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之前写过我的留学经历,提到了我从零基础学德语,15个月通关的“当年勇”。
我说的“通关”,是指德福成绩(相当于英语的托福达到了申请德国大学的语言门槛,实际上是高高迈过了门槛,听力口语写作三项满分(5分),最不该丢分的阅读上扣了1分。
一直有姐妹们问我,黛西是怎么学语言的,教教我,感觉自己的英语也许还能抢救抢救!
还有姐妹说,想和娃一起学英语,黛西有什么好的方法?
连团队小伙伴都问,听说德语比英语难好多呢,姐姐是怎么一路开挂的?
我明白你们在想什么,“这女的都行,我肯定也行!”
你们想得没错,没啥不行的,方法也不藏着掖着搞神秘了,今天就来坦诚相待聊个5毛钱吧。
1

首先咱们得摆清自己的位置,大人可以和娃一起学,但很难用娃的方法学。
小孩子有机会像学母语一样习得外语,但这种能力会在8岁后逐渐消失。
这就是为什么说英语启蒙,尤其是听和说,要趁早,因为不怎么费力,但十分讨好。
想必读这篇文章的你不止8岁了,所以咱们要做好“费力不讨好”的心理准备。
和大多数80后一样,我也是初中开始学英语,已经过了那个“投入产出比很高”的阶段,跟成年人学外语是同一个学法儿。
背单词,背课文,做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用阅卷老师喜欢的工整字体写作文。
我以为语言就是应该这么学的,直到高中毕业后,遇到了一位“高人”,我的德语启蒙老师。
我们叫他祝爷爷。
祝爷爷每天穿个老北京布鞋,一件白T恤穿出小窟窿,看上去就是胡同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京大爷。
但这个低调的大爷,年轻时候在瑞士,德国,奥地利三个国家做过大使,当了三十年的外交官。
退休后,他回到国内,主业带孙子遛鸟,副业教德语。
他说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教德语是他的爱好。
和科班出身的德语老师相比,他没有什么应试方法和套路,授课进度也经常比其他班慢一大截。
电影看多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高人都是没有套路的,所谓“无招胜有招”,他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跟着他学了一年,我明白了学好一门外语的秘笈。
概括这个方法就是两个字:复述。
复述?不就是背课文么?!
不不不,完全不一样。
2

语言的学习包含听说读写,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
咱们都知道学语言的痛点,输入很多,但就是不会输出,说不出口,写不出来。
背课文看似是在说,实际上只是记忆层面的功夫,不能算真正的输出。
这就好比熟练背诵了牛顿第二定律,但不代表你理解它,举一反三,用它解释原理才叫会了。
那怎么算复述呢?
首先还是先要有大量输入。
反复听一段材料,记录关键词,在脑子里加工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重点是,不是逐词逐句地背出来,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重点词当然可直接用,但句子是你自己造的,可以更换句型,把一个长句切成几个短句,把几个短句用从句连成一个长句,把第一人称改用第三人称等等。
就这?
就这。
过程当然是痛苦的,因为复述的难度比背诵高很多,而且很拖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师给学生做听力练习,差不多放2-3遍磁带,做完题就过了。
但我的德语老师不行,做完题还得让我们反复听,直到可以复述下来整个听力材料的80%内容。
一段十几分钟的听力材料,有时候会来回听整节课50分钟,进度很慢。
学德语的那一年里,我从来没要求背诵过一次课文,一次都没有,但是每天做大量的复述练习。
这个方法很笨,也很慢,但让我学得非常扎实,越学越得心应手,到后面就体会到什么叫“慢就是快”
3

再说说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
复述和背诵,看似都是在对一段材料进行重复,只是“非完全重复”和“100%重复”的区别,实际上它们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
背诵的底层逻辑是记忆。
复述的底层逻辑是应用。
背诵和复述相比,少了最关键的一步:检索。
之前和姐妹们分享过《认知天性》这本书,其中一句话让我直呼经典:方法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反复抄写朗读和背诵,看上去确实很用功,但其实对你并不构成挑战,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方法,也是最低效的。
你可以轻松记住大量内容,有种“学到很多”的感觉,但这都是短期记忆。
大脑非得经历“检索”的痛苦,在“想不起来”和“快想起来了”边缘纠结得生无可恋,才能实现长期记忆,把知识转为你的心智模型,被你随时调用。
复述的过程很痛苦,尤其在学语言初期,本来就没啥积累,还要可能调用已知的语法和单词来复述。
就是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学习盲区,查漏补缺,一点点积累起来。
不背课文,单词总得背吧?
当然得背。
但不是咱们上学时候捂着耳朵一遍遍“eraser,eraser,橡皮,橡皮”那样背。
那怎么背呢?
组词,造句,直接把单词用起来,自然就记住意思了。
学几个单词就会应用几个单词,学以致用,而不是在本本上抄写一个个孤立的词。
听写单词也从来不是念中文让我们写对应的德语,而是念出一个句子,把需要考察的单词空出来,或者用德语解释它,我们写出来。
痛苦是痛苦,但学习效果非常好。
4

有人可能不信,要是学好一门语言就这么简单,应该人人都能做到。
方法如果不放在一个长时间轴上,它就只是个方法。
我的德语启蒙老师用同样的方法教了26个学生,最后一年多德福考了满分的也就我一个。
中间差的不是别的,就是努力程度。
▼ 这个蓬头垢面的女子就是我本人,学累了趴桌上睡,睡觉耳朵里塞的都是德语听力😂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有一点“鄙视努力”的倾向。
我之前在慕尼黑工大读书,提前修完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分,德国朋友逗我说,你就是个亚洲Streber。
Streber有一点“卷王”的意思,在德语里不算啥好词儿,当然他们是开玩笑说的,关系很好才敢这么说。
但你可以感受到,这个词背后是对努力的“恶意”。
我倒是想给你们打打气,如果想自鸡英语,或者学第二外语,那么你基本上选了一个持续努力就有回报的事情做。
虽然成人学外语的投入产出比远低于儿童,但仍然是高于其他很多学科领域。
有句话说,理工科这东西,3分天注定,7分靠努力,剩下的90分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我是特别有体会的。
大学时候除了修金融以外,我还主修了计算机,要写程序。
我整个大学时代掉的80%的泪,都是因为那20%的编程学分,差点就因为编程影响了毕业。
我在编程上付出的努力程度,绝不比其他同学少,但就是不开窍。
一些同学把大学编程课上成了兴趣班,没事的时候做几个编程任务玩玩,看到我这么痛苦还特不理解,问我daisy你不觉得这个程序很美吗!
美吗?
但学外语不是这样的。
学外语是个你扔一个石子,就能溅起一串水花的事儿。
就看你会不会挑石子,扔石子的姿势对不对,最重要的是,你想不想扔这个石子。
黛西
姐妹们,微信又悄悄改版了为了咱们不失联,为了我有动力再写三十年,⭐️星标「天赋一饼」,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黛西好物推荐
不开打赏,喜欢请转发+在看+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