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地、锄地,不锄地就是白种地。”
看着地里和高粱齐高的杂草,焦虑的杰哥念叨了这句话无数遍,配着他在六月被晒得越发黝黑的脸,我想起了长角羚在听到我们种了100亩地之后的评语,“你们太疯狂了。”
新手司机与除草机的斗争
老农民也会遇到新问题
此时距离我们在小南沟播下第一粒玉米种子,已经过去整整两个月了。这两个月以来,我们在100亩地里种了玉米、土豆、小米、高粱、苜蓿、黄豆、绿豆、黑豆、向日葵、胡麻、火麻、糯玉米、莜麦和荞麦,还留了3亩地种西红柿、茄子等各种蔬菜。
正在种南瓜的杰哥 ©蓓蓓
但100多亩地的种植也并没有我们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简单,5月中旬,我们一度遭遇了不正常的大降温和冰雹,把菜地里西红柿苗和冬瓜苗都冻死了,以至于不得不重新补种。小米和高粱的出苗率也很不理想,我们四处问询了一些有经验的种植户和相关专家,得到的答案很多,却也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关键因素,是旋耕的过深?土壤板结得厉害?还是土壤基质就不好?
突发冰雹,蔬菜苗遭遇不测……
杰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农民种了一辈子地,也不一定就会种地”,气象、气候、虫害等等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太大了。
一些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或许可以靠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来抵抗这些风险,如大棚种植、喷灌系统等。
豹乡田分布图(局部) ©蓓蓓
但是,这样的投入又太大了。和顺的村子大多存在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种地的人集中在60岁上下,土地碎片化,单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一家一户承包经营的地块分布也七零八落,现代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生产很难行得通,大型机械刚进到地里,可能就结束了,需要转移出来去下一块小碎片地,费工费时费油。
和顺的大种植户,通常要通过土地流转来获得连片的土地,以及种植单一的作物,才能保证种地的效率和回报率,以及获得相应的补贴。
豹乡田的庄稼出苗了
但是我们没有选择连片种植单一作物,单一规模化的种植,虽然可以提高效率,但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是容易爆发病虫害,其次,也不利于形成多样性高的植物群落,无法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就不利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此外,单一种植也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而再想恢复其肥力却难上加难。
来源:《单一作物种植系统中根际沉积物化学多样性降低抑制根际微生物功能》
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才与乐毅村、小南沟村和饮马池村的老乡达成协议,租种了100亩地,这些地也并不是完全连片的,中间穿插着很多别人的地块。
要避免单一种植的危害,我们需要种植多种作物,这些作物要适宜和顺的地热条件,还需要本土种植过,最终我们选择了十几种不同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包含和顺大范围种植用于养牛的玉米,以及有固氮作用的黄豆绿豆黑豆,还有重要的蜜源植物油菜花,用于酿醋的高粱等。
黑豆种子 ©蓓蓓
为了不违农时,刚开始学习种地的我们很快就把这些作物按照和顺一贯的种植技术种了下去,但在之后我们才来得及思考,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农田,要怎么去种植?
了解新农人的思路
之前那些打农药、施化肥的种植方式已经不合适了,为了找寻一种适合豹乡田的种植和运营方法,我们开始了解当代新农人是怎么种地及经营的,在刷着花样百出的新农人视频时,有人向我们推荐了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盖娅沃思花园、飞鸟与鸣虫农场,说“可能这样的农场会有我们能够挖掘的经验”。
于是我和杰哥、崔崔就从清凉的和顺动身前往炎热的北京了,第一天,在被北京的交通教做人之后,我们先来到了位于海淀区的小毛驴市民农园
小毛驴市民农园的门口 ©蓓蓓
这是国内第一家CSA农场,CSA 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缩写,也就是社区支持农业,我们一般在超市买到的肉蛋菜可能来自大规模的农场和养殖场,再经由各种流通环节进入到菜市场、超市和买菜APP,但是CSA农场则是由社区直接向农场预定份额,共担风险,消费者和食物原产地之间的距离更近,减少交通产生的成本和环境负担
CSA模式减少了收购分销和远距离运输等环节
这种模式始于欧洲,发展于日本,是一种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但是在国内,社区的作用不大,除了一些学校和公司之外,只能直接对接家庭会员,也会提高较多的管理和运输成本,所以小毛驴市民农园在经营模式上更多样化,有会员自主种植区,托管种植区,还有配送份额和一些亲子社区活动区。
在自主种植区,我见到了野蛮生长到我都认不出的花菜,农园的小曹老师说,会员可以在这里承包30平米的土地进行自主种植,农园则提供种子、有机肥料、工具以及技术指导,于是我在小小的一块儿田里见到,两株玉米旁边两三颗花菜,一排生菜,一小排葱和韭菜,再加上点圆白菜,主打一个随心所欲。
自主种植区,种植种类丰富但数量少 ©蓓蓓
不过大多数的田虽然种的花里胡哨,看起来还是比较有收获的,而有的会员的田,可能因为一次除虫没赶上,就全军覆没了。因为小毛驴市民农园不使用化肥,除虫的主要策略是用发酵过的花椒水、辣椒肥皂水等进行驱赶,当所有人都在驱虫时,那一个没有参加的地主,可不就是被所有虫虫光顾农田的倒霉蛋了么?
不同功效的治虫水 ©蓓蓓
我们参观学习的同时正好有小毛驴的几个会员骑着自行车到地里来劳作,短暂忙活一番,走的时候车筐里摘了一把新鲜的蔬菜,互相对对方说“你的地打整的挺干净”,“谁谁家种的豆角不错”。
那片刻,我也感受到了都市农夫日常劳作,亲近土地和丰收的快乐。
在城市的一角,有自己的一块田 ©蓓蓓
虽然小毛驴的经营模式不适合离城市社区较远的和顺豹乡田,但是无公害的种植技术还是让我们收获颇丰,杰哥摩拳擦掌的要尝试他们的驱虫方式以及种植京西稻,我也看到了集种养殖、亲子活动、艺术于一体,却仍旧能保持对环境无干扰的农场是怎样的。
归隐田园的现代人
盖娅・沃思花园则是蓄谋已久,来过豹星球的小伙伴们应该对我们的生态旱厕、麦麸搓碗和各类低环境干扰的生活环节印象深刻,但这些其实大都脱胎于陈老湿在沃思花园的学习和体验。
豹星球吃完饭后的社交环节——麦麸搓碗 ©猫盟
盖娅・沃思花园位于平谷区的浅山地带,这个小小农场和花园的主人同时也是《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一书的两位作者,蚊滋滋和长角羚,这里平时就是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家,周末则是盖娅自然学校的永续生活教育基地,是大家体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里山生活实验室”。
一本硬核技术流又有丰富自然观察的里山生活科普书籍
和他们的书呈现出来的超多干货一样,他们俩也是田园技术流,拥有超强的生活技能,用两个人的双手构建出在山里的居所和生活。
抱着对轻松惬意桃花源的想象去,可能会被劝退,修建生态旱厕比起修建,其实更难的是日复一日的维护)、劈柴修路、雨水收集、锄草浇田、喂羊鸡鸭猪,每天都是繁琐而重复的小事,一旦懈怠就会失序,扎扎实实才能得到土地的大方馈赠。
兔子可以自己打洞的兔舍 ©蓓蓓
两人搭建的烧烤台和柴灶 ©蓓蓓
但与此同时,能时刻感受生命的酸甜苦辣,知道自己吃的食物从何而来,和花鸟虫兽相伴,在山间小院享受风雨和晴天,以及劳作后的惬意,这也是城市生活很难体会到的。
杰哥原本不太理解为什么蚊滋滋和长角羚两人硕士毕业,却要放弃城市工业文明的便利,当一个山野乡村的农民。
但是体会过后却能理解,虽然我们自问也很难做到,但是却想常常“劳愈”一下,这可能也是盖娅自然学校存在的意义,也是陈老湿希望豹星球基地能实现的价值。
沃思花园的邻居——狗獾 ©猫盟
随后我们和蚊滋滋长角羚说了想要种100亩地的想法,长角羚的反应是,“你们太疯狂了。”
彼时我们也意识到有些疯狂了,100亩地,按照和顺传统的单一连片种植方式还相对轻松,但如果按照多样化种植和生态农田的要求,势必要投入超大的人力,比如由于不打除草剂,我们和十几个老乡,从六月中旬起,就一直忙于锄草,而杰哥给豹乡田制定的种植日历,从4月到10月都是满满的活计,人被拴在地里,停歇不得。
顶着太阳一起锄草的老乡 ©蓓蓓
遥想当初刚种完地,我们走在100亩田地间,感觉自己是那么富有,现在只觉得,成年人千万不要头脑一热就去种100亩地啊!
体验新式农场
但是呢,这100亩的可能性也非比寻常。我们来到了学习的最后一站,是月捐人大罗推荐的飞鸟与鸣虫农场
飞鸟与鸣虫位于密云,是四个海归女硕士与当地的农村合作社携手创建的有机农场,我们到达的第一感觉就是土木建设很完善,和盖娅沃思花园浓厚的生活气息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食农教育”的体验农场,并不依赖农耕生产。
大小朋友一起插秧 来源:飞鸟与鸣虫公众号
虽然收入不依靠农耕,但种植方式实现了有机,洗浴用水流进生态水池可用以灌溉庄稼,水池里的水生生物可净化水质,洗手间的废弃物,经过堆肥能变成田间肥料。到农场的客人可以在农场里插篱笆、建羊圈、孵小鸡、播种采收、在田间地头体验慢生活。
飞鸟与鸣虫的生态旱厕 ©蓓蓓
我们还偶遇了一个志愿者,这位叔叔笑眯眯地带我们参观了种植的大棚,跟我们讲了轮种的技术,介绍了他使用的有机肥、有机农药和一些小型农机,俨然是整个农场的技术主任。
最后他拿了一把茴香放进自行车框,骑车走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位是农场创始人的爸爸。
虽然运营模式无法参考,但是飞鸟与鸣虫与社区合作的形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农场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农场的收入也有一部分用于帮助村中因大病、失孤而生活困难的妇女。
我们参观时遇到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女性 ©蓓蓓
我们参观了解这三个农场的时间不长,但获得的经验不少,三个农场有着俨然不同的运营方式和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小毛驴是阡陌纵横的农田,盖娅沃思花园是归隐山野的农居,飞鸟与鸣虫则是美丽的生态营地,但他们所坚持的对自然伤害最小的方式来农耕和经营土地,这点是共通的。
使用人力拖犁,种植荞麦、莜麦和紫花苜蓿
而我们想要的生态农田不仅要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还要给生物们留下适量的空间,我们之所以选在了小南沟和乐毅,是因为这里就在华北豹的核心栖息地内,就在F9和F26的家域之中。这是一个与森林生态系统嵌套的农田生态系统,是三个村的老乡和野生动物共存的关键区域。
豹乡田就在山间 ©猫盟
这片田,大猫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豹乡田,简单的三个字涵盖了它最重要的三个元素,有豹,有老乡,有田,也是我们期望它最终变成的样子。它应该有环境友好的种植方式,对生态造成最小的干扰,它也应该能为动物提供庇护所,让农田中的植物、虫、鸟、兽形成完整的食物链,最后,它还要生产好的作物,让老乡能够凭借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服务来提高收入。
还有华北豹来这里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号

我们做了很多年调查与在地保护,未来也会继续做下去。今年猫盟迈出不一样的一步,我们所思考和探索的,是一个“在保护区内开发生态农田”的新方式,让人与兽的和谐共处不再那么艰难,让保护不再成为大家心目中发展的“负担”。
在种田的同时,我们也在开展同步的物候观察,生境优化工作。本文发出时,菜地已经开始丰收,香!脆!可!口!后续豹乡田会有更多试吃员,志愿者招募,敬请关注。
豹乡田等你来哟!
-End-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守中国荒野
.........关于农田,你还可以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