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作者阿袁
编者按:空间新书推荐栏目推介最新上市的好书,本期推荐阿袁的中篇小说集《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品。
阿袁的作品多以高校知识分子为主题,语言庄重而戏谑,俏皮又讥诮,堪称现代版《围城》。七维开始连载小说集其中一篇:《有一种植物叫荚蒾》,欢迎跟读。
《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之有一种植物叫荚蒾
文/阿袁
是不是因为她不怎么说话,自己才和她结婚的呢?他后来想。
几个女人中,要论长相,她应该是最普通的,不算好看,也不算难看,用父亲老周的评价,乏善可陈。老周是背了姆妈在书房单独对他说的。之前在饭桌上,他的态度虽然不很热情,但“小孙小孙”倒也叫得客气。她姓孙,叫孙庭午。老周这个人,只喜欢漂亮女人。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到漂亮女人,他本来萎靡的精神立刻就抖擞了。“如果他长了羽毛,这时候全身的毛就支棱开了。”姆妈很懊恼地说。他小时候听不懂,还觉得姆妈的想法奇怪,父亲也不是公园里的孔雀,也不是对门郝阿姨在阳台纸箱子里养的鸡,身上怎么可能长了羽毛呢?但他打小就是个有话憋心里不说的人,所以从来没有把这个疑惑问出口过。长大之后才明白姆妈这是在含蓄地骂老周衣冠禽兽。
姆妈其实有点过了,老周算什么衣冠禽兽呢?也就看见好看的女人精神抖擞一下,从来没有把这抖擞付诸实践过。但姆妈对老周要求严格,按她自己的说法,别的女人“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她呢,“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所以他们俩就为了这半粒沙子的事斗争了大半辈子。一个认真地吃醋,一个认真地赔罪。好像真有什么似的。他觉得好笑。这些老派的夫妇关系,真是——怎么说呢,比木心在《还值一个弥撒吗》里写的还纯洁可爱呢——“从前的人,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老周甚至连勾引的事情都没有的——应该没有吧,除了捕风捉影,连火眼金睛的姆妈都从来没有掌握到老周勾引过哪个女人的证据,那就是没有了。可他们俩硬是无中生有假戏真做了几十年,乐在其中似的。他们这一代就不同了,别说精神抖擞一下,就是真发生了什么,也还能相安无事呢。“就那么回事。”王周末说。
王周末是他同事,结婚不过两年,他夫人姚莪就出轨了,和一个人高马大的西班牙外教——“人高马大”是中文系老师谈论那个西班牙外教时“想当然耳”加上去的形容词,因为没有谁见过那个外教,但既然是外国男人,又是姚莪那种女人的出轨对象,应该是人高马大的吧。当初他们恋爱时,他就觉得王周末和姚莪不合适,是生理意义的不合适。姚莪是那种“硕人其颀”的美人,毛发茂密,精力旺盛,身上动不动就呈现出一种云蒸霞蔚般的壮丽景象。也不分白天黑夜,经常能听到她“哦——啊——哦——”吊嗓子般的声音。他住王周末的隔壁。学校给年轻老师们住的公寓,隔音不太好。不过,也没这样“哦”多久,后来王周末就总来他这边消磨,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天,或者下上一两盘围棋,或者什么也不做,就那么待着也不肯回去。姚莪就在那边“王周末王周末”地叫,“关关雎鸠”般缠绵,他听得一身鸡皮疙瘩,要王周末赶紧回去。但王周末一脸不情愿地说“再下一盘再下一盘”。
他猜王周末是有些吃不消姚莪了。王周末和他一样,虽不至弱不禁风,但大体也是个四体不勤的书生,对于体力活,总是能逃避则逃避的——和姚莪那样的女人行房事,应该算繁重的体力活吧?那时他就有些替王周末的婚姻担心,要知道,姚莪可不是能吃素的女人。姚莪是外语系的女老师,外语系女老师和中文系女老师是不同的,中文系女老师碰到这种情况,估计也就哑巴吃黄连了,最多像杜丽娘那样跑到后花园,自吟自唱几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外语系女老师可不会甘心就那么“在幽闺自怜”。果然,没有多久,就传出姚莪和外教的绯闻了。
那段时间他就有点躲王周末,王周末过来叫门时他经常假装不在,他推己及人地替王周末感到难堪。没想到,王周末比他洒脱多了。“就那么回事。”王周末皱眉说。看上去不像是装样子的。他们没有离婚,也几乎没有吵架,因为他这边没听到什么动静,既听不到姚莪“哦——啊——哦——”地“吊嗓子”,也听不到摔碟子摔碗什么的。他姆妈和老周有时吵架吵到很激烈时,最后会以老周摔上一个相对不贵的碟子或碗结束,有点儿像古代的鸣金收兵,仪式感很强的。但鸣金收兵之后,他们家就会有一段相对太平的日子。王周末家也很太平,一种有点儿奇怪的太平,不是偃旗息鼓之后的岁月静好,也不是风雨欲来之前的黑云压城,而是——是什么呢?他也说不清,总之不太对头。那个西班牙男人听说回西班牙了,那又有什么用呢?姚莪还是姚莪,或者按苏小蓝的说法,姚莪还是莫莉。苏小蓝说过好几次姚莪是莫莉一样的女人。他一开始不知道莫莉是谁,苏小蓝说,“你去看《尤利西斯》呀,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苏小蓝是他的第三任女友。算是女友吧,虽然他们交往的时间也就几个月,是那种边界不太清的交往,两人从来没有挑明过关系,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身体接触——衣衫整齐地搂抱过几次,也接过两次时间不算太短但程度也不很深的吻,以他的道德标准,差不多就是女友了。如果不是认识了孙庭午,他会不会和苏小蓝继续交往下去然后顺理成章地结婚呢?难说。后来王周末问过他,为什么选孙庭午不选苏小蓝?他笑一笑,没作声。
苏小蓝是通过姚莪认识的,也是外语系的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潜意识里,他是不是有这种想法,所以才犹豫不决?苏小蓝因此说他是哈姆雷特呢。“你是不是散个步也要‘to be,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一番呀?”“你是不是吃个凤梨酥也要‘to be,or not to be’一番呀?”她不止一次这么揶揄他。他知道她的意思,是在催促他呢。她或许也不理解他有什么好犹豫的。她长得好看,是和姚莪不一样的好看,按她自己大概的意思,是一种精致的优雅的高级的好看。苏小蓝个子比姚莪小,小多了,可乔伊斯不是说过“好货色总是小包装的”吗?当然,“好货色”不太好听,还是中国形容小个子女人的词语文雅,“娇小玲珑”“小鸟依人”,听起来就美妙得很,如果换成大个子女人,就只能说“大鸟依人”——那就煞风景了!
而且,苏小蓝的家境也好,父母都是公务员,且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也就岁数略略大了点,可如果不是这一点,说老实话,也轮不上他这个从小地方来的中学历史老师的儿子。苏小蓝在点拨他这些的时候,因为又要顾虑到他的自尊心,自然就迤逦曲折了,因为迤逦曲折,说的话自然就比需要的多得多。一顿饭下来,他觉得她的嘴巴似乎就没有消停过,一张一合,一合一张,搽了口红的嘴唇,像花瓣一样——那种将要腐烂的深红色茶花花瓣。女人现在不知为什么都喜欢这种红得发黑的口红,他真是搞不懂。她的牙齿倒是好看,当得起“齿如齐贝”。他记得读博士时,有个师兄告诉过他一个甄别女人的秘诀,就是看牙齿。
牙齿会记录一个女人的私生活方式,还有她的道德水准——过去的和未来的,统统都可以从她的牙齿看出来。他只听过看马要看牙齿的,没听说过看女人也要看牙齿的。师兄说,看牙齿是从形而下看到形而上,而看女人其他部分——比如说看胸或屁股,像大多数男人那样——是形而下之看,纯粹官能生物意义的,没法升华成社会意义形而上之看。这当然是奇葩说。但他还挺喜欢师兄的这个奇葩说。
所谓文明社会,不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观?看屁股是一种世界观,看牙齿也是一种世界观。大家各看所看,各美所美。可即使苏小蓝“齿如齐贝”,也不能一直张着嘴,他认为。他无法想象自己要这样看一辈子苏小蓝的嘴。他觉得难堪。人类真是奇怪,为什么会对有些器官讳莫如深而对有些器官听之任之?这种身体伦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他和王周末讨论过这个问题。王周末说,存在就是合理。王周末总这么说话。无论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他都简单地用这句话来搪塞,仿佛这句话是一把万能钥匙似的。后来当她说话时,他就低下头,假装去看盘子里的菜,或者别过脸去看窗外的树或行人。苏小蓝揶揄他是哈姆雷特,或许吧,他确实有优柔寡断的毛病。然而,为什么和孙庭午没见上几次就决定结婚了呢?这说明他还是不喜欢苏小蓝身上的某些东西,或者说,他还是喜欢上了孙庭午身上的某些东西。
第一次见孙庭午是在老三家。老三是他的大学同学,当年“睡在上铺的兄弟”,两人不是多要好的朋友,但因为毕业后分在同一个城市,多少还是会有些来往。一般是有同学从外地来这个城市开会或出差时,老三会打电话给他,约在一起吃个饭什么的。但平时两人是没有什么人情往来的。所以当老三办乔迁宴请他时他还吃惊了一会儿呢,也为难了一会儿,因为不知道是空手去呢还是应该带点儿什么,他在这方面不太懂的。后来还是空手去了。这也是他的处世之道,有时就不想迁就一般的世故人情。老三家在保利半山,一二层叠墅,一百七八十平米,还有一个宽阔的拱廊,像电影里意大利人家那样的拱廊,可以坐在那儿喝咖啡、啤酒什么的,当然老三也可以坐在露台上喝,他家还有一个四十多平米的大露台呢。他努力隐藏起自己刹那间生出的细小颓丧,做出那种场合下得体的表情。他其实不是个爱比较的人,平时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多少不满。但人是奇怪的,在有些情境下,就是会滋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黑暗情绪。一屋子的人他都不认识,女多男少。男的只有两个——他和另一个穿粉紫色衬衣的小个子。真是少见,男人穿粉紫色,布料还是那种会反光的绸缎类,看着像水箱里的热带鱼一样,有一种水波潋滟的效果。女的有六七个呢,都是老三夫人的同事。
老三夫人在市图书馆工作,所以同事全是女的,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这是× × ×”“这是× × ×”,老三夫人一个个给他介绍过来,他装出一副认真听的样子,其实一个也没记住,也压根没打算要记住这些女人。但介绍到他身边那个穿白底绿花连衣裙的女人时,老三夫人介绍了一遍,老三又介绍了一遍,画重点一样。他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老三叫他过来不是为了炫耀他的叠墅,而是要帮他保媒拉纤呢。老三可能是受夫人指使——过上了幸福婚姻生活的女人都有做媒癖好的吧?像有钱人做慈善事业一样。而图书馆那种地方,又女多男少,于是老三夫人想到了他。老三为了巴结夫人,就找个由头把他这个王老五忽悠来了。难怪之前老三问他个人问题解决没有。他本来应该说解决了的,虽然那时和苏小蓝还没有挑明,但意思已经是那个意思了。但他也不知怎么回事,还是习惯性地对老三说了“没有没有”。
坐他边上的小姐姓董,叫董沙白。“我还有个姐姐,叫渚清。‘渚清沙白鸟飞回’,我父亲喜欢杜甫的诗,尤其这一句。他还特意养了只叫‘鸟飞回’的猫呢。每次在电话里都抱怨说,渚清、沙白都靠不住哇,只有鸟飞回有良心,不离不弃地在家陪我。你说好笑不?我和渚清都嘲笑他是个‘怨父’呢。”董小姐落落大方地和他聊起天来,一边聊天,一边还要帮他盛汤。他当然不肯,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男人,女士优先这点风度还是要的,只得反过来帮她盛。她也不推辞,娴雅端庄地坐着,看着他手忙脚乱地帮她盛汤。老三夫妇的眼光瞟来瞟去,一副要笑不笑的样子。他有些恼董小姐这种欲取先予的女性狡黠,还有她的落落大方,实在太大方了。然而他也没办法,只能坐那儿听董小姐莺声燕语。
女人们怎么那么爱说话呢?对一个陌生的男人竟然也能说个不停。一楼,室内光线不太好,所以头顶上巨大的枝形水晶灯一直是开着的。老三家灯真多,墙上有玫瑰花瓣状红彤彤的墙灯,电视几上有橄榄树枝状绿莹莹的台灯,沙发边上有金黄色流苏布艺的落地灯,全都开着,“东风夜放花千树”般璀璨。看来老三夫人是个爱华丽铺张的人,也真舍得用电,一点儿也不考虑电费的事。他们家平时大白天也这么开灯?还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所以才敞开了用电?他不合时宜地猜想着,自己也觉得自己有些无聊。大家的脸都被这些电暖器一样的灯照得红艳艳的,搽了胭脂一样。他额头汗津津的,感觉自己像一个要孵出小鸡的蛋似的。董小姐递给他纸巾,“擦一擦呀”。声音越来越有软语温存之意。他几乎要置之不理。当然没有,他也不是小孩,可以这么任性。他是社会人呢,要遵循起码的社会生活礼节的,只能讪笑着接了纸巾,听话地擦了起来,一边擦,一边想着要如何从董小姐这儿脱身。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连载)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作家阿袁的中篇小说集。阿袁的小说人物大都是高校人文知识分子,他们的为人处世和体察世界的方式既有文人的尖锐凌厉,亦有文人的特立独行和洁身自好,一方面反世俗反伦常,一方面却又难逃尘世篱网。通过他们的反叛与回归,困顿与救赎,阿袁写出了知识分子身心撕扯、左右游移的两面性。
阿袁小说可谓文学常识、人文典故的普及课,也是文学理论与中外哲学的科普。让你在书卷浸润的日常趣味里,体味苦涩的幽默与知性的快意。
作者简介
作者阿袁,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郑袖的梨园》《米红》《苏黎红小姐》等,长篇小说《鱼肠剑》《上邪》《师母》《打金枝》等。作品曾获《上海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
作者阿袁
名家推荐
阿袁写出的小说如此成熟,让我不能不感到惊讶。她的思考脱颖于学识,她的理念灌注于细节,她的叙述穿越于日常。阿袁值得信赖。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 李洱
阿袁以才学诗情入小说,连缀高校与市井、大时代与小生活。用近乎黑色幽默的喜剧形式,呈现了当下高校的学术生态和学术人格,既是知识分子叙事,也是女性主义题材写作。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 徐则臣
阿袁是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明晰的辨识度的小说家。语言古典又现代,典雅又活泼,笔触辛辣讥诮,却又不失温情。既企图呈现当下高校生活的全息影像,更有对特定环境中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剖析。
——评论家 李敬泽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