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欢迎戳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主创专栏

和你分享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郭兆凡|文


阅读提示:在这篇文章中,主创兆凡为大家梳理了国内一些值得关注的教育创新案例。其中涉及的大部分人,她自己接触、了解过,深深感佩于他们的教育理想和行动。希望他们能让对应试教育同样不满的你,看到一丝希望。也希望你能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全文4308,阅读约5分钟





应该拼尽全力让孩子上名校?还是上国际学校?应该让孩子学什么一技之长?上什么补习班?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识的大多数家长,最关心上面这些问题。大家总会说:“高考还放在那儿,我没有办法,我没有选择。”“遇到懂教育的好老师,那是运气好,遇不到,就只能这样。”

 

这让我想起,《人民的名义》上贪官祁同伟也会反复说,“我没有办法”。看贪官这么说,大家或许觉得可笑。但换一件事放自己身上,道理都是相似的。很多人会倾向于相信人的境遇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而忽略个人选择的作用。

 

三年半以前,我刚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工作,负责策划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在那之前,我也以为人们完全没有选择。

 

之后一年多时间里,我走访和了解了近百个国内教育创新项目,泡在学校里、课堂上,观察和讨论与教育有关的种种。这些创新的力量,来自传统学校、社会机构和个人。和他们的交流,让我对国内教育改革的现状多少有些了解。这些经历也促成我辞职创办C计划,致力于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两周前,我参加了第二届峰会,看到更多人,包括很多家长,已经身体力行参与到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中。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基于我对教育行业的有限了解,向大家推荐一些机构和个人。一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名校,也有很好的改革尝试,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和大家分享。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和个人有一些共同点


-他们并不以追逐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分数为主要目的(但是好的教育不一定与分数相矛盾),而是回到孩子本身,希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健全的人。

-他们对教育和儿童都有相对较深的理解,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涉及对自由、平等这样一些基本价值的理解,也涉及到具体的教育方法。

-很多人都有执着的行动力,把教育理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

 

参与其中的,有政府官员、校长、老师、商业机构、公益机构和家长,有的在乡村,有的在城市。有的人一直在教育领域工作,但还有很多人是从不同领域转行。

 

我也见到很多普通家长,不再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是慢慢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成为这个小众群体的一员。可能是带孩子参加这些机构的活动,关注公众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通过自我学习,让自己更理解教育,更理解孩子。甚至,改变自己的工作,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切入细分领域


一些教育创新聚焦在某个细分领域。但不同的领域,其实彼此关联,而且最终都和孩子整体的生活密切相关。

 

思维能力:我联合创立的C计划,希望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戳这里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目前主要针对成年人,未来会向少年儿童的领域发展。


有相似目标的,例如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公众号:思辨读写、著书若干)和常州的欧阳林老师戳这里看C计划荐书),都在中学推行批判性阅读和写作,分析经典文章和写作思路。


北京的杨仁旺老师(公号:公民驿站B),带中学生通过项目的方式,研究社会和身边的问题(戳这里看杨老师C讲坛分享)。北京的魏勇老师(公号:大时代),通过多视角的素材引导中学生理解和反思历史。

 

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体现的是对自我、它人与社会的理解与关怀,它滋养人的精神。


郭初阳老师(著作若干)在杭州开设了越读馆(公众号:越读馆),孩子们在那里会阅读经典、写作和游学。上海的樊阳老师(《哪里都是杏坛》),二十多年来,用课余时间开展人文讲坛和人文行走,带学生了解文化、历史、名著。埃尔特教育(公众号:埃尔特),邀请一些著名的学者,开设线上的人文通识课。已经去世的深圳的马小平老师,曾经选编过人文素养读本,出版为《叩响命运的门》一书。

 

科技素养美国首先发起STEM教育,在整个国家层面都越来越受重视。这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的缩写,却又不是这四个学科的简单叠加。STEM教育希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创造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树熊总结好的STEM教育的核心特点是:跨学科、在真实场景中解决问题、趣味性、注重参与、协作、设计。国内少量学校和机构在尝试开展STEM教育,有些是以创客中心的形式。虽然线下课程还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但一些线上的STEM课程(公众号:外滩教育)已经可以影响到更广泛的地区。


温州的陈耀老师,激发孩子们建立家庭实验室,制作小型无人机,并且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的探究,也在温州开办各类面向公众的科学活动。


在落脚城市向打工子弟提供创客教育的科蚪,致力于以“玩中学”的方式,提升流动儿童的科学素养。(戳这里看创始人欧阳艳琴C讲坛分享

 

艺术素养:有更多人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但艺术教育的目的不该仅是为了掌握某种技能,以此为专业,或者考级。它包括审美教育,却不限于审美。它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反思、表达和创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与上面提到的几种素养,甚至是各个学科,都可以相互融合。比如STEAM课程是指STEM加上Art/Design,后者起到很核心的作用。


我见到将艺术和学生整体的学习生活融合的最好的,是华德福学校(当然,华德福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和实践,远不止涉及艺术)。可以关注台湾、北京和成都几个华德福学校,以及华德福出版的一些书籍。其中成都华德福(公众号:成都华德福培训学校)会举办各类培训和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应该是传承文化。深圳的梧桐山、大理、江苏和全国其它地区,散落着很多以国学教育为主的学堂。我个人认为,国学教育中的难点,是如何取舍和解读,这与创始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息息相关。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某些价值观——如尊卑、等级、对父权、夫权的强调?如何打破人为设置的,传统与现代,中国和世界的二元对立?


推荐关注亲近母语(同名公号),他们致力于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这个机构开设线下和线上的课程、出版书籍、推荐分级书目、在江苏设有多个学堂、也开展培训活动。如果你有机会去台湾旅行,也可以关注台湾的国学教育和国学教材。


青海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则是针对藏族学生文化教育做的比较好的学校,自己开发系统的藏语教材,基于对民族和文化的理解开设职业培训课程。

 

家庭教育:很多人希望通过改变家庭教育,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推荐公众号:博雅小学堂、小花生网、第一教育、少年商学院、常青藤爸爸。书籍:《正面管教》《儿童纪律教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浙江的蔡朝阳老师(阿啃)(公众号:噪音) 和深圳的周其星老师(公号:星星问答)有很多家长粉,一直在纪录自己的孩子或学生的教育实例。


革新教育方法论


同样是希望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人们在尝试不同的方式。

 

学科融合/项目式:


将不同学科相互融合,在欧美,尤其是小学,这种方式并不罕见。这种打破学科的教育,常常是和主题、项目式(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问题研究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结合起来。

 

武汉的徐莉老师(公众号:别个)把小学的五六门课整合在一起,围绕主题,结合各种社会资源(例如博物馆、社区、校园等)设计课程。(戳这里看徐老师C讲坛介绍丹麦、香港、大陆的教育)


北京的钱峰老师把小学教育和博物学结合起来,围绕人与物,整合不同的学科,称为万物启蒙课程(公众号:万物启蒙通识读本)


泉源高中实验班的创始人张良在C讲坛介绍过的泉源问题研究式学习方式(戳这里),泉源是国内实验教育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新校长》杂志2014年底的泉源专刊介绍了创始之初的更多细节。


在全球范围内,项目式学习做的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圣地亚哥的High Tech High高中。我最早在《就业?创业?》一书中了解到这所学校。在作者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看来,多数学校的项目式学习并没有和真实的社会、问题相结合,只是为了形式而做项目,而High Tech High是个例外。

 

自主办学:


中国已经出现一些家长们发起创办的小微的全日制学校,学校规模从几个学生到几百学生不等。


北京日日新学堂、成都先锋学校、广州/重庆的泉源高中实验班、一土学校、成都的钥匙玩校、成都和北京的几个华德福学校,已经出落成其中的佼佼者。十几个有相似教育理想的小微学校已经结成联盟,以期共同成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认同这些创始人的理念,甚至举家搬迁,让孩子在小微学校读书。

 

阅读推广: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路径,很多学校和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阅读很重要。书香校园、亲子共读越来越流行。但是读什么?怎么读?也是关键的问题。家长们可以看看亲近母语的小学版分级阅读书目。

 

其它社会化学习:


推荐关注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CMRC(同名公众号),博物馆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云南大理,也聚集着像大理猫猫果儿教育社区这样的一些实验教育尝试。上文提到的一些公众号,也提供各种线下和线上课程,成为社会化学习的一种方式。


致力教育公平


很多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尝试,主要服务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但好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必然会让所有孩子受益,这包括乡村地区。也有一些行动者,首先希望促进教育公平,帮助更弱势的群体,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把很多20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校聚在一起,向这些小规模学校的校长老师提供培训和其他学习资源。


西部阳光基金会一直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和长期支持。


广州泉源高中实验班创始人张良创办的“爱卡的米”,则希望利用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更系统的支持,改变学生学习的模式。


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作为乡镇中学,运用互联网和翻转课堂等模式,完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


歌路营在农村寄宿学校开展的项目,通过喇叭播放睡前故事和晨起音乐,有效帮助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担当者行动在乡村的班级里建阅读角,设计推荐书目和课程,配套培训和活动,把阅读带到偏远地区。


EV青年通过培训暑期乡村夏令营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乡村儿童带去不一样的教育体验。


广州的青草公益团队通过由大学生策划活动,随迁子女/流动人群子女参与活动的方式,旨在让不同群体相互融合,共同成长。


长沙市工之友服务中心是工友自发组织的机构,通过自助和互助,提升工友们对教育的理解,改善生活的品质。


台湾的“五味屋”则通过二手商店、课程、活动和一对一的帮助,帮助台湾花莲弱势中的弱势。


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因为了解了上面这些学校、机构和个人,我不再那么焦虑了。应试教育确实有很多问题,教育政策的改变依然很重要。但还有这么多人,以及未来的你我,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选择不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


我们并不是没有选择。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只要我们先改变自己,我们的孩子,会成为更好的人。


首届LIFE教育创新宣传片《为生活重塑教育》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画、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画、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正在报名!

 

订阅号:PlanC-Edu

服务号:PlanC-Mall

 

微博:小C-C计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