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面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不良事件,很多人总会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后可能还会怀念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认为曾经存在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时代。这样的想法不仅在中国很流行,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崇古观点。其实这种说法虽然相当流行,但从来也没有什么切实的证据。两位心理学家想搞清楚这种说法从何而来,是否有一定的道理。他们通过分析60个国家的大量问卷调查数据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根据,而只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学特征产生的幻觉。
图源:pixabay.com
道德主要是指人们对待彼此的方式,最好和最坏的范围从利他主义到野蛮的掠夺行为之间不等,但是对心理学家来说,极端的行为并不在研究范围内——很少有人做过或经历过的罕见的英雄事迹或令人发指的罪行。相反,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的行为方式才是研究的重点。人们是否诚实和善良?是否慷慨和乐于助人,是否尊重彼此并且给与对方足够的信任?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 Adam Mastroianni 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 Daniel Gilbert,合作分析了从1949年至2019年70年间进行的美国以及其他59个国家有关道德和价值观问卷调查,其中高达84%的受访者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人的道德水平降低了。很多受访者都认为现在的人不像以前那么“善良、诚实、有爱心”了,而且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和学历,大多数人都这么说。
这种想法基于一个简单的判断:现在的人道德水平比较低,而过去的人们道德水平比较高,道德水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Adam Mastroianni 和Daniel Gilbert发现,调查中人们对与自己同时代人的平均道德水平的评价得分普遍不高,但是这个“不高”的程度非常稳定,也就是说如果6分算及格的话,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认为当时的人们只能得5分甚至4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类似的调查在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间隔后再次进行时,这个分数依然稳定在4-5分左右,并没有降到0。
图源:pixabay.com
这个结果就有点奇怪了,如果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道德水平比以前下降了,那么人类社会总体的道德水平再高也抵不过时间的流逝,早就应该降到0分了。但是即便是最悲观的人也不会认为现在这种灾难性的道德沦丧已经是现实了。
进行到这一步,两位心理学家认为他们已经证伪了这种说法,即人们的道德水平并不总是在下降。但是这种没有根据的说法又为什么会如此流行呢?他们认为这是两种普遍性的心理学机制在同时起作用产生的结果。
首先,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特别喜欢读到和关注有关他人和社会的负面信息。这一点学者们有共识,媒体从业者则是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力行。那个著名的笑话不是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无论谁咬了谁,关键词还在“咬”,如果人和狗擦肩而过相安无事,那是上不了新闻的。于是在这种信息环境下,整天一打开手机就是满屏幕的“坏人坏事”,人们更有可能接触更多的负面信息而不是有关普通人的正面信息,这种“有偏见的暴露效应”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认为当前的道德水平相对较低。
图源:pixabay.com
其次,大量研究表明,当人们回忆过去时,负面事件更有可能被遗忘。由于大脑的内在机制,不良事件引起的负面情绪总是需要被平复,因此时过境迁,再大的悲剧也可以慢慢放下,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甚至法律都对超出追诉期的罪行不再追究。这种“有偏见的记忆效应”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认为过去的道德水平相对较高。
两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就是:对同时代“破事”的过度关注导致人们产生了“现在的人比较坏”的感觉,而对过去记忆的选择性遗忘则会让人们产生“以前那会人们多好啊”的奇怪幻想。
两位研究者认为,这种心理机制是如此的普遍、持久而没有根据,横跨多种文化背景而概莫能外,似乎表明这是一种人类本能的体现,因此也很难说如何去改变。不过相比于第一条这种建立在无比坚固的商业逻辑上的运作规律,第二条可能尚有改进的余地:如果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再过于依靠碎片化的知识和感觉来下判断,而是更多的基于广泛的、严肃的历史著作来增进了解,可能会更有益处。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848-7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137-x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