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关于建筑行业巨变的讨论中,Peter Eisenman回应小库科技创始人兼CEO何宛余说,“这是你们的时代,建筑学的去留掌握在你们的手里”。年轻一代如何看待和应对变化,最重要的是理解变化中的确定性。就像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巨变,建筑行业在科技面前,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摆脱以往的生产关系的约束,通过科技激发生产力,以AI之能助力产业升级,正是五年来小库科技一直坚持探索的方向
近期,建筑产业AI应用的领军企业——小库科技,在深圳举办了「Plan Deep 深图远算」新品发布会暨第四届人工智能建筑未来峰会。此次新品发布,小库聚焦于整个设计周期的智能化发展,底层技术不断进化,智能设计能力全新升级:
  • 核心产品「小库设计云」再次升级:优化调-做-改-核-协-出6大工序,全面提升智能规划、智能单体、彩总智图模块,向更深度的智能设计阶段进发;
  • 「ARP建筑研究平台」衍生X系列工具:面向大量公寓旧改的公寓生成器X-FlatTool、面向城市规划以及运营的城市设计器X-UrbanTool;
  • 「库筑」装配式建筑设计达到施工图深度:从模块化智能设计到LOD350BIM模型自动生成/施工图深度智能出图,实现装配式正向设计。
此外,小库联合上海市建筑学会数字建筑分会、DigitalFUTURES,共同发起「极智未来·建筑黑客马拉松」竞赛。
作为小库科技更新迭代的见证者,全球知识雷锋在往年产品报道的基础上,本次还记录了峰会研讨的真知灼见,更深度采访了“建筑智能”领域上教育、企业、科技方面的专家。小库作为建筑未来的革新者,在AI应用的道路上,到底能激发出建筑行业、建筑教育与跨界合作等多重领域的多少能量?
全文共计20129字,阅读预计15分钟
 💡   阅读导览 
引言
一场由AI掀起的建筑革命
面对着建筑智能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何宛余说:「智能化是应对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设计是一个项目从无到有地将建筑构思具象表达为图形和模型的过程和结果,是整个建筑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源头。」层层剖析之下,小库确立了从底层语言开始进行产业的变革之道。
01
小库新品发布,深图远算
此次新品发布,不言自证了“小库这些年究竟在做什么”,小库不断地为我们带来AI赋能建筑的惊喜。
02
峰会研讨,各界智见
数字时代,建筑业如何应对转型挑战?
双碳大势下,如何通过产业协作实现建筑的绿色与低碳?
03
会后专访,深度解读
新建筑智能知识图谱下的建筑学教育未来
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愿景
建筑融合互联网企业的更多可能
04
建筑+极客,高校赛事发布
吸引新生力量,探索辅助建筑/城市设计的新型智能工具 
XKool
引言:一场由AI掀起的建筑革命

建筑或革命
20世纪初,面对工业生产带来的严峻住房问题,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下:“建筑或革命(Architecture ou Révolution)!”

他提出这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量普通人的住房问题。在柯布眼中,新技术是这场革命的催化剂。他欣赏工程师的严谨和标准化的法则,并将它们转化为建筑中“基准线”和“模数”的规制使用。他希望能够通过标准化,实现住宅的批量生产。
阿兰·图灵及图灵测试,图源:interactivearchitecture.org
20世纪中叶,人工智能萌芽。1950年,阿兰·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在论文《计算机械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智能的,这被称为人工智能最初的概念。1955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发起了一次在达特茅斯学院的会议,确立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
之后,约翰·麦卡锡发明的LISP人工智能语音首先获得了成功。而后,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Deep Blue)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再次将AI推上热潮。21世纪,Geoffrey Hinton率先将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用于多层神经网络,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领域获得突破。他用40年对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执着,掀起了人工智能狂潮。至此,人工智能也将迎来人类文明的新高度。
重庆住宅楼,图源:pixabay.com
如今,住宅批量化生产已经成为现实,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然而在我国,住宅的批量化生产依靠度不是工业化,而是五千万农民工的体力劳作;建筑产业的信息化仍停留在BIM翻模阶段。与此同时,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稳固。2020年建筑业总营收达到26.4万亿,占具GDP四分之一[1]。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落后,产业链冗长,效率低下,因此产值利润率较低,一直处于3.5%左右。望眼国外,信息技术使英国建筑业在5年内节约30%的建设项目成本,同时,美国将互联网与建筑业融合,可以节约30%到35%的项目成本[2]
百年后,“如何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及其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我们所面临的新“建筑革命”。
[1]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稳定恢复 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2021-01-18

[2]产业深度:2021-2026年建筑信息化产业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2021-06-25
“建筑+AI”新革命,小库诞生
深圳湾生态科技园,图源:小库科技
2011年,小库科技创始团队参加“深圳湾生态科技园”产业综合园区设计竞赛,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研发出自动设计算法并中标二标段。关于建筑智能的构想,自此萌芽。 
小库科技的诞生,是顺应建筑业数字化的时代趋势,也是创始人何宛余对“建筑变革”的深刻体悟。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贝尔拉格学院的研究学习,师从雷姆·库哈斯的OMA七年实践经历,皆是创始人何宛余从建筑迈向建筑智能的铺垫。何宛余说:“我在贝尔拉格的研究方向是Associative Design ,它强调用系统化的逻辑思维而非依靠灵感去做设计,并辅助以用计算机算法来实现整个设计的结果。”她认为,这种设计逻辑与运筹决策才是建筑学真正的核心。小库科技正是在这个核心与本质逻辑上,直面建筑学未来的宏观愿景,结合运用最领先的计算机科技,设计出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机制。
雷姆·库哈斯,摄影:杨森
雷姆·库哈斯在2000年获得普利兹克奖时,发表获奖感言:“我们在水泥砂浆的死海中泥足深陷。如果我们不解除自己对真实的依赖,并重新将建筑视作一种思考古老问题的方式,建筑学也许将不会持续到2050年。”或许我们尚未得到结论,但为了让建筑这个古老的行业在数字化时代重获生命力,我们更应加以思考——科技如何助力建筑。
2016年,在这个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人工智能元年,小库科技正式成立,成为踏入“建筑+AI”无人区的先行者。小库从“如何减少设计师的重复低效劳动”这个问题出发,想为设计师们配上奔跑的“智能汽车”。
小库科技创始人&CEO何宛余
面对着建筑智能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何宛余说:智能化是应对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设计是一个项目从无到有地将建筑构思具象表达为图形和模型的过程和结果,是整个建筑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源头。”层层剖析之下,小库确立了从底层语言开始进行产业的变革之道。
早在创立之前,小库就明确了产品的雏形:“首先,它一定是架设在云端的,可以灵活调用、高效协同;其次,它应该实现数据、模型和规范的联动,不需要设计师一笔一划地绘制建模;再者,它非常智能化,可以更新信息、沉淀数据、不断迭代。”
基于这个思考,小库提出了新一代建筑数字语言ABC模式,即AI-driven BIM on Cloud人工智能驱动的云端建筑模型,首度使用“数-模-规”一体联动的方式作为设计底层语言。
建筑数字语言ABC模式
小库的建筑AI在解放低效重复劳动的目标上,到底能释放多少能量?我们或许能从AI的运行逻辑上获得答案。首先,通过大量数据训练,AI可以获得科学的设计模型,极速生成优质方案,这相当于决策的集合,比单纯依靠经验积累更为快速、高效。其次,通过深度学习建立的跨领域“类知识图谱”,可以有效地将人类智慧进行集成和传递。最后,AI将带来信息平权,建筑设计有望重新掌握话语权。建筑师们将从画图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设计本身。
五岁的小库,仍旧在努力前行,一点点地打破边界,不断扩展建筑智能的深度:从城市地块,到单体空间,再到装配构件;从建筑,到结构机电,再到全专业;从住宅、公寓,到产城、商业,再到其它业态不断突破.......小库通过持续迭代和延伸,点亮了建筑业未来的另一束光,并告诉我们——人工智能从来不是为了取代建筑师,它将用更深刻的价值推动产业的变革。
01 新品发布,深图远算
在五周年生日之际,秉承着“跑起来,高成长”的目标,小库带着令人振奋人心的新产品和新功能,交上了这五年的精彩答卷!

小库设计云2022
自去年7.19小库在上海的发布会之后,小库的核心智能设计产品一共实现了359项用户需求,并在此次全新升级为「小库设计云」,定位是为建筑设计端打造云端一站式智能设计产品。此次更新主要包括智能规划,智能单体以及彩总智图三大模块。小库团队根据原本建筑师常见的24个工作流程,实现了“调-做-改-核-协-出”6大智能辅助的简化工序,并将这一概念融入到每个产品模块中。
- 智能规划
面对地产开发初始方案阶段的工作量大、可能性多等痛点,智能规划力求让建筑师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较优的方案,快速找到地块尺度规划排布的相对最优解。
作为小库最初的产品,智能规划已经迭代四个大版本,累计完成近十万次有效方案输出。今年的智能规划更强大了:CAD识别速度与准确率大幅提升;支持SU模型输入输出并可进行最新日照校验;智能生成效果提升;编辑功能显著优化。
- 智能单体
智能单体是本次发布会的核心。在单体尺度,建筑师往往会经历大量无效的方案修改阶段,而这个模块的重点就是让建筑户型和楼型的设计简单化,减少无效操作,让建筑师更加专注于设计本身。
你画我猜的“草图模式”通过泡泡图方式实现高效人机交互,设计师排布功能空间模块即可自动生成方案平面,并可一键生成门窗、家具、结构、MEP等多专业细节内容,轴网、标注等绘图内容;通过快捷键与智能微调方式,实现精准专业的云端顺畅编辑;一键导出符合出图标准的CAD平面图纸和方案彩图。
- 彩总智图
针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表现的彩色总图工作,彩总智图可以实现智能化的快速成图。只需输入CAD建筑方案图,即可智能生成景观信息;同时,支持多样配色风格一键切换,并可以导出高精度分图层PSD格式。此次小库还新增了自定义纹理贴图的功能,通过上传素材,自定义树木、道路、草地、水体等多种材质,支持个性贴图风格。
在小库设计云的各板块间,也实现了互动互通,支持无缝衔接跳转;上线团队和企业的素材库协同,实现管理协作和资源共享。
 ARP建筑研究平台
小库在6月发布了建筑研究平台ARP,将大数据分析、AI设计生成、空间性能模拟等能力进行初步的产品化。
这次,面对当前公寓旧改、城市规划以及运营项目的需求,ARP再次衍生出X系列工具——公寓生成器X-FlatTool、城市设计器X-UrbanTool。
其中,X-UrbanTool输入目标规划场地,调整规划条件和目标参数,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塔楼限高,便可得到优异的城市设计方案。
装配式建筑设计引擎「库筑」
同样在6月,小库还发布了在产业链下游探索的成果——库筑。经过六个月的潜心研究,在小库研发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目前库筑已能够生成相当于BIM精度LOD300-350的深化模型,满足各专业设计、深化阶段的交付,达到施工图深度!
库筑试图像搭乐高积木一样设计和建造房子,实现高效的正向装配式BIM设计,让设计跟工厂真正的连接起来。
同时,库筑支持直接导出IFC模型,可在Revit中二次编辑,最终输出平面、立面、剖面等,实现了方案设计、深化模型与施工图纸输出等各阶段的对接。
小库在模块化装配式这个场景中实现了施工图的智能设计,这也证明了从设计的源头尺度开始做正向ABC设计的可行性。
小库产品,AI赋能建筑的惊喜
此次新品发布,不言自证了“小库这些年究竟在做什么”。在数字革命席卷行业之时,小库首当其冲,踏入“建筑+AI”无人区。五年中,小库一直在探索ABC模式(AI-driven BIM on Cloud 云端智能建筑信息模型)的底层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致力于打造国产智能建筑设计软件体系。从设计出发,将携带结构化的数据、实现可交互的模型和包含逻辑化应用基因的建筑新语言连接到产业链的各个端口,推动建筑产业智能化升级。
在ABC模式、数模规一体联动的基础上,小库以六道工序化零为整为基本思路,贴合建筑师设计思维与习惯,不断探索智能设计的更多可能性,持续迭代出更高效、便捷的智能设计产品与解决方案。
从建筑智能构想的萌生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实践,小库科技通过产品的更新迭代,带来建筑智能的曙光。何宛余把这称之为“举火夜行”,她坚定地带领着小库奔跑在“难而正确”的道路上,正如她在发布会上所言:“我们相信这是历史发展的正确路径,因此就算再难,我们也要穷极所有去实现它。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精神,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这一代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刚扎稳根基的小库,面前仍然充满磅礴的未知挑战。我们相信小库科技将秉持初心,“Be pioneering and Make it Happen”,不断地为我们带来AI赋能建筑的新突破、新进展。
02 峰会研讨,各界智见
今年是小库第四次举办人工智能建筑峰会,此次峰会将分别从
数字时代建筑业所应对的转型挑战
以及
双碳大势下,如何通过产业协作实现建筑的绿色与低碳
两个层面去探索建筑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下内容由知识雷锋根据小库峰会内容节选整理。

数字时代,建筑业如何应对转型挑战?
数字时代降临,我们的世界在由物质走向虚拟,新一轮技术变革加速各行业生产关系的优化以及发展逻辑的升级。在产业链长、发展粗放的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针对该议题,小库邀请了五位政企学界嘉宾,共同聚焦探讨——前沿数字科技与传统建筑业结合的新课题。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陈日飙先生,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钟兵先生,立方设计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首席建筑师邱慧康先生,Domus客座主编、知名互联网企业战略研究员李孜博士。
何宛余:在数字化以及虚拟空间的趋势下,建筑的意义和价值要如何去衡量?这又会给实体建筑产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徐卫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并随之对我们的建筑与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建筑、新社区、新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共同构建一个新的未来。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传统的设计工具不再能满足要求。设计的智能化发展应该首先着眼于新生活的要求,再考虑如何用新的技术来改善设计条件与设计能力,最终满足新生活的要求。
陈日飙
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在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勘察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瓶颈,如果不把设计师从比较繁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那么勘察设计行业依然会处在较低的能效水平上。数字化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巨大的提升和变革。
首先是工具的变革,新的工具将帮助设计师提升工作效率,其次是决策的变革,决策效率加快,从而能够让设计的转速和效能提升。我们要用跨界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变革,数字化是时不我待的,大家都要拥抱这个变化。
钟兵
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
如今,有些建筑学院开始成立虚拟建筑设计系,专门做虚拟设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人要享受真实生活,同时也要体验虚拟生活。建筑师的创造力和对空间的审美能力对这件事非常有帮助。将来建筑师不一定非要盖楼,有效的物理空间已经过剩,但是高效可用的空间是不足的,这是一个值得建筑师去思考的问题。
其次,拥抱数字化。我认为数字化是快速提升低水平、低质量的建筑设计的有效手段,通过采集与整理海量数据,可以帮助建筑师做更有深度的设计,加强设计的含金量、密度和强度。
邱慧康
立方设计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首席建筑师
就像我们的社会生活一样,大家都别无选择,必须拥抱数字社会,它即将到来,或者说已经在我们身边。数字生活会为我们建筑行业带来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数字化让我们手中的表达得以更快地跟上我们的思维,让建筑师的工作跟即刻的表达之间尽量没有间距和时间差。同时,数字技术可以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或者说相对容易做到,可以帮助建筑回归到我们对于世界的深度探索与呈现上
另外,基于海量数据库,计算机得以通过巨大的计算量进行瞬间呈现,快速解决同一性问题。而建筑由设计到呈现,需要标准化、工业化,机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可复制性的工作
李孜
Domus客座主编,知名互联网企业研究员
我想说的是两个关键词,意识形态和人的认同。首先是意识形态。从当年柯布西耶在欧洲建立的建筑传统,到以库哈斯的纽约全球金融资本为代表的新型空间配置,再到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建筑师要构建的是一个意识和想象共同体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从《建筑十书》到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空间,到如今新的空间形式,都在构建人的认同。建筑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我们再构建的核心也是人对空间的认同
在一个新的数字社会,“认同”能使你在任何情况下迅速找到伙伴,在全球构建自己的认同网络。这是面对未来数字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也是我们建筑师可参与其中的部分。
何宛余:您认为建筑设计企业它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在我们现在这个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您所在的机构对数字化转型升级有些什么样的探索?
陈日飙
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很多设计院都会投入资源去研发提高能效的工具,就华艺来说,我们早期在BIM研发上就投入了一些资源和人力。不过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
“最终由谁来买单”
。所以我想先问何总一个问题,小库产品目前的主要客户是谁?

何宛余
小库科技创始人,CEO
小库目前有三条业务线,首先是面向设计企业的“小库设计云”产品,其次是面向产业链上游地产房企的“库晓”地产AI解决方案,此外还有今年开启的往产业链下游去探索的面向建造总包和预制厂家的“库筑”装配式建筑设计引擎。
陈日飙
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我想或许可以有一个产品,按照各个开发商的决策逻辑做对应的算法,帮助开发商通过量化的数据更好、更智能地去决策,而不是基于某个设计总监或者某老板的喜好,这样一来能缩短决策的周期以及减少决策的风险。同时这个应用端也能够开放给乙方,让乙方按照不同的开发商选择对应的菜单(算法逻辑)。这或许是解决目前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的一种方式。
钟兵
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
AECOM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大型设计企业,差不多跟小库同步,在几年成立了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团队。目前AECOM的数字化研究有四个方面,一个是数字化智能设计,第二是智能建造、3D打印,第三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还有一个是沉浸式技术、虚拟现实。此外,AECOM也在做数字营城,通过数字化来助力城市运营,现在重点研究的是公共空间数字化。
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是人才与成本。数字化技术需要有别于传统设计思维的人才,而很多企业目前缺乏这类人才。我觉得小库成功地结合了传统建筑设计思维人才与数字化技术人才,然后把跨界碰撞下得到的产品推送给设计企业。但是,从根上来讲,设计企业也必须具备这类型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设计。第二个是成本。目前鲜有业主愿意为这么高精度、高强度的数据分析买单,这需要全社会更多相关方的介入。
邱慧康
立方设计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首席建筑师
我认为建筑设计公司竞争力还是要回到设计的本行,就是如何通过业主委托的项目,发现与众不同的、有差异性的资源,并把它变成未来建设的成果。这是区分不同企业设计能力的很重要的方面。
科技能够让我们的出品更高效,质量更好,更少出错。同时,未来还会有更多可能性,比方说在建筑物的生态和变化方面,科技可以提供可持续的信息服务或支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
何宛余: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您认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徐卫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关键是要先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
陈日飙
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我认为关键还是“人”。人的思想要变革,要认识数字化,同时思想上要意识到未来的数字化是不可阻挡的,我们要去革新,要去应对。开放、链接、共生,这才是未来数字化的新生态。
钟兵
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
小库今天的主题是深图远算,我觉得建筑师下一步就应该是深思远做,不要太着急干活,把这事想清楚了再操作。
邱慧康
立方设计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首席建筑师
我们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现在还是缺少从战略角度来看待建筑的视角。这也是目前做事情的一个瓶颈。
李孜
Domus客座主编,知名互联网企业研究员
首先是发现和引导意识形态,第二是认清新兴人类的社区认同。我觉得这两个要点可能可以成为我们在空间方面构建未来全新世界的基石。
双碳大势下,如何通过产业协作实现建筑的绿色与低碳?
建筑业作为我国碳排放大户,其节能减排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建筑产业将可能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为主增加市场活力。
小库邀请了五位嘉宾,一起来解析建筑绿色未来发展的前景:深圳市住建局建筑科技促进中心岑岩主任,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樊则森先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产业化分院副院长宋兵先生,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孙延超先生,腾讯云微瓴运营总监梁榕武先生,以及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股权投资总监林安博士。
何宛余:有人认为绿色低碳是建筑某个环节的议题,也有人提出它必须是产业各环节相互协同的结果。不同的产业的角色角度出发,如何看待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的痛点,以及认为解决这些痛点的潜在的难点是什么?
岑岩
深圳市住建局建筑科技促进中心主任
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肯定是全生命周期的、全社会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建筑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其次要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思考。在建造上,采用绿色建材、可再生建材,从而实现减量化与再循环。同时在绿色规划层面,首先通过规划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这其中的难点在于是否首先系统性地去思考整个问题
樊则森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绿色低碳是结果,工业化是基础,数字化是赋能的手段。当我们做到了工业化和数字化,也就实现了绿色低碳。我认为这里边最大的痛点在于产业本身。
1980年,邓小平提出“建筑业要为国家创造收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因此成立。在此之前,建房盖厂都要遵循节约的原则,自此建筑业才开始被当做可赚钱的产业。也是从这时起,受建筑业的拉动,国家经济大幅提升。客观上来讲,目前建筑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行业并未打通,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性改革来实现绿色低碳
宋兵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产业化分院副院长
我认为“绿色”分为“大绿色”和“小绿色”。“大绿色”需要从规划层面来着手实现。不论在深圳还是北京,每天有大量的人开车上班,在路上耗费一两个小时,消耗了大量汽油,这个就不是绿色。城市规划应该从交通系统等基础方面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二是从产业的角度,要先实行工业化,提高效率和品质,进而达到节材省工、节能减碳。建筑行业目前特别缺乏数据,如果能结合类似小库科技的技术,将有助于绿色的发展和减碳。
孙延超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首先是绿色思维,它是传统工业化思维的升级版,植入了人对自然环境的平衡的观念,同时解决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是一种总体性和系统化的思维
第二个是可持续性思维,即一种站在长期的角度,去考虑整体利益的思维方式。试想,我们为什么要创造这么多绿色空间?为什么建筑要跟环境融合?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开放式的空间体验?人的永续发展到底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要去解决的根本问题。
目前我们还处在建筑行业的第二代,工业化还没完成转型,但是我们要提前做第三代(数字化)的事了。我认为工业化和数字化要同步布局,因为它们是交互的。当下,在“绿色”大前提下,我们要把资源协调好,才能实现更加高效的目标。
梁榕武
腾讯云微领运营总监
如果把建筑行业主要的能耗和碳排放分解开来看,建材的生产阶段与建筑的运营阶段几乎各占一半。而在建筑的运营阶段,75%到85%的能耗项目是能够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做优化的
首先,我们建筑行业在国家完成双碳目标、节能减排的基础上有非常重大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第二,我们一定要“求变”。如果能够打通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壁垒,实现业务能力的互联互通,那会对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提供非常高的价值。
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打破这个壁垒。我认为第一步一定是数据,如何能够将各个阶段参与方的数据沉淀下来,形成各方互通互联统一协作的基础,这是需要我们全行业一起探索与努力的方向。
张林安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股权投资总监
我认为分两个模式的探索,一个减法,一个加法减法是碳排放。怎么减少碳排放?需要AI的手段或者数字化的技术,帮助产业链上下游把产业梳理清楚。如此一来,各环节成本才是合适的,技术才是成熟的,操作才是可行的。
第二方面是做加法,现在建筑行业有很多新兴的发展方向,比如建筑叠加发电、光伏、存储等多方面的应用。这些领域不一定跟设计直接挂钩,但跟设计也脱不了关系。例如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就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给我们自己的体会来说。建筑的新兴发展领域更需要全行业上下游的合力打通技术及信息
岑岩
深圳市住建局建筑科技促进中心主任
我再补充一点。深圳的绿色低碳政策已经更新到第三轮了。第一轮是2006年提出的建筑节能条例,第二轮是绿色建筑,第三轮是低碳,也就是双碳。在第一轮与第二轮中,我们只提出了标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碳耗。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去进行核算碳耗的基础工作,以碳来作为指挥棒,重构这件事情。
另一方面,建筑业还处于工业1.0,流水线生产是2.0,信息化是3.0,AI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是4.0。在传统工业阶段里,不可能结出工业化、低碳化、数字化的果实,所以建筑业必须要换道去超车,而不是弯道超车。中国建筑业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因为这四种业态都同时存在。
何宛余:目前的新兴技术,如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产业的整体协作和绿色低碳带来了哪些潜力?以及这些技术的应用现状如何?
张林安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股权投资总监
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建筑等新兴技术,都对产业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仅仅是将我们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搬到工厂去浇筑,而是
打造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产线,去实现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 

梁榕武
腾讯云微领运营总监
“小库设计云”的模式是ABC,即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云端建筑信息模型。而微瓴也是结合物联网、AI以及云计算平台的方式,搭建出的一个
建筑楼宇的AI能效优化产品
。根据目前反馈回来的数据,通过跟不同的高薪技术结合,这款产品目前能实现办公楼宇10%到20%的能效优化结果。

通过新技术把楼宇内的数据、人和空间关系和行为记录下来,形成一种数据资源,再利用数据资源池,叠加物联网的技术和AI算力,助力实现建筑效能优化。这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孙延超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目前建筑行业出台的减碳政策主要针对施工和运营阶段。我认为从减碳的路径来讲,整个行业要有一个减量化的方向,如果从需求端发力的话,从源头上是可以实现大幅降碳的。一旦钢筋混凝土的用量少了,碳量生产自然就少了。
建筑行业的减碳,第一,建筑物轻量化。通过3D打印技术、高性能精准化的计算、精量化的分析和研究,减轻建造的量,同时保持高性能。第二,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其中金融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通过收碳税,通过价格杠杆去撬动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和使用情况。第三,在运营阶段,在未来多样性的空间里,提高建筑的效能。空间使用效率提升,建筑量便随之减少。
宋兵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产业化分院副院长
我们整个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原因在于我们行业缺乏工业化的思维。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工具应该越简单越好,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又对使用工具的人的思想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工业化思维的人是用不好这些工业化武器的
樊则森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3D打印等新兴技术契合了建筑产业的两大要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例如,原来需要很多人操作的中间环节消除了,机器代替了人力,这就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数字化有生产方式的特点,也有生产关系的特点,而其中最难的是用数字把全链条打通,这可能是我们整个产业下一步共同努力发展的方向。
岑岩
深圳市住建局建筑科技促进中心主任
建筑工业化一般来说有五个问题,技术、管理、制度、理念和理论创新。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把五个问题搅在一起,导致说不清楚。
那绿色化的问题在哪里?首先是怎样计算碳的问题,其次针对我们建筑业来讲,如何从生产段减少碳耗?少用钢筋,少用混凝土,创新建筑,进一步去增加建筑本身的结构创新和样式创新,比如光伏一体化。
另外,如何实现数字化?核心是数据的流转。传统的建筑业是由包工头管理,而包工头会将数据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因此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实现数据的拉通,需要变革现有的生产方式
我们建筑业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观念。国内做工业软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行业的底层逻辑、处理流程及knowhow,这是最关键的。中国的EDA、设计软件不通,问题不是在软件上,而是没搞懂底层逻辑。第二,系统架构。架构必须要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工业4.0上,而建筑业大部分的人对此不了解。然后才轮到代码及软件,我们现在花了太大的精力去琢磨软件怎么做,而这是第三层次的问题。
何宛余: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要实现建筑的绿色低碳,我们首先要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樊则森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往前走。有句话叫行胜于言,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要少造概念,多干活,走起来
宋兵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产业化分院副院长
系统性思维和并行工程。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山顶立”是我们的系统性思维,而“海底行”,就是我们大家一起并行来做这个工作。
孙延超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还是要回归初心、回归本源,这样使出任何一个招,都有可能是走向彼岸的捷径。
梁榕武
腾讯云微领运营总监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知道问题在哪,我们认为通过数据的采集积累与利用,能够指引我们去解决问题,把互联网的技术与建筑行业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
张林安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股权投资总监
从政策上去正向的引导,同时进行市场化的激励,而不是被动推动。
岑岩
深圳市住建局建筑科技促进中心主任
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就是提供政策好处,大棒就是收碳税,一招把事情搞定。从技术手段来说,尽快推出互联网碳表,把全社会的碳耗计算出来,公开到网上让大家互相监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碳耗人民监督
03 会后专访,深度解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库背后的建筑智能化全景图,探究其更多可能性,全球知识雷锋采访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AECOM 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钟兵及腾讯云微瓴运营总监梁榕武,分别探讨了“新建筑智能知识图谱下下建筑教育的未来”、“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愿景”以及建筑融合互联网企业的更多可能”
新建筑智能知识图谱下的建筑学教育未来
作为小库的院校合作伙伴以及「极智未来·建筑黑客马拉松」竞赛的共同发起人,深耕建筑教育行业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教授,将沿着这次竞赛的愿景,阐述小库对建筑教育行业的影响与意义,以及对未来教育人才的期望。
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知识雷锋:对于当前建筑技术的应用,您认为我们对技术和建筑的关系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袁烽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对于建筑设计观与技术观的探讨。首先,现在整个世界正在面临着非常大的转型,或者说是处于整个社会范式和人类生存范式的转化期。“后人文时代”伴随着全球疫情、环境变化的悄然到来。新的人本主义正在重建价值观、建筑观以及世界观。这种内涵变换与迁移,正在促使所有的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的是以一个需要被尊重的自然环境,人通过征服自然环境的生存奋斗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正在被改写与重新定义,后人文不是反人文,而是一次再人文。
在过去30年到50年,从地质学的语境来讲,我们逐渐进入到“人类世”的阶段。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地球建造的地表人造物已经成为了这个星球地质史上的独特时代,地球自然的承受力在今天也似乎接近的某种极限。
John Suler, author of Digital Age: Humans Become Electric (2015), explains why he remains a fan of cyberspace.图源:cambridgeblog.org
同时,在过去30年中,人和环境之间又涌现了一个新的中介。它就是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个数字化的空间。在此之前,只有人类与自然物;而现在,随着元宇宙的蓬勃发展,这种赛博空间已经和人、环境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状态中的第三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三元世界”吧。此刻,我们需要探讨和思考社会运行的发展规律,需要思考人如何平等地面对“赛博空间”和“自然空间”。
此时此刻,对于建筑的理解,是要能够感悟到在元宇宙赛博空间下的人性、物性以及神性。对待自然环境,我们不得不认识到需要再次以谦逊和卑微的姿态,让自然环境和谐地生长,而不是成为自然之神。所以,我们觉得建筑教育要融合到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新的哲学、世界观,来展开所有的话题。
知识雷锋:在这种建筑技术观之下,结合建筑教育的现状和建筑未来发展的需求,您认为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和人才?
 袁烽 从前我们认为教育就是教与学,非常线性的关系。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同学到教室里听。这种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成为一种范式,通过教学把书本知识变成人的思想,变成人的一种思维习惯,甚至一种思想直觉,迭代式地创造被设计的对象或者一种关系。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人类对于传统与文化的传承。
随着数字时代的兴起,人类不断被体外化的工具所赋能,所以三元世界的核心议题就是知识的体外化,以及它所构成的强化人(superman)。建筑设计知识体外化的表现就是,建筑设计知识不再仅是空间感知和艺术领悟的能力,更包含的创造工具以及创造人与工具关系的能力。工具不仅是用来做事的媒介了,而且会增强人的智能,提供一种可能性。我们对于工具体外化之后赋予人的创造力,需要有重新的认知。
因此,简单的教与学和讲座的行动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学习的内容包括了实证的动手与实践,更包括了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成功的创造性工作要以自发的兴趣为引导,建构跟目标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学习研究自发地达成目标。面对平行世界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知识,如何重组拼贴,需要的是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所以,现在的教育交给同学的不应该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小库竞赛从这一点上符合了我对于教育哲学的思考,就是激励大家去创造一种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和创建自我奋斗目标的能力。这正是现在这一代学生们最需要的,这才是未来的人包括未来的建筑师非常重要的时代特征。
DigitalFUTURES网站上的演讲列表,图源:digitalfutures.world
未来建筑师的创作署名权不应该仅限于一个建筑,还应该包括工具和协作流程。像“黑客马拉松”这种竞赛的方式,还有像”DigitalFUTURES”,“知识雷锋”这种组织知识的方式,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流程。这种创新性的流程和工具,会和人共同构成一种新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鼓励建筑师成为架构师,重新架构我们的知识,为我们未来建筑师赋能提供一种全新可能。这并不仅限于艺术化的创作思维,还包括了这种计算性编程设计、工具化思维或者智能增强的建造思维等等。这也是此次竞赛最重要的意义,它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建筑未来。我相信如果年轻一代的学生、建筑师能够投身其中,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学的博大精深与无限可能。
知识雷锋:除了这种竞赛的形式,平时您在教学中,有没有一些跟传统的建筑学教育,在课程上或者实践中的区别?能否通过一些案例讲一讲
 袁烽 打个比方,我们刚刚闭幕的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的年会,有来自各个学校的千百名研究生参与。我听到一个眼动仪的案例,一个捕捉人眼球的数字化装备,加上一些衍生的可视化分析研究,可以深入分析人的心理,通过眼动仪的活动聚焦内容。假设他把这种眼动仪植入未来的VR眼镜中,变成混合现实中非常有趣的对人的视觉吸引点的分析,就形成一个接口,未来元宇宙的一个接口。眼动仪就是人的心里感受器,它需要进一步被开发成为深度语义内容的载体、工具载体或者新的群体媒介的载体等等。这些研发就应该被包含到建筑师新的知识创造中。也包括像生成式的人工智能的计算,可以通过一套算法,以最快的速度将它的架构变成自动排布的平面,可能只要5分钟到10分钟,就可以根据用户人事架构,自动排布一个2000平米的写字楼平面。这种快速自动化的工具就会融入到未来设计中,可能还是要人的介入,但是你每次的修改都会训练这个模型,让排布平面的模型更加智能、更加“聪明”。
3D打印手臂,图源:datarespons.com
这种开发正在大量出现本科、研究生的毕业设计中。国内外很多研究生课题,就是一些工具包的研发,每个研发成果可能就是一本论文,这在当下全球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中非常普遍。像ETH、MIT很多学校的学生,其中有一类就是研究型的硕士,就做这种工具研发,也包括一些体外化的智能工具研发。再打个比方,通过机械臂工具头的研发,可以做陶土打印,然后通过对陶土打印的工具头和软件的一体化,就可以去赋能给一些创业公司。他们买了之后,就可以用陶土打印瓶瓶罐罐,可以在现场打印、现场销售。也可以是一个画头像的工具,拍下照片,机器人瞬时通过提取轮廓线把头像画出来。我们的知识也是一样,知识的层次有非常多的创新可能,所以我们希望此次竞赛能够给大家提供这种创造的机会,这种新的创作是通过工具化的软件、编程化的思维,来重新让建筑师无聊的世界获得新活力
知识雷锋:最后,请袁老师谈谈对建筑智能教育的期待。
 袁烽 我觉得分享与开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过去10年中,秉持的就是一个公平与开放的思路。我们的DigitalFUTURES平台完全免费向全世界开放,同时我们也吸引了全球很多的顶级学者。让一个非洲学生可以听到哈佛教授的讲课内容,或者一个土耳其学生可以听到ETH的一些顶级学府的课程。我们的知识内容,不断迭代和叠加,自我建构,可以梳理成为不同的学习线索,鼓励未来的年轻一代不断去塑造和创造自己。我也很欢迎大家能够关注小库竞赛,关注DigitalFUTURES,也关注与支持全球知识雷锋,谢谢。
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愿景
从设计企业的角度,结合对建筑行业全周期的理解,AECOM 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钟兵将分享AECOM在数字化转型研究上的方向与项目,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沉浸式技术、数据采集和分析,并探讨小库如何助力建筑行业数字化。
钟兵,AECOM 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
知识雷锋:作为设计企业,请问您如何理解小库这种复合型企业?也请您再分享一下AECOM在数字化方向的探索。
 钟兵 小库作为一个本土创新企业,继承了深圳的创新基因,可以说是国内智能设计的引领者,引导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创新潮流,我对他们的努力成果感到非常兴奋。这次在Q4发布会上了解到有那么多可以落地的成果,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想象力的,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五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我看来,建筑设计行业过去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建筑设计行业需要被数字技术赋能,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像小库这样在技术上能给设计赋能的创新企业,是非常重要与稀缺的。我对他们的所有的技术研究和操作都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觉得他们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非常有启发性,也是行业非常亟需的。
AECOM官网“数字化城市”专题,图源:aecom.com
AECOM在早几年就有了数字化转型的团队,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国际化大企业敏锐地捕捉技术发展潮流的一个动作。我们比较关注四个方向,一是数字化设计,以BIM为核心点,包括AI、云计算,如同小库所讲的ABC。二是数字化建造,我认为数字技术是系统性的,一定是从设计、建造、运营各个方面都要介入,才有更大的效应。在此基础上,3D打印、智能建造、智能工地,这都是属于数字化建造这部分。第三是沉浸式技术,VR、AR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预判未来,也可以帮助公众、非建筑行业的朋友们直观了解建筑。沉浸式技术创造场景体验,它将来在真实或虚拟的物理空间都会大有用途。最近比较火的“元宇宙”,实际上也包括虚拟场景的沉浸,我觉得它也为建筑师提供了另外一种创作空间甚至就业方式,可以开展对虚拟空间的设计和构成上的研究。
第四点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我看到小库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进展和研究,就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这一点是数字化设计核心,因为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集合而成,好的设计要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大数据用好了才是宝藏,用不好它就是数字垃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也是一个核心亮点,它能辅助我们做系统的决策判断和分析。
知识雷锋:在小库的峰会上,您谈到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是人才和成本。您认为大型设计企业的数字化的团队和小库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钟兵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我个人的感觉是,小库的研究更偏重于手段和工具层面,而AECOM聚焦更多在项目类型的研究,一个是从手段和工具着眼,一个是从项目类型入手
以AECOM的几个标志性的研究为例。比如我们参与的数字香港的研究,为香港提供三维人行网络的完整数据模型,香港政府会有一定的资金和咨询费用的支持。还有关于香港战前骑楼式唐楼的改造,既有BIM模型,又有设施的信息,并在改造过程中加入了感应点、形成对实时数据的收集。通过数字孪生的方式,对旧建筑改造及使用流程进行监控。此外还有伦敦的滑铁卢车站项目,我们做的一套VR虚拟现实系统让大众了解滑铁卢车站改造后不同材料纹样和肌理营造的空间效果,让公众能参与进来。
香港:BIM-Facility Management集成平台,图源:aecom.com
这些操作是具体项目的针对性研究,与小库基础平台式的研究形成互补。我们要借用小库的工具和手段,来针对一些类型的项目做研究,我觉得这可能是设计企业与小库这样的创新研究机构之间的互补。小库是做规定动作的研究,而设计机构做的是一些自选动作的研究,两个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字设计生态,这是有高度的互补性与连接性的。设计机构可以以小库的数据平台和数据智能设计模型为基础,结合自身的一些专项类型的研究,再进行打通,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
知识雷锋:最后希望钟总可以谈谈对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愿景。
 钟兵 我也借由现在最时髦的元宇宙话题来切入。我觉得所有的设计的资源、行为和成果,在未来都会变成数字信息,并以这些数据为本底进行拓展。我个人非常看好整个设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是让设计在智能技术支持和完整系统思维层面,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设计策略与手段,会因为数字化有大大的提升。尤其建筑设计,甚至扩展到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包括城市治理、空间治理,都需要数字化来做更精准的服务、更系统的研究和更有想象力的创新实践。
我反对“泛数字化”,数字化只有最终服务于人的认知与体验,才可以给大家更多的思考,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执行能力。设计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而且它会帮我们建构一个更理性、更系统,同时也充满人性色彩的世界。所以我觉得数字赋能创造的孪生的虚拟空间,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的物理空间。
我还有一个观点,现在大批量建造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大家会发现很多已建成的物理空间的使用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借由数字化技术,将这些低效的空间转化为高效的空间,这不仅是对空间资产的重组,也包括治理模式和空间信息的收集。所以刚才提到的AECOM除了在做的几个方向,将来还会参与到整个数字空间设计、治理、运营中。我觉得建筑师可以把自己的设计策略很有效地延伸到建造、运营和维护阶段,从这个层面上,建筑师被数字技术赋能后能产生的贡献与能量会越来越大。
建筑融合互联网企业的更多可能
在2021小库Q4新品发布会的峰会研讨上,在绿色低碳议题上,腾讯云微瓴运营总监梁榕武从建筑业能耗的数据谈起,直指建筑业痛点,从而剖析出建筑业数字化的关键点。他将结合微瓴产品,剖析建筑智能的功用,探讨互联网公司与小库的合作的可能性。
梁榕武,腾讯云微瓴运营总监
知识雷锋:当前不少互联网公司也设立了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部门,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看,它们与小库之间的异同点在哪里?
梁榕武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都越来越重视与实体产业经济相结合,腾讯更是将“数实融合”视为关键战略方向,旨在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与更多行业结合起来,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里面探索新的应用方式。而建筑与城市空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亟需提升智慧化程度的领域,所以互联网技术在这个方向能产生非常积极、广阔的影响。
小库作为一个专注建筑行业的科技公司,它的行业特性非常强,有非常深厚、难以复刻的专业能力,也更多的关注在建筑规划、设计等垂直领域上的技术创新。在推陈出新上,小库有自身对行业业务的理解,尤其是结合云技术和AI技术,这将推动业务发展方向上的创新。
关于异同点,首先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是连通能力,整合各方资源,推出一个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其次,互联网公司面向比较广,但这也意味着对单个行业的垂直业务理解的深入度和专业性有时会有所欠缺,没法快速找到最佳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而小库在专业领域有很深的能力,以专业技术上的创新来推动商业模式。它具有单点业务上的颠覆式发展潜力。但毕竟建筑行业是一个链路很长,周期性长的行业,小库这样的专业公司也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与更多元的业务结合。
知识雷锋:腾讯云微瓴作为互联网公司的智慧建筑产品,可以说是互联网技术与建筑业结合的成功案例,那么它是如何找到共同发力点的?
梁榕武首先,我们很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在这个融合背景下,我们认为上下游产业链很长且面非常广的建筑行业,要达到智慧化转型升级,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快速能被市场接受的方向,同时也是普罗大众与建筑业接触较多的方向。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产生费用最多的是运营使用阶段,所以这自然而然也成为我们首先关注的方向。
我们认为在建筑运营和使用过程中,人和建筑的交互方式可能自从建筑诞生以来到现在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都是以人去调动建筑里面的各个独立的系统资源。虽然各个资源模块自身有在不断升级创新,但实质上它们大多还是各自独立的。因此,为了赋予建筑空间一个智慧大脑,我们开发了“微瓴”这款平台产品,它像一个智慧建筑操作系统一样,打破建筑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业务互融,提升管理效率和人与建筑的交互体验,同时还能在节能减碳等其他的方面应用更多的创新技术
微瓴产品效果图,图源:cloud.tencent.com
同时,微瓴这样的智慧建筑物联网类操作系统,能协助我们积累建筑的数据资产。人的一生,可能有80~90%的时间是在建筑空间内度过的。在建筑空间内,不管是设备机组,还是人的使用行为,时时刻刻都在产生非常多的数据,而这样的运行使用数据如果能够积累下来,形成一种建筑运营过程中的数据资产,这对建筑智慧化未来的发展具有支撑性、指向性的作用。
我们目前较多关注公共空间领域的智慧化升级。就像论坛中对低碳问题的探讨,从建筑运营阶段来看,暖通空调在建筑运营能耗中占到50%到60%,因而它是首要应该被解决的问题。而公共空间涉及到的受众是很多的,解决它的能耗问题也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另外,公共空间作为许多活动的载体,对人和建筑的交互体验有很大的影响。
知识雷锋:建筑运营智慧化升级是建筑行业数字化中的一部分,从互联网人的角度,您如何看待整个建筑业的数字化?以及与小库这样科技公司之间合作的可能性?
梁榕武建筑全行业的智能化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涉及到全产业链上下游特别多的参与方。首先,这需要建筑不同阶段技术创新上的单点突破,像小库在智能设计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也非常期待小库产品组合的未来发展,希望看到小库对建筑行业的持续变革带来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一个建筑的生命周期非常长,从腾讯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很希望能够在打破不同阶段间的壁垒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城市,图源:pixabay.com
从小库与腾讯的合作机会来说,腾讯会非常专注于整体生态的打造,而小库所代表的在专业领域上具有强产品力、强创新实力的公司,会是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如果要推动全行业的智慧化升级,生态共建是势在必行的,而这一定是小库这样的专业公司与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协作共生的过程。这将会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但如果说我们建筑行业最终要实现升级转型,一定离不开这些能力互补企业的共同努力。
从全产业来看,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共同参与。首先毫无疑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市场,算好智慧化的产品或方案在经济上能给我们客户带来什么样的效益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全行业都去研究探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国家各级政府在近年来不断推出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的规范要求和支持政策,很多行业协会组织也在发布更多这方面的认证,为建筑业未来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支撑。所以,目前我们整个行业是有意识地在一起推动这件事情。
最后,非常期待有更多像小库这样在专业领域有很强的产品力、有很强的创新实力的公司的涌现。我们也很期待未来能够可以跟小库一起,找到更多业务上的应用场景,把双方的优势发挥出来,打造更好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04 建筑+极客,高校赛事发布 
吸引新生力量,探索辅助建筑/城市设计的新型智能工具
在日常的探索与实践之外,小库也在发起更领先性的实验,通过“种子”让创新的血液不断流动。首届「极智未来·建筑黑客马拉松」竞赛正在招募中,如果你对“跨界”与“极客”的思维方式感兴趣,就来一起畅想未来更智能的设计工具吧!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建筑行业在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浪潮中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变革与突破?
「极智未来·建筑黑客马拉松」由上海市建筑学会数字建筑分会、DigitalFUTURES、小库科技共同主办,以“设计*科技”为背景,聚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中现有模式现在的问题及痛点,邀请所有国内外高校在校学生,共同畅想建筑行业的未来。
面对对象
国内外高校全日制在读学生及2021应届毕业生,专业不限。
竞赛题目
辅助建筑/城市设计的新型智能工具
赛事提交成果可以是天马行空、极具想象力的工具概念方案;可以是充分考虑使用者体验、需求的原创性的工具产品原型;也可以是从技术角度及落地层面切入的工具Demo、软件、插件、网页、程序算法等任意技术成果。
作品评审标准
作品评分:
概念创新性:作品的新颖度
方案落地性:是否契合设计中的痛点难点
方案完整性:对作品进行清晰完整的展示
附加分:
技术可行性:作品是否实现、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否高效
产品交互性:产品交互体验是否新颖、流畅
工具演示效果:综合评价该工具的演示效果及完成度
赛事流程
即日起至2022/1/9  报名截止
1/17-1/22  极客训练营
特设的专业培训课程,包含行业介绍及多种思维讲解训练(如产品思维、数据处理、AI训练、简易与可视化编程)
1/23-2/13  作品准备
2/14-2/25  作品评审
2022/2/26  线上答辩
2022/2/28  获奖公示
数万研究基金、跨界评委阵容、7+20天的创新赛制、高质孵化的“ARP研究者计划”…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赢取丰厚奖金!亲身体验人工智能与建筑的激烈碰撞,感受这场精彩的“建筑革命”!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竞赛详情
>>>同期,小库科技校园大使火热招募中,邀请对建筑+科技充满兴趣的你,共同开启建筑智能的未来大门!(加入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2021小库Q4新品发布 | 五年破壁,深图远算”
XKool
 小库发布会现场体验 
- 新品体验 -
- Kool Sketch互动装置 -
不存在的城市
不可能的建筑
不一样的景观
 本文作者 
左起:雷锋记者李玺,雷锋执行主编菜菜,雷锋记者高丽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