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 8 月 3 日,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出生于日本富山市,他发明了测试大分子光谱的新方法。
田中1983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电气工程专业。东北大学以应用研究的传统闻名。比如冶金工程的本多光太郎(Kotaro Honda)、发明八木天线的八木秀次(Hidetsugu Yagi)、研究光电半导体的西泽润一(Jun-ichi Nishizawa)。田中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学习对这个世界有用的东西。
毕业后,田中加入岛津制作所(Shimadzu Corporation),参与开发分析仪器部件的一个小团队。团队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田中最为年轻。

田中具体的工作,是寻找通过吸收激光能量非破坏性子化大分子的一个矩阵。这个矩阵的候选,包含了实验室里的几百种物质。田中化学学得不多,不了解离子化的理论,于是就日复一日地反复试验各种物质,不知疲倦。找起来并不容易,他感觉自己都化身为其中一种物质或者一台设备。
开发工程师的绝大多数工作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偶尔成功造访,这就给了工程师第二天继续工作的热情。
1985年2月的一天,田中加错了一种溶液,但想着干脆也做个测试吧。结果,他看到了清晰的谱线。田中因为开发了大分子光谱的新方法,于2002年和约翰·贝内特·芬恩(John Bennett Fenn) 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共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参观世博会的田中
在诺贝尔奖官网的自传中,田中说:
我不是个特别勤奋的学生,特别在我低年级的时候。但有件事情我一直有印象,那就是日本1970年在大阪举行的第一次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上展出了将在20到30年后实现的未来科技,让我真实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的力量。小学最后三年,我们的老师京城先生(Kyosei Sawagaki),不仅让我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还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让我们自己用眼睛做发现。有一天,老师向我们展示,硼酸先是溶解在水中,然后再结晶。当我看到并经历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现象,我喊出声来‘下雪了!’这个回答,要是放到考试里肯定是错的,但我的老师对我的反应很是爱惜。就在这时,我发现学习不只是一场痛苦的经历,是可以有乐趣的。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020/full/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02/tanaka-bio.htm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科学|技术|教育|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