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苏格拉底之死
欢迎您关注留言哟~
精选问答
幸福究竟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一种客观状态?如果只是前者,狂喜型妄想症患者就是最幸福的人了。如果只是后者,世上多的是拥有别人羡慕的条件而自己并不觉得幸福的人。有一点可以确定:外在的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成其为幸福。所以,比较恰当的是把它看作令人满意的生活与愉快的心情的统一。
问:周老师,我是一个已婚女子,却在婚内与一个单身男子相爱,自身理智让我们一直没有越雷池半步,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灵魂伴侣”呢?
周国平:我一贯认为,凡真爱都是美好的,对真爱不能做道德评判。人生中遭遇真爱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首先要祝贺你。
其次,你说你们理智地守住界线,只做灵魂伴侣,我觉得这很不容易。依我俗人之见,相爱男女日久相处而不发生肉体的亲密关系,这即使能够做到,也是不自然的。为了只做灵魂伴侣,就必须保持物理距离,尽量不给自己单独相处的机会,也许你们正是这样做的。那么,第三,还有一个你和你丈夫关系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这件事和你丈夫无关,不必让他知道,但是,即使隐瞞是正当的,仍会使你面对他时有愧疚感,并且始终存在他知道了会有什么后果的问题。总之你的生活会变得复杂,当然复杂也没什么,万亊都有代价,甘愿承受就行。
问:您如何理解灵魂深处的孤独?
周国平: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题目。我觉得,一个人的灵魂只要足够深刻,就会发现那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孤独。他会发现,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他面对的是无限的虚空。这是一种大孤独感。
当一个人经历重大苦难的时候,这种大孤独感就会突现出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人人都是孤儿》,里面就讲了这么一个意思,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有父母有朋友等等,有这样那样的人际关系,但是,在真正的苦难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你只能自己承受。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死亡,每一个人只能自己去面对和承受死亡,在这个时候,父母、儿女都帮不了你。从这一点来说,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
问:好的亲密关系是童年缺失的二次疗愈。请问疗愈是否必须在关系中进行?必须有他人配合吗?纯靠自我疗愈可否?
周国平:童年缺失应指父母离异或家庭关系不和睦造成的创伤,亲子关系的紧张或疏远,以及其他的苦难记忆。
其中主要成分是爱的缺失,就此而言,好的亲密关系是重要的疗愈,它能够使你切身体验爱的温暖和幸福,如果没有,毕竟是一个遗憾。
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疗愈方式。
在我看来,自我疗愈是更富有精神成果的疗愈方式,其要点是作为一个认知者与童年经历拉开距离,把它当作认识世界和体悟人生的素材。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不再是背负童年缺失的受苦者,而是超越了它的智者。
问:周老师,人生是苦是梦,可人生的现实目的是幸福,幸福是否必然有苦相伴,是不是有不依赖于苦的快乐和幸福,幸福的反面是什么?
周国平:快乐的反面是痛苦,幸福的反面是苦难,这是从词义上来说的。从现实的人生来说,这正反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存在纯粹的快乐和绝对的幸福。
如果把我们人生的目的定位在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你会发现,苦难也是有意义的。
问:高抽象词是最大的沟通障碍,停止使用抽象词,人与人才会实现和平共处、交流合作,从而消除孤单。是这样么?
周国平:你的想法太有意思了。我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争斗,主要源于两个东西。一是利益的争夺,二是观念的争论。而观念的争论,则往往是抽象词和抽象词打架。政治上两军对垒,各方必会把某个抽象词当作战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于同一个抽象词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误解和争斗。但是,停止使用抽象词是可能的吗?凡语词都是抽象,只是抽象的程度不同罢了。
可以做到的是,大家在交往中尽量回到事物本身,谈自己真正感觉和体悟到的东西,警惕概念的误导。我这样理解你的提议的实质,你觉得对吗?
插图:本文插图原作为个人收藏,想了解其他更多画作信息,欢迎加入"蓝袜子艺术赏析群"。
在"赏析群"里,喜欢艺术的朋友们一起欣赏画作,分享日常。如果您喜欢艺术,可添加蓝袜子微信(ID:lanwazi3333)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赏画,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
推荐好书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优质文章推荐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