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妈温馨提示
咱们跟天猫旗舰店合作的SmartyPants小猫头鹰维生素,全家老小都有,活动只剩3天了!
这是我今年最后一次团它,囤货的朋友们囤够哈,之前错过团文的抓紧点这看看
记得看清文末购买流程,一定要先领糖糖妈专属优惠券,才有团价和买3送1的福利哦!
01
这周一,我们家两小只终于开学了!
家长群里一片欢腾,冒出了各路段子手。
这当然是因为“神兽归笼”以后,家长难得可以清净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都非常确定孩子们会在学校过得很开心。
毕竟小神兽们似乎比大人还盼着开学呢,头天晚上糖糖端端就兴奋得睡不着了。
这次开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小特殊。
他们的校长Mrs A上学期结束就退休了,但答应会在开学第一天再来看看大家。
这位女校长也是个厉害人物。
出身普普通通的小镇家庭,父母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工人,也并没有一些名校校长那样金光闪闪的学历。
但她却凭借自己几十年来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今年6月被女王授予了“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这个勋章的分量,至少相当于咱们“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是个了不起的荣誉。
我刚开公号不久,就写过“被校长请喝茶”的故事,那里面的校长正是Mrs A。(文末第一篇)
从那以后,我特别关注Mrs A的教育观。
因为我发现她一直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家,我很多关于英国学校教育的文章里都有她的身影。
她在学校威望也很高,老师孩子们都对她退休依依不舍,所以才会有再去看看大家这个安排。
果然,两小只昨天回家路上就叽叽喳喳,跟我汇报见到Mrs A的情形。
据说校长告别的时候忍不住激动落泪了,并送给孩子们“三句赠言”。
02
校长这三句赠言,不仅代表着英式教育的核心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个家长深思。
Always try your best, but take your time.
总是尽力而为,但要慢慢来。
这句话也曾经给了我很大触动。
我依然记得糖糖刚上小学的时候,我非常担心她英文跟不上其他同学,在学校会落后。
因为我们为了保持她的中文母语水平,在家里尽量都用纯中文交流。
她至少在词汇量上就差别的孩子一大截,更不要提连我这个英语专业毕业生也无法完全弥补的文化背景差异。
为此我跟老师和校长都有过交流。
大家都说,一开始的差距肯定会有,但是要慢慢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来
校长还给我看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英语非母语的孩子,都会在小学毕业之前赶上跟母语孩子的差距。
我惊讶地脱口而出:“要到小学毕业才赶上不晚了吗?小学都读完了啊!”
校长微笑着指出:“但这不过是人生中短短一段。如果她迫于压力追赶,失去了学习热情,却可能产生终身影响。”
图为校长在音乐节时穿成“70年代歌星”为大家欢呼
不瞒大家说,当年的我,作为一个孩子新入学的妈妈,听到这话既震撼又疑惑。
是啊,我们总是太着急了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争先,凡事要抢在前面,当了妈妈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就有了很多拔苗助长的故事,反而导致孩子厌学、逆反,到头来得不偿失。
道理都懂,但我们还是怕孩子落后
因为我们也总听到“人生没有回头路”“一步慢,步步慢”。
其实仔细回顾一下,我们仅仅人到中年而已,就已经看到过不少“学渣逆袭”,或者“伤仲永”的例子。
现在日子过得好或不好,似乎跟大学都不甚相关,更别提小学了。
人生百年,说长不长,但真正笑到最后的,几乎不会是那些抢跑的人,而是有耐力一直跑的人。
所以,别急啊。
凡事尽力,但一步一步踏实走稳。
这说的不只是学习,也是人生吧?
Always be yourself, but respect others.
总是做自己,但要尊重他人。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英国老师从来不会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
他们总是力图让学生做自己,同时接受别人的不同。
这个理念贯穿到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到校服不要求统一式样、吃饭不要求统一菜谱,大到上课没有统一课本、高考可以自由选科......
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去做别人。
不仅我们校长非常重视保持孩子个性,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一位剑桥毕业的名校校长也特别强调了这个观点。
他告诉观众,他是全家唯一的大学生,曾经受到的教育非常糟糕。
但是他后来努力考上剑桥,都是源于14岁时的校长鼓励他“要做自己”。
英国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老师鼓励学生勇于做自己远比培养一个精英更重要。
其实我们培养孩子,又何尝不是想帮他们活出自己的人生呢?
所以,咱们一定要记得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少些焦虑和比较。
Always think about the wider community.
总是考虑更大的群体。
我在写英国教育特点的时候,曾提到过,他们的教育目标不是“育才”而是“育人”。
换句话说,是给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
何谓合格?我的理解是:
必要的文化知识
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
有社会责任感
英国教育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认可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
所以我在英国生活这些年,经常感觉英国人对于“成功”的追求远比中国人要淡,但同时他们非常在乎自己的社会形象
英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慈善活动,很多成年人会定期把工资的一部分比例捐给慈善组织。
英国很多古建筑、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的运营和维护,都来自于社会捐赠
他们的捐赠并不在意数目的多少,而是一种“给予”的习惯,这跟我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是有想通之处的。
从另一方面看,社会责任感又和个人上进心相辅相成,越是想给予便会越努力
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约束,越出众的才华越可能是个危险。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更大的能力,一定要教会他们担起更大的责任。
因为社会客观条件的不同,英国的很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不能直接套用到国内的孩子身上。
但从做家长的角度来说,咱们育儿的大方向一定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校长Mrs A的三句赠言很值得思考借鉴。
大家有什么看法,都欢迎留言里交流哦。
更多关于#英国学校教育的话题,点击标题下方的话题标签或者文末连续阅读,就可以看到。
希望亲们多帮糖糖妈点赞、在看、转发,让我一直有动力继续分享!
1
END
1
最后三天
多次返团的SmartyPants综合维生素

全家都有,买3送1,先到先得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