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前叨叨
1. 咱家最火团品之一英国Rockfish小白鞋只剩最后几天了,截团后短期内不会再返,还没看到的亲要抓紧咯!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2. 黛丝恩中奖的还有两位没来留地址呢,领奖积极点嘛亲,快去翻翻订单号,是不是你啊?
3. 每次截团后都有人说错过了好遗憾,每次开奖都有人没看到没来领。
都是公号改版的锅!大家别忘了加个星标⭐️平时常来互动互动,才能不错过每期推送呀~
01
前几天是端端的7岁生日。
这孩子长这么大,我们还从来没给他办过生日party。
其实我一直有点担心他心里不平衡,毕竟姐姐以前办过好几次,他也经常收到朋友们的生日邀请。
前几年是因为疫情,现在没有这个顾虑了,所以我专门问过端端想不想有个party。
当时我们正在超市买东西,他坐在推车里看书,听到我的问题头也没抬,连连摆手说:
“不要不要,太贵了,省点钱吧!”
啥?我怕他没听清,又追问了一遍。
这回端端放下书,明明白白地重复了一遍:
“不要party,也别带糖去学校,省点钱。”
他说得云淡风轻,又继续低头看书了,一副“不要再打扰我”的样子。
好吧,这娃本来就不是很爱热闹,如果他说办party太吵没意思,我觉得很合理。
可这么点小孩,他的理由居然是省点钱
我跟大鹿交换了一个眼神,心里都大概明白是为什么了。
估计是有两个原因:
我们抱怨开销太大被他记在心里了;
最近频繁因为“浪费钱”批评过他。
英国每年4月开始新的财政年,所以很多账期都卡在3月。
我和大鹿会集中花几个晚上处理报税啊、房贷啊、水电燃气费啊、车的保险年检啊之类杂七杂八的账单。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通胀很厉害嘛,尤其能源费用飚得老高。
我俩边查账边叹气:“瞧瞧,光这一两项就要多交上千磅,孩子们的课外班也都要涨价了。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工薪阶层真是压力山大呀。”
这些话虽然不是故意说给孩子们听的,可也没回避他们。
最近有好几回,我们也试图把这种“挣钱不容易不能乱花钱”的观念传递给两个娃。
“刚换的新校服就弄破两个洞,知不知道这都要花钱买的啊?”
“新出那套乐高要几百磅,够咱们全家吃一个星期饭了。”
如今的孩子,从来就没缺吃少穿,也没体验过挣钱的辛苦,不知道珍惜。
我们的本意,也是想让他们明白不能浪费的道理。
可是听到端端说出“不要办party省点钱”的时候,我心里又警觉起来了。
都说要从小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可真正实施的时候,这个度很难把握啊!
如果过多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显然不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果过多强调父母挣钱不容易,又得警惕孩子产生“匮乏感”和“负罪感”。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这是懂事,何必多想。
不不,咱所谓育儿,肯定不是把孩子抓来上课,而全在每天的鸡毛蒜皮里。
孩子的一句话看似小事情,却反映了他的思想状态,咱也得多留心留心。
02
这一代孩子普遍不大有金钱的概念,我们首先得教他们钱该怎么花。
什么是贵?什么是便宜?
他们不像我们小时候,买什么东西都是拿着真金白银去交钱的。
他们经常只看到爸妈用手机点几下,或者用卡刷一下,东西就到手了。
这种消费习惯下,很多孩子根本不清楚什么是贵什么是便宜多少算贵多少算便宜哪些能负担哪些负担不起
就拿端端来说,他认为办个生日party要请很多人,肯定很贵,但具体要多少钱他完全没概念。
他想要的一套乐高,其实比办个party还要贵。
可他却并不清楚,只觉得一套玩具肯定比一个party要便宜。
哪些可以买?哪些不能买?
如果孩子是出于攀比心,别人有什么他就也要什么,那我大概率不会答应,无论这个东西是贵还是便宜。
比如去年端端同学中流行玩超级英雄的手办,他朋友们都有钢铁侠、蜘蛛侠什么的,他也让我给他买一个。
我给他买了个蝙蝠侠以后,只玩了不一会儿就丢在一边了,后来掉到沙发后面几个月都没捡出来过,可见根本不喜欢
因为他其实对这系列电影完全不感兴趣,从没完整看过一部,连角色名字都叫不全。
所以后来类似这样的东西,虽然没几个钱我也不会再买,买来也是浪费。
可孩子真心喜欢的东西,只要我负担得起,也没必要因为“省钱”让他们求而不得。
毕竟我们挣钱的一大目的就是改善生活。
完全可以,也应该,花钱去买一些快乐
什么时候买?
有些东西虽然买得起,如果不是急需,我都主张让孩子货比三家等待一段时间
比如前面提到那套哈利波特的乐高,端端非常想要,买了也不影响我吃喝,但我并没有答应。
一来是因为那套推荐年龄16+,对刚满7岁的他来说显然不是“刚需”。
二来我们暑假要回国,如果回国买要便宜差不多上千块,完全可以再等等。
再来他圣诞节刚得到两三套乐高,这么短时间内没必要再添一套。
这些考虑我都会如实跟孩子分析,点开不同的网站带他比价。
就是希望他现在花父母的钱知道有计划,以后花自己的钱也能有节制
03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十分必要,可也得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孩子的正当物欲该被压抑吗?
我记得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之前,爸妈总会叮嘱我:“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叔叔阿姨主动给的也不能拿。”
有时候,主人家塞给我一些新奇的零食和玩具,我真的很想拿,但看到爸妈严肃的表情,又很“懂事”地拒绝了。
其实我心里并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拿,但隐隐约约明白这跟骨气家教有关。
好像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物质的欲望都是压抑的,似乎“即使我没有,我也不羡慕”才是一种政治正确。
然而人的真实欲望可以被压抑,却难以被消除,很多时候它可能会换个出口跑出来,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我上大学时,有个师姐成绩非常优秀,却突然提出要退学。
原来她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直是靠助学金上学,但却被人匿名举报说她骗取助学金,因为她的钱全部拿来买了衣服。
老师来宿舍调查,发现她的柜子里、床底下堆了满满七大箱衣服,远远超出一个正常女生的使用量。
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她的助学金将被收回,还会被处分。
师姐面子上挂不住直接要求退学,她的班主任苦口婆心劝解才弄清楚事情原委。
原来她家里三个女儿,她是老三,从小没穿过任何新衣服,都是两个姐姐淘汰后才轮到她穿。她每次向父母请求过生日买件新衣服,父母总以“家里穷买不起”为由拒绝。
她高中时自己打零工挣了钱想要买新衣服,被父母知道后把钱全部收走,理由是旧衣服不耽误穿。
拿到助学金以后,她压抑不住自己对新衣服的渴望,不停地买,买来却又有种负罪感,多半衣服一次都没有穿过,而且她买的全部都是地摊上几十块钱的便宜货
我们应该跟孩子“哭穷”吗?
这几年全球经济形势都不大好,可是娃的开销一点都没少,好多工薪阶层都感到财务压力很大,可以说家家养娃都不容易。
为了让孩子更体谅大人的辛苦,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跟孩子“哭穷”。
就像我当着两小只的面抱怨开销大,本质也是一种“哭穷”,想让孩子知道父母养他们不轻松。
还有的家庭就更夸张了,明明条件很好,却为了“教育孩子”故意“装穷”。
《少年说》有一期节目就有个高中生说,父母从小给他灌输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思想,买一支新笔都要软磨硬泡很久,导致他每天都在担心哪天就会吃不上饭。
直到高中他才发现,担惊受怕了十几年,原来家里很有钱,过得寒酸的只有他自己。
这样的家长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担心孩子成为大手大脚的纨绔子弟,但“装穷”既伤害了亲子间的信任,又让孩子长期承受不必要的“匮乏感”,变得自卑、焦虑、压抑。
虽然上述这两个例子都比较极端,但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欲被人为压抑后可能造成的几个影响:
报复性消费,一旦有钱就会买远超过自己合理需求的东西;
匮乏感,总担心自己太穷钱不够,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
缺乏自我认同,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好东西。
作为家长,我认为比较理智的做法是:
不向孩子隐瞒真实经济状况。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有义务分担家庭的责任,也有权力享受家庭的福利;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的合理需求应该尽量满足,比如生活、学习必需品;
非必要但是孩子真心渴望的东西,能满足的也可以满足,比如玩具;
超出合理需求的东西,即使有能力也不应该满足,比如奢侈品。
04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花钱买东西本该是自然形成的技能,但我却很在意孩子对钱的反应,主要也是因为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缺乏金钱教育
在我们成长的年代,“追求物质”一直是带贬义的存在,“安于清贫”经常被拿来褒奖做出了贡献却没有得到合理回报的人。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说:“xxx书不好好读,一心只想着赚钱。”“xxx花那么多钱买个包包,哪像个过日子的。”
这类话往往都暗示了“钱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代,常带有一种矛盾的金钱观:渴望财富却又羞于追求金钱。
比如面试的时候不敢跟老板谈钱,不敢坦然说出跳槽是为了高薪,而总是要找一些“热爱”、“情怀”等似乎更“高尚”的理由。
可等人到中年,我们也都看到了这种矛盾金钱观的弊端
一边奋力搬砖,卷来卷去追求财富;
一边不懂花钱,享受了就有罪恶感。
我们肯定不想让孩子们延续这种拧巴,所以才要从小多渗透些金钱教育。
这方面英国学校的做法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放在文末第一篇了,大家感兴趣可以再翻翻。
但孩子的消费观受家庭影响很大,也是长期而缓慢形成的。
所以咱自己心里最好常捏着这根弦儿,不小心走了弯路就及时调整回来,只要大方向别跑偏,总不至于教出个价值扭曲的孩子。
你们怎么看呢?

跟亲们共勉!
1
END
1
正在团
团团都卖爆的英国Rockfish小白鞋

今年又出新款了,还有糖妈独家满减哦!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