格较之以往普遍有所上涨
有不少消费者反映Temu原来2.39美元的商品如今已经涨到了5.69美元。除了涨价,越来越多的商品折扣也取消了,取消折扣后,有的商品恢复的“原价”比折扣价高了一倍不止,这等于是变相涨价了。
但有意思的是,前台涨价了,卖家后台却没涨。也就是说,涨价的利润与卖家没有任何关系。
前台在涨价,后台还是在压价,卖家的每单平均利润并没有变,但是商品涨价后单量势必会走低。从这个角度看,一压一抬反而会从整体上压缩卖家利润。只能说Temu卖家的处境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更艰难了。
CORPORATE
卖家越来越难
压价
薄利
作为拼多多旗下出海平台,Temu完美继承了拼多多的“优良基因”。打开市场的套路如出一辙——先低价吸引消费者,将用户量搞上去,积攒了足够的用户基础之后,再温水煮青蛙,慢慢提高价格。
但Temu出世尚不足一年,如今就已经开始提价,这节奏明显比拼多多的发展史要快得多。
此前Temu靠低价补贴大杀四方的同时,就有不少卖家旁观“看戏”,各种预言式评论也层出不穷:
“现在仗着低价当然能横行,补贴结束后还能横着走才是真的厉害。”
“Temu到底行不行还得过两年再看。”
“没了低价Temu怕是就不行了。”
... ...
但无论外界是否看好,Temu今年的表现确实格外强势。但这份强势的背后除了低价、“烧钱”、营销、拼多多的运营经验和体系之外,还有卖家的辛酸。
Temu是当今“全托管模式”的首创者,平台的低价补贴毕竟有限,真正保证Temu低价核心优势的是全托管的机制。
全托管对外招商的宣传是:简单,运营、物流等“麻烦事”全由平台负责,卖家只需要专心做好产品。乍一听确实很吸引人,不仅拉低了跨境电商门槛,还能帮卖家节省不少成本。但事实却是卖家丧失了大部分权利,甚至已经不能算是“卖家”,只能说是平台的供应商罢了。
“霸王条款”下,Temu像是一个超级大卖家,从卖家那里“进货”,然后独揽了定价权。
商品想要上架,首先要过“买手压价”这一关。买手的屠龙大刀往往能砍到卖家报价的一半甚至更低,并且是降价和下架二选一。降价意味着没有利润或者干脆亏本,下架代表着库存堆积得退仓,而产品退回又很拖延或退回商品影响再次售出。
卖家透露Temu买手强制压价,降价和下架二选一
除了买手砍价,还有每周一次频繁的卖家竞价。竞价失败的商品将被平台限制备货与上新,竞价成功商品则不受限制(同款中价低者胜出)。
Temu竞价失败者将被限制:竞价失败的商品将被平台限制备货与上新
根据Temu合同中所列示的规则,一旦商品入库,就等于上了“贼船”。如果商家与Temu官方无法就商品的处理达成一致,那么平台会将商品逐步或整箱退回,并强制要求顺丰到付。巨额的邮费要么是卖家承担不起的,要么还不如白扔。
这样的模式下,卖家没有反抗的余地。
好在Temu流量够足,是现下全球电商圈当之无畏的“顶流”。疯狂的站点扩张加上拼多多的运营经验和资金支持,在全球的市场范围越来越大,卖家的出单量也一直不低,甚至吸引来了很多其它平台的卖家。
所以Temu虽然环境艰难,但总算有不少卖家能够靠薄利多销走下去。
但如今Temu价格渐涨,单量开始下降。也许对卖家来说,未来的Temu剩下的只有“薄利”,而没有“多销”了。
除了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外,Temu对产品的把控也在逐渐严格。
Temu能迅速壮大也是因为其门槛够低,平台对低价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品控。但这一年Temu在各国收到的侵权指控不计其数,甚至有众多商品因为质量问题而产生安全风险,被政府强制召回。
比如今年6月,加拿大卫生部就宣布对Temu.com网站上销售的几款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实施召回,原因是这些座椅未通过加拿大交通部安全法规的认证。加拿大卫生部强调,召回的产品是在中国生产品的,没有显示加拿大交通部的国家安全标志,可能没有经过认证,不符合《机动车辆约束系统和加高座椅安全条例》的安全要求。
为了能顺利地开拓市场,Temu也开始逐渐加强产品品控把握。
近日,Temu发布泛百货类商品出海质检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包装要求、标签要求、前端展示要求、产品要求五大类规范,其中,基本要求也是商品合规证书要求。泛百货类商品包括母婴用品&玩具、办公用品、男士箱包&配饰、运动&户外用品、宠物用品。
TEMU发布泛百货类商品出海质检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包装要求、标签要求等五大类规范,基本要求也是商品合规证书要求
另外,Temu还发布了核查卖家电子电器产品FCC/CE标志标签公告。公告提到,为促使卖家销售的商品满足欧美等市场当地法律法规对产品资质的合规要求,平台将加强对销往欧美等市场商品的FCC/CE认证资质—标志标签的核查。
主要核查类目包括:【家电/电子/手机和配件/视频游戏/工业和科学/汽车用品/乐器/办公用品/服装、鞋靴和珠宝饰品/母婴用品/玩具与游戏/艺术品、工艺品和缝纫用品/运动与户外用品】等一级类目下电子电器商品。核查范围:主要包括电子、电器类商品,该等商品的认证标志标签在商品实物、说明书或包装盒上粘贴、印刷均可(商品或包装已具备的信息无需再打印)。
这样下去,现有卖家的生存环境只会越来越难。
CORPORATE
卷不动了?
补贴
亏损
无论是价格走高还是质检逐渐严格化,都能看出Temu正在逐步改变发展策略。其转变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市场拓展即将结束。
Temu即将迎来一周年,而其市场范围也已经囊括了几乎所有市场。如今的Temu在全球拥有包括欧洲、北美、拉美、日韩、东南亚、中东等40余个站点,主要站点已经基本上线,Temu的扩张也快要进入收尾期了。后续Temu当然也会进行市场开拓,但速度会明显放缓,地域的扩张也不再是其主要任务。
随着前期扩张的结束,Temu也开始进入市场维护期,策略必然会有所转变。
其次是亏损止血。
几个月前Temu被《 WIRED》杂志扒出了“亏损账单”:
单是发往美国包裹中,每笔订单亏损约30美金。多线同开固然气势十足,但为了能同时滚动美、澳、加、新等站点的大飞轮,Temu每年至少要亏损41.5亿-67.3亿人民币,而据估计,Temu上半年的全球销售额也才只有30亿。
另外,在美国市场,Temu今年将投入14亿美元用于广告宣传,明年预计投入43亿美元;TEMU定下了“美国人每年从Temu购买30次”的目标,每次订单额为50美元,这意味着每个用户平均每年花费1500美元。
关于Temu的亏损额还有另一种计算:按照Temu日均订单20万来算(高峰期超过50万),其亏损额超过人民币150亿元。
而随着站点扩张越来越多,Temu的亏损缺口也会越来越大。
Temu的亏损也体现在其母公司拼多多财报的成本上升上。
根据披露的财报数据,去年第四季度之前拼多多营业成本数据比较稳定,但从第四季度Temu上线以来,拼多多的营业成本就开始直线飙升,今年第二季度营业成本更是直接上涨到了去年平均水平的两倍。
拼多多2023年第二季成本18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9.6亿元增长135%
财报中,拼多多销售及营销费用为175.422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113.434亿元增长55%,主要是由于促销和广告活动支出增加。一般及管理费用为5.96亿元,而2022年同期为8.257亿元;研发费用为27.34亿元,而2022年同期为26.114亿元。
成本的增加中,Temu应该是一大原因。2023年,Temu单是在美国市场就预计会投入14亿美元用于广告宣传,明年预计投入金额为43亿美元。流量争夺下,拼多多的成本数据只高不低。
但拼多多可以补贴Temu一时,却无法补贴一世。而随着前期扩张的逐渐结束,对Temu的补贴资金也会慢慢减少。
CORPORATE
红利消退
低价
兼顾
如果Temu扩张结束,低价的优势也逐渐淡化,那么是否意味着Temu的红利也会逐渐消退?未来平台该靠什么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Temu是拼多多的国际版,一样的平台特点,一样的市场策略,但Temu能否获得拼多多一样的成功,以及拼多多的老路Temu能否一直走一下去,这暂时却是一个未解之题。
从近期的表现来看,Temu已经明显没有当初在北美市场的活力了。
其上线的版本越来越粗糙,大部分国家站点只是机翻改一下语言,然后无脑复制粘贴欧美版,连产品都不带换一下。
而其新站点增长也不如以往强势。拿日本站来说,作为Temu的亚洲首站,Temu1在日本的下载增速最近 3 周已经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6月英国站干脆直降130万。东南亚首站菲律宾的开场价格也没有Shopee 9.9的促销价低,连价格都比不过的话,Temu要拿什么来与Shopee等深耕多年的巨头竞争呢?
大家对Temu全球大飞轮能转多久表示怀疑
果然,想要带动全球大飞轮持续增长确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如今的Temu已经开始捉襟见肘,显得力不从心了。而价格上涨之后势必会有一部分消费者和卖家流失,最终留下来的能有多少就不一定了。
END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