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
姐妹们,借开头说一声,我定期囤的Wonderlab万益蓝益生菌24小时后就要截团啦,别错过了!
"
啊,下个月饼饼就要上小学了。
昨天半夜突然想起来,前阵子去开新生家长会,收回来的一大袋儿资料还没看,一下子把我吓精神了。
今天早上终于拆开袋子,看看里面有啥东西。。。
吧哒——一个绿油油的三角纸片滑了出来,掉到地上。
我寻思这是啥玩意儿?老师家小孩的手工不小心夹进来了么?
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学的孩子做了一张欢迎卡片。
我喊饼饼过来,告诉她这是小学里的孩子画的,欢迎你去学校。
饼饼反复和我确认,他们画给我的?真的吗?这里面写的什么?他们怎么知道我会去学校?妈妈,我太想去上学了!
看着她浮夸的反应,我似乎明白了学校的用心良苦。
这个绿帽子,不是,这个欢迎卡片,是孩子和学校的第一次联结。
1. 生活是具体的
新生家长会上,校长一再强调说,一年级的重点任务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习惯,适应环境,与人相处,最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归属感”,连我这个5岁零394月龄的人,这三个字都觉得抽象,怎么让一个5岁多的孩子感受到?
归属感说白了就是,“我是集体里的一员”,“学校欢迎我来”,但问题是,这种口号对孩子来说还是太空了。
现在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具化成了“学校里的孩子为我做了一张欢迎卡”,娃对“集体”马上有了具体的印象,对“欢迎”有了具体的感知。
德语有一句名言叫“真相是具体的”,后来被人强行升华成了“生活是具体的”
你别说,这个升华没毛病。
“集体”是具体的一个个人,“欢迎”是具体的一张张卡片,娃对学校的向往,就是来自这些具体的印象。
2. 难题一:专注时间
鸡汤时间结束。
其实我今天是想给姐妹们分享一下,我从小学新生家长会上带回来的情报,校长给新生父母们提的几个醒。
尽管是德国的小学,但校长说到的一年级娃的三个难题,无论哪儿都可能会面临。
第一个难题是专注时间。
德国小学一般是6岁入学,一节课45分钟。
饼饼的小学由于多了一个“过渡年”(一年级的内容抻成两年学),5岁就有入学义务。
年龄小,第一年的课时也相应缩短了,但一节课仍然在30分钟以上。
对于5岁多的娃来说,这么长注意力挑战真的太高了。
德国有统计显示,5-7岁孩子平均专注的时间是15分钟,10岁之前的专注力一般都在20分钟以内。
难怪校长说,专注力是很多娃上学后遇到的第一个坎儿,家长要尽量帮娃提高专注时间。
怎么提高呢?
我拿起笔和小本本,聚精会神,竖着耳朵听,结果只听到了三句“废话”:
均衡饮食。
保证睡够。
户外运动。
但仔细想了想,这些“废话”才是道出了本质啊!
什么本质?
“孩子也是人”的本质。
咱们自己作为人类,吃不好睡不够,上班开会也会走神,所以你会让自己吃顿好吃的,早点睡。
但怎么换成了孩子走神,就觉得人家是因为“缺乏训练”,应该去上个什么“专注力训练班”呢?
驰名双标啊!
舍近求远,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是忘了“孩子也是人”的本质。
在“成材”和“成器”之前,先让孩子“成人”。
3. 难题二:连续任务
校长说,从幼儿园到学校,对娃的“工作记忆”要求陡增。
“工作记忆”说人话就是,老师交代的任务,在短时间内你能记住多少。
娃在幼儿园里,老师一般会一件件事儿说,等娃完成了一个步骤,再说接下来干啥。
育儿书里也都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布置任务切记“叠加”,一个个说,一个个做,因为孩子的听觉记忆有限,大脑没法一下子储存好几个任务的信息。
但上小学以后,老师不可能和哄小孩似的,等你完成了一个动作,再说下一个,而是会一下子告诉学生们,“先xxxx,再xxx,然后xxx”——这是很多娃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为了帮他们适应这个转变,在娃五六岁学龄前,可以在生活中刻意布置一些连续任务。
“先把地板上的玩具收起来,再把鞋子放在鞋柜里,然后回来把餐桌上的牛奶喝完。”
这就是一个“连续任务”的例子。
娃不仅要专注聆听任务,还要记住注意任务的顺序,每做完一个步骤,他们要回忆下一步是啥,接下来是喝牛奶还是放鞋子?
工作记忆是可以通过练习加强的,用不着记忆训练课,平时和娃玩记忆桌游,记忆小游戏,生活中布置连续任务,这些都属于练习。
4. 难题三:学会等待
幼儿园老师主要在生活上照料娃,有什么需求都会尽量及时回应,娃在家里更是重点关注对象,有求必应。
在学校很不一样。
老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级不同的孩子,不可能总是第一时间响应你,也不可能你一举手就点你。
校长特别强调说,在上学前的这个假期,一定让娃学会等待。
轮流发言,在别人说话的时不打断,这是基本规则。
同时也应该让娃知道,规则也可以有破例。
比如身体不舒服,着急上厕所,紧急事情要汇报,这些特殊情况下打断别人是可以被理解的。
遵守规则,但不是死守规则。
平时在生活中,可以帮娃养成“等待习惯”。
比如在大人在打电话,或是处理一些事的时候,娃一直过来喊你陪她,这就是让他们学会等待的好机会。
告诉ta一个具体的等待时间,然后双方都遵守这个时间。
划重点,具体的等待时间。
5分钟?10分钟?还是20分钟?而不是模糊的“等一会儿”。
校长说到的这点也给我提了个醒。
有时候我们说的“一会儿”是5分钟,有时候“一会儿”是半小时,所以娃听到“一会儿”心里还是没底,自然就没有耐心等。
同样道理的还有“回头”,“改天”,这些都是过于模糊的词汇。
“回头”是回哪头?“改天”是改哪天?
别忘了,生活是具体的。
让他们等待,不代表不在乎他们的需求。
相反,这是把他们当“大孩子”看(婴幼儿是没法等待的),平等对待他们,不矮化他们的表现。
关注需求,但不是每时每刻都围着他们的需求转,因为大人也有自己的生活需要面对。
把孩子带到生活的中心,而不是把孩子变成生活的中心。
5. 突如其来的结尾
德国小学的新生家长会上,我几乎没有听到关于学科知识的要求,更多是在强调情感,社交,情商,心理方面的准备。
确实“很德国”。
有人会说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这些虚的东西不适用于国内教育。
但我觉得,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趋势一年三小变,三年一大变,反而是这些“虚的东西”才是我们能够抓住的慢变量,跨越国情,跨越教育体制,跨越时间。
黛西
黛西的小纸条
过去的两周,我一边搬家一边把开学清单安排了一圈,学习桌椅,灯,文具,书包,差不多齐活了。
团期一般是7天,到点儿截团下架,这是品牌方的规定,因为团价低,不能一直挂长销。
这几天后台收到了无数留言,学习桌怎么突然买不了了?文具怎么不吭一声就下架了??书包放在购物车忘了付款,想起来已经截团了,怎么这么快???
咱就是说,你们咋和我一样沉得住气,临开学了才想起来准备东西。
我知道这些都是开学急用品,错过了确实着急,今天让小伙伴把【开学清单】的购买链接“复活”了,恢复上架三天,给姐妹们查漏补缺。
黛西
姐妹们,微信又悄悄改版了为了咱们不失联,为了我有动力再写三十年,⭐️星标「天赋一饼」,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
📍📖 你不能错过的精彩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你可能会喜欢看
尴尬围笑教人成佛系列更新中
姐妹们,谢谢你们的点赞❤️
📍🛒 你可能很需要买
不开打赏,喜欢请转发+在看+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