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15日,约翰·贝内特·芬恩(John Bennett Fenn)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他发明了用于质谱分析的电喷雾离子化法(electrospray ionisation),可以快速通过质量来鉴定生物大分子,推动了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
1940年,芬恩从耶鲁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到孟山都公司开发化肥,后又加入前同事新创业的公司。1959年,他成为SQUID项目的研究主任,SQUID项目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的美国海军在喷气推进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1967年,芬恩重返耶鲁。
芬恩发明并研制了电喷雾离子化法质谱分析(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ESMS)。这一技术如今被广泛适用于确定蛋白质及大分子的质量。芬恩因此与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芬恩的这一工作,推动了蛋白质组学("a kick in the pants")。2001年,有1700多篇发表的蛋白质组学的论文都用到了这一技术。
芬恩发明这项技术,是在他70岁退休前后。90岁以后,他还几乎每天都工作。他于2010年去世,时年93岁。
领诺贝尔奖那天,芬恩演讲的题目是《电喷雾的翅膀插上大象分子》(Electrospray Wings for Molecular Elephants)。芬恩说:我只是在这方面有很多好运气。事实上,科学领域有很多好运。要成为成功的理论家,你必须非常棒;要成为成功s的实验学家,你必须有好运。作为一个实验工作者,你可以去踢许许多多块石头,如果运气好,你就会有所发现。
演讲中,芬恩用惠特曼的一首诗来形容他心目中的科学:
一只无声又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在站立于被隔绝的小小突角,
注意到它怎样探索广阔无际的周边,
它从自己身体里抽出丝来,抽呀,抽呀,
不断散开,永不疲倦地扩展。
而你,哦,我的灵魂,你站着的地方,
隔绝,被四周无尽的空旷包围
你毫无停息地沉思、冒险、探索,去寻觅要连结的圆球
直到你构成所需的桥梁,直到你固定柔韧的锚,
直到你挂上投出的游丝,哦,我的灵魂。
——惠特曼(1872年)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0986/full/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02/fenn/lecture/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