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带领团队,发现了一种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超过2亿疟疾患者接受了青蒿素或青蒿素联合治疗。
教育和研究
屠呦呦在宁波长大,据她的家谱记载,她的家族在宁波已经生活了好几代。家里一直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家里最重要的事,把屠呦呦送进了最好的学校*。
一段生病的经历促使她决定将来选择医药研究,这样“不仅自己可以保持健康,还可以治疗其他患者”。高中毕业后,她被北京大学医学院药系录取。当时,大学基础建设和课程建设投入巨大努力和经费保障。林启寿、楼之岑等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教授设计并教授生药学、医用化学、植物化学等课程屠呦呦的专业虽然是生药,但她却主动去听了很多制药科学的基础课程。生药学课上,楼之岑教授教授了医药植物的来源,训练学生如何分类、辨别、辨识这些植物。而在植物化学课上,林启寿教授向大家做了全面的介绍,并让大家动手练习如何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如何选择合适的提取剂,如何开展化学研究、如何从植物中分离化学物质并鉴别。这些课程让屠呦呦“对植物有了科学认识,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如何让草本药物发挥作用,这和传统中药的用法不同”。
屠呦呦从1955年开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她脱产两年半参加传统中药学习与行医,学习了中药的炮制过程。屠呦呦发现,这种延续千年的制药过程,确实能够改变药草的性质和功能,增加药性、减少毒性和副作用。用不同方式处理药草,确实出现了不同的化学成分。了解制药过程,加以科学解释,让屠呦呦有很大收获。
工作后,她第一个
研究的是半边莲
,传统中医用它来治疗血吸虫病,1958年,她和导师一起撰写并发表了研究结果,
这是她第一篇学术论文
。她还研究过
银柴胡


然后就是
青蒿素更准确的说是研究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是该项研究的有效发现。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活跃,为了对抗疟疾而进行的试验,至1972年已经筛除了214000化学成分,但都没有找到有用的。中国军方从1964年也开始秘密开展研究,到1969年也已经筛除了几千种无效的化学成分。1969年军方访问了屠呦呦所在的研究所并让年轻的她主持研究


屠呦呦的疟疾研究
第一步:搜索资料,了解前人积累
从古书里找处方,屠呦呦搜索的资料库有:

《周礼》(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 )

《皇帝内经》(春秋到秦 公元前770-公元前207)

《金匮要略》(汉 公元前206-220)

《诸病源候论》(隋 581-618)

《千金方》《外台密要》(唐 618-917)

《痎疟论疏》《普济方》(明 1368-1644)

《瘴疟指南》(清 1644-1911)

除了翻书,屠呦呦还走访有经验的中医,做了很多访谈调查。


用了三个月时间,屠呦呦团队收集了2000多种草药、动物、矿物的处方。从中,屠呦呦总结归纳出了640个处方,并与研究项目人员共享。

第二步:多次试错,找寻正确的方法
一开始测试了几百种成分,但都没有成功。

屠呦呦重新审视关于青蒿的资料
,据写它在疟疾发病初期能减轻症状。
《肘后备急方》写“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她注意到两点:

1.这里没有用热水熬药。
所以,或许是因为高温会破坏有效成分。
2.这里取的是青蒿的汁。
所以,或许主要成分在青蒿的叶子里。

根据以上的思考,她重新设计了实验,在低温下用水、乙醇、二乙醚,试图从青蒿的根和叶子提取。

1971年10月4日,
编号191号样品
在鼠疟原虫达到100%抑制率,
获得初步成功。
在接下去的实验中,进一步去除有害成分后的提取物,在患疟疾的猴子上实验成功。


但这种提取物对人体安全?

如果一直争论下去,眼看就要错过在疟疾流行季前完成临床测试。屠呦呦自愿和其他两位团队成员在医院
服用青蒿提取物,测试安全性
“神农尝百草,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安全测试中没有观察到副作用。


第三步:进一步确认
为了进一步
确认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
,1972年8月开始第一批
临床测试
。21位疟疾患者被分成三组。密切关注提问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实验很成功,所有的患者都退烧,在治疗后血液中寄生虫没有了。第二批的9名患者也被治愈。


第四步:寻求科学解释,推动新研究
在临床研究的同时,团队开始提纯青蒿二乙醚的提取物。1972年11月,从提取物中分离出了一些晶体。其中一种晶体对治疗疟疾有效,这就是著名的“青蒿素”。
屠呦呦团队还完成了一系列化学、药理学、药动力学测试。


在研究药物化学构效关系时,发现“双氢青蒿素”有同样治疗效果,且所需剂量比“青蒿素”少。


*屠呦呦在宁波的求学历程:

1936-1941年她就读于宁波崇德小学,这家1844年就设立的宁波女塾,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女学校;之后就读于私立鄮西小学(1941-1943年)、器贞中学(1943-1945年)、私立宁波甬江女子学校(1945-1946年)。因为结核病休学2年后,她到宁波效实高中(1948-1950年)继续学习。
资料来源: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5/summar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