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报告自2015年已连续发布八年,该系列报告解读政策风向,洞察市场趋势,前瞻未来机遇,引领机构前行,已经成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重要读物。本文为2022-2023年报告摘要。
2022年是全球资管市场的变局之年。在经历了长期的持续增长之后,市场规模大幅回落,降幅达13%。新周期下伴随着通胀和利率反转、逆全球化下资本回流、金融市场风险事件持续发酵等多重冲击,全球资管市场面临进一步“重置”“洗牌”风险。中国市场也在2022年遇到严峻挑战。尽管市场规模保持了正增长,但增速大幅回落,短期不确定性加剧。

中国资管市场未来走向何方?是否也将面临与海外市场类似的“重置”风险?行业如何应对?在本报告中,我们尝试通过对全球资管市场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识别背后的三类核心驱动因素,展望未来走向。我们认为中国资管市场中长期仍然向好,预计可实现9%左右的年化增长率,2030年市场总规模达到275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长期向好,但近期行业外部环境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和实体经济转型也对资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唯有苦练内功才是破局之道。因此,我们提出以“可持续地创造价值”为愿景的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框架。通过四大目标引领、机构能力和韧性打造、行业生态基础升级,推动中国资管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变中有稳:变局下行业增长承压,逆境中发展不乏亮点
1
市场:全球市场重创,中国市场承压
2022年,全球主要资产全数下跌,股债双杀造成全球资管市场规模的大幅回落,从2021年的112万亿美元下降至98万亿美元,降幅达12.5%。相比之下,中国资管市场总规模仍然保持稳定,实现增长0.1万亿元,达到133.8万亿元,又一次创下历史新高,但对比2021年增速大幅回落。
资产价值下跌是全球和中国市场整体规模承压的最重要原因。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低迷表现导致存量管理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以美国市场为例,2022年标普500指数下跌19%,彭博美国综合债券总回报指数下跌9%,均创下近十年来最差表现。同期中国沪深300指数降幅达22%,债券市场波动大幅加剧。
资金净流入也出现大幅下滑。全球资金净流入从2021年的4.4%降至2022年的1.6%。同期,中国公募基金净流入从2021年的15.1%降至4.3%。
2
 结构:逆境之下,变中有稳,不乏亮点
子行业结构:
增速全面放缓,转型持续深化
2022年中国各资管子行业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理财公司增速继续领跑,公募、保险资管、私募保持增长。其中,银行理财公司规模同比增长29%,是同期所有机构中增速最快的一类,但较其前一年158%的增速大幅放缓。
券商资管、期货资管、基金子公司仍处于深度转型期,同比降幅为16%、11%和17%,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保持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信托行业经历了资管新规落地后的持续转型,第一次实现了正增长。
资金结构:
零售仍居主导,养老迎来增量
2022年中国资管行业资金端结构保持稳定。零售资金贡献54%的资金,仍居主导地位。然而受宏观经济放缓和市场波动影响,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回流存款以加强防御,因此零售资金整体增速放缓,大众资金更是出现1%的下滑。在机构资金中,养老金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第三支柱制度的正式落地更是带来了长期增量资金;企业资金在低利率时代迎来结构性机遇,增配标准化资管产品和财务性股权投资;银行资金则受银行理财规模下降影响,小幅下滑0.1%。
渠道结构:
理财开放多元,公募再现变局
银行理财代销渠道开放化、多元化趋势明显,跨行代销持续发展,2022年银行理财母行代销金额占比从90%降至87%。公募零售代销中券商渠道异军突起,抢占银行与线上三方渠道份额。公募机构代销随市场拓展深化而崛起,2020至 2022年机构代销规模年均增速达80%,机构代销渗透率提升至19%。基金投顾业务仍处探索阶段,买方投顾转型初见成效。
产品结构:
被动逆市增长,创新持续扩容
2022年股市、债市波动,大量产品规模均发生不同程度下跌,但仍有部分产品保持增长。主动型固收产品、股票指数型基金、QDII基金规模逆市增长,现金管理类产品需求仍旺。
随着个人养老金政策的落地,创新产品中个人养老基金与理财大量发行。国家坚定可持续发展路线,深入挖掘内生资源,ESG和REITs产品与资产进一步丰富。
全球排名:
整体排名提升,争创世界一流
根据国际机构IPE的2023年全球前500大资管机构排名,中国资管机构排名情况整体提升。全球排名领先的30家中国资管机构中,19家机构位次提升,1家机构首次进入IPE排名。跻身全球前100名的中国机构数量也由2021年的6家增长至2023年的9家。中国头部机构在全球中的最高排名提升,国寿资产连续三年保持中国资管市场管理规模第一名,在全球的排名由2022年的第38名提升至2023年的第31名。
周期演进:全球市场面临新一轮重置风险;中国市场短期不确定性加剧,中长期仍然向好
1
 登高远眺:回顾全球资管30 年发展,助力未来判断
通过回顾全球资管行业过去30多年的发展,我们总结了影响资管行业发展的三大类核心驱动因素。
  • 长期性因素: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和深化
  • 周期性因素:决定市场增速波动与业务结构调整
  • 事件性因素:极端事件导致变量影响集中体现,甚至市场整体“洗牌”
2
以史为鉴:08危机导致市场重置,深远影响资管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是资管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周期拐点。危机导致市场重置,在经济基本面、资本市场表现、客户偏好与信心、机构竞争格局、监管制度五方面引发系统性变化。然而,与此同时危机也孕育了全新的结构性机遇,包括策略创新、资产类别创新和头部效应增强。
2022年接踵而至的全球性危机,包括地缘冲突频发、气候变化加剧、能源紧缺、通胀居高不下、“超级经济全球化”落幕、“国家安全”提上议程、人口大国中国出现首次人口负增长等,各种小概率极端事件与结构性危机纷至沓来,相互交织、叠加造成复合型危机。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类似,2022年全球进入周期反转与高度不确定性时刻,新的周期拐点已经降临,各类资产、策略可能都会在利率波动与经济衰退的阴影下迎来挑战,且整个市场也可能再一次发生重置,未来的不确定性激增。
3
全球展望:增速放缓、结构深化、四大转型
增速放缓
预计未来五年全球资管市场年化增速将低于5%,到2027年管理规模增长至约120万亿美元水平。
结构深化
从市场角度来看,由于地区经济维持较快增长且中产和富裕阶层比例持续提升,以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为主的亚洲新兴市场无疑是全球资管市场下一阶段的增长引擎;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在老龄化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养老金投资需求仍将继续增长;从策略和产品角度来看,在波动市场环境下仍能提供收益较为稳定的解决方案型产品、全天候另类策略和另类资产产品亦将持续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同时产品费率进一步降低也将助推被动型产品,尤其是ETF的增长;而负责任投资则会随着相关政府和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升级和完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大转型
海外资管机构将围绕四大方向布局转型和应对举措。
  • 一是防御过冬。通过降本增效保持财务健康和盈利性。
  • 二是穿越周期。通过布局另类资管业务实现不确定周期下的稳定回报。
  • 三是深化客户服务。通过打造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和战略客户间的黏性。
  • 四是对冲逆全球化。通过战略布局新兴市场对冲逆全球化下资本回流影响,并把握新兴市场的高增长机遇。
4
中国展望:中长期仍然向好,短期不确定性加剧,五大结构性机会
长期坚定信心
对比全球市场,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增长,未来预计GDP仍将保持4%~5%的增速;全球市场周期反转下事件频出,中国相对稳定。从资管行业发展阶段来看,中国资管行业仍属增量市场。我们认为中国资管市场中长期仍然向好,预计到2030年中国资管市场的规模仍能保持9%左右的年化增长。
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机遇
尽管中长期前景仍然向好,短期来看仍存在六大不确定性因素。从对全球资管市场30多年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全球市场的类似阶段,整个资管市场在资金来源和需求、策略和产品结构等方面均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上个周期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业务模式在周期反转后可能完全失效。相应地,在机构层面,能够抓住变化机遇的资管机构会快速崛起或进一步稳固自身在整个资管市场中的地位,而另外一些机构则可能由于原有策略和业务模式的失效而被市场淘汰。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发展业务,我们认为中国资管机构首先需要在心态上能够“ 正视不确定性”,即需要从心态上接受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和难以准确预知的现实,并持续提升对市场前景和趋势的研究、预测、判断的频率和能力,不持执念,提前做好不同类型的行动预案,以便能够在事件发生时更快速地应对。同时,资管机构在行动上也不能随波逐流,而是需要在整体不确定性中,快速识别并通过强化能力把握涌现出的较为确定的结构性机会。
聚焦质量:新周期不确定性加剧,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之本
我国资管行业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建立认知、不断试错优化,已形成超百万亿级市场。但在2022年危机集中爆发、逆全球化持续、周期反转背景下,资管行业正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挑战。我们认为唯有修炼内功,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帮助行业应对环境挑战。
因此,我们提出高质量发展框架,期望能够助力中国资管行业明确发展方向。
1
行业目标:四大目标引领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我们认为中国资管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愿景是可持续地创造价值。在可持续地创造价值这一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愿景之下,围绕“创造价值”和“可持续”两大核心要素我们提出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目标:
  • 一、创造客户价值,即推动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 二、创造社会价值,即发挥资管行业在社会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 三、经营稳健合规,即维持业务经营的稳定并避免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 四、全面持续创新,资管行业需要深化创新意识,探索新产品、新服务,持续推动科技和数字化升级,保障资管行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充足。
2
价值导向:资管机构在理念层面需完成四大价值导向转变
  • 从产品与销售导向转为客户导向:随着资管与财管融合进程加速,资管机构应践行客户价值优先的原则,围绕客户需求打造产品与服务。
  • 从短期导向转为长期导向:在行业不断走向成熟与复杂的大背景下,短期策略逐渐失效,资管机构应布局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
  • 从规模导向转为专业导向:随着行业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资管机构应认识到重“量”的同时需重“质”,打造专业能力,为长期稳定创造价值打好基础。
  • 从跟随导向转为创新导向:为寻找增长新动能,资管机构应该改变此前以追随为主的策略,搭建可持续的创新机制,开拓创新思路,从系统层面鼓励、赋能全面创新。
3
能力提升:强化三大核心能力
资管机构应着力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产销客能力,体系化、平台化的投研能力和面向未来的科技及数据能力。
以客户为中心的产销客能力
针对“财富+资管”协同服务的大趋势下,资管机构深化财富端、资管端双向赋能的模式构建、领先实践和核心能力要求,我们在本报告的第4章做了详细介绍。
体系化、平台化的投研能力
针对中国资管机构固收投资的发展机遇、生态构建、能力系统化建设,我们在本报告的第5章做了详细介绍。针对另类投资的市场机遇、转型升级、业务拓展和模式升级我们在本报告的第6章做了详细介绍。
4
韧性塑造:动态预判市场,适应环境变化,促进持续发展
韧性是指企业吸收压力,恢复关键功能,并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高增长的能力。在当下高度不确定的世界中,塑造韧性的必要性史无前例地凸显。根据2020年5月BCG开展的新冠疫情企业调研,新冠疫情后95%的企业规划了全新举措以强化韧性。与此同时,韧性还能在动荡时期为企业带来潜藏的发展机遇。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 Andy Grove)曾说:“不好的公司被危机摧毁,好的公司在危机中生存,伟大的公司在危机中茁壮成长。”我们认为,塑造高韧性的资管机构应从三大层级出发:预判市场、适应变化和持续发展。
  • 预判市场:即时刻保持敏锐触觉,具备感知环境、识别威胁,并提前作出准备和预案的能力
  • 适应变化:即快速应变,危机通常会带来行业生态的巨变,而与此同步变化的能力则将赋予企业适应性优势
  • 持续发展:即在危机后,抓住增长机会,从而扩大复苏后的优势
*由于篇幅原因,本次分享我们无法进一步展开具体内容。敬请联系我们获取详细报告以及关注我们后续的报告内容分享推送。
专题研究介绍
每年的报告中,我们都选择了一些热点、重点议题进行专题研究,2023年报告我们覆盖了以下五个专题。
专题一:全球资管市场30年历史回顾
专题二:Amundi发展历程回顾             
专题三:海外个人养老投资实践参考
专题四:银行理财固收产品升级方向
专题五:国内REITs市场展望
关于作者
任锋先生是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潘东女士是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宫飞先生是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数据部行政负责人。
刘冰冰先生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金融机构专项中国区负责人,BCG 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亚太区负责人。
徐刚先生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
特别指导
感谢中国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先生,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何大勇先生为本报告的选题与核心观点形成给予的宝贵指导。
致谢
感谢参与本报告研究和撰写的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李永锋先生、专户投资部程鹏亮先生、研究数据部周鑫强先生、股票投资部滕飞先生以及BCG中国区金融机构服务团队,包括咨询顾问丁苑隽女士许怡嘉女士钟明佳女。此外,光大理财法律合规部行政负责人白冬先生、产品市场部胡士龙先生,BCG合伙人张莹女士、BCG董事经理成卓民先生、BCG项目经理赵程瀚先生、BCG资产管理专题全球专家Andrea Walbaum女士Jack Parsley先生、BCG GAMMA团队专家Ankit Pagaria先生Sonali Maheshwari女士也为本报告的撰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和支持,也感谢詹慧女士柴茁女士郑玲玉女士为本报告编辑、排版和发行所做的贡献。
感谢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衷心感谢每一位在报告研究和制作过程中接受访谈或提供帮助的学者、专家、同事。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BCG视频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数智港
快来关注我们吧
声明
原创内容的最终解释权以及版权归波士顿咨询公司所有。如需转载文章,请在信息栏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