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5958
导语:
前两天出了Google的最牛产品经理劈柴同学从创始人佩奇和皮查伊手里接管CEO之位的消息之后,大家都在讨论印度人为什么在硅谷混的如此风生水起。我觉得原因是很多样的,他们和国人相比,更加没有后路因此更拼命,更符合西方意识形态,更能说会道,政治斗争能力更强,说实话个别人的脸皮也更厚,底线也更低,再加上很多国人大牛在国内,如此等等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其中一点我的小观察,是国人总体来说专业能力和绩效更强,而印度人总体来说“软实力”和“管理能力”更强,而职场越往上走,后者的重要性其实越来越高。但是其实我并不悲观,我觉得美国商界华人大牛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比如Zoom的创始人 Eric Yuan,就很给国人提气。
正好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管理和领导力的好书,接下来会一一分享给大家。
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做《How woman rise:break the 12 habits holding you back from your next raise,promotion,or job 》,国内的译本叫做《身为职场女性:女性事业进阶与领导力提升》。不光我自己读,我还给团队里两个增长产品经理每人买了一本,这俩姑娘都聪明能干,现在一个还在原公司,一个去了Facebook,非常看好她们。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很多人专业技能很牛,但是职场不顺遂,就是因为缺了点东西。
这缺的一点,可能叫做职场软能力,政治敏感度,待人接物的能力,领导力,管理能力,情商等等的混合体。
这个东西学校不教,职业教育学校也不教,国内很多所谓的职场专家会开课教,但是这些专家很多自己才20多岁,最对口的可能是去找所谓的“高管教练”,但又不是所有人都找得到和请的起。
《身为职场女性》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女作者Sally Helgesen是一位女性领导力专家和教练,曾经出过7本畅销书,男作者Marshall Goldsmith是一位教授,作者,也是世界级的资深高管教练。
PS 猜猜141岁在这俩人之间怎么分?
关于”人“的洞察,是需要认知和经验的积累的,这两位作者加起来141岁,一共辅导过上百个公司高管,他们俩的工作就是整天观察高管们的行为误区,并帮他们纠正。
就像海洋馆里训练海豚一样,这俩人训高管训多了就发现,提升领导力和管理能力也是有方法的。因此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既不是一般的鸡汤励志文,又不仅仅是学院派的管理理论,而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我把读这本书的心得,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成女性职场进阶的4大秘籍,分享给大家。
秘籍#1 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帮你到这儿的没法帮你到那儿
Marshall Goldsmith在2007年出了一本经典书叫做 《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列出了已经在职场里混的很好的中层高管们,想要更进一步时面临的12大阻碍。
那本书更多的是从他高管教练的视角出发,而他所服务的高管大多数是男性,因此那本书里的很多内容对女性不适用。比如说,那本书里写到,很多男性高管会把生气当成管理工具,不承认别人的功劳,比较少对别人表示感谢,一直向世界显示你有多聪明等等,这些“坏习惯”在女性管理者身上较为少见。但是女性管理者身上,也有一些女性特有的“坏习惯”。所以11年后,他和Sally合作了这本女性视角的《身为职场女性》。
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这句话本身就说出了职场里很重要的一点:很多人成功到达某一个位置是因为某些行为和特性,比如争强好胜,注重细节,认真负责,但是想要继续往上发展,要意识到这些行为可能不足够,甚至有反作用;而且,随着职位和责任的上升,原先你最擅长的事情,往往并不是你在新的职位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你还是重复原来的行为,反而会可能忽略了大的图景,没有培养起新的能力,还可能在下属那里落下”啥都管“的坏名声。
如下所示,以产品经理为例,随着职业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一直在演变:

  • 第一阶段,作为个人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 主要是深度专业能力和对业务的认知,从而使你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 第二阶段,当你开始带一个小团队(Small Team Leader),你需要发展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影响别人,组织合作;
  • 第三阶段,当你成为一个资深的产品领袖时(Product exectutive),你需要做的是管理一个大的团队,雇人才,定战略,设流程,交流沟通,确保不同功能团队间的方向一致。
产品经理职业发展三阶段 By Shaun Clowes
因此,职场进阶的第一个秘籍,就是认识到随着你的职业发展,你需要的能力和行为也是动态变化的。你需要一次又一次主动地把自己从旧的职位内容和行为惯性中”开除“,才能做好进阶到下一阶段的准备。
《身为职场女性》这本书的核心,就是针对有一定职场经验,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女性,将阻碍她们继续发展的一些常见的 “self limiting behavior” 自我限制的行为,总结为如下的12个习惯:
1. 不愿说出自己的贡献。
2. 期待别人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你的贡献。
3. 过于看重专业技能的作用。
4. 人缘好,但无法“利用”人缘。
5. 没有在上任第一天就与他人建立联盟。
6. 更注重手头的工作,而不是职业生涯的整体发展。
7. 苛求完美。
8. 总想取悦别人。
9. 极力“压缩”自己。
10. 夹杂太多情感。
11. “反刍式思维”。
12. 总让你的“雷达”干扰你。
认知是改善的第一步,文章最后有本书的思维导图,大家不妨针对这12条对自己做一个自检。对于自己可能的自我限制行为有了认知,就可能去改善。
虽然作者列出了12个习惯,但是我看下来,继续深入追根究底,其实这12条习惯很多都有两条相似的深层原因:一是追求完美,自我苛责;二是过分追求做好人”be nice“,而影响了结果,或者因为想做好人,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阻碍。
所以接下来的2和3,我来展开说说这两点。
秘籍#2 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不要对自己太苛责
女性容易追求完美,对自己苛责:全职太太觉得自己不够上进,没结婚混职场的觉得自己人生不完整,当了妈的总觉得自己不够亲妈,职场妈妈更是觉得自己家庭事业两边都没弄好,每天处于自我批判的状态。
《身为职场女性》的作者之一,有着30年高管教练经验的Marshall,但凡遇到女性高管,别的先不说,强调的最重要一点就是“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不要对你自已太严苛。
因为他发现, 不管女性多么成功,都会特别容易批判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而男性正相反,更自然地接受外界对自己的认可,觉得自己一级棒,出了问题倾向于认为是别人的原因。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的女童子军的CEO Frances 是一位传奇的女性领导人物,她的管理艺术在国际上的声望甚至和Peter Drucker齐名。Marshall 帮助她做了一个360度反馈,采访了她的董事会成员,团队,其他合作者,大家总体对她的反馈非常正面。但是当Frances拿到反馈结果后,第一反应是:我有这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她马上列出了27件她需要做的更好的事情。
作为对比,Marshall辅导过的男性领导,当他们拿到和Frances类似的360反馈后,他们会很高兴地得出结论,我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我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少了。针对负面的反馈,有些男性领导的反应甚至是不屑一顾:如果我真这么差,为啥我是这里最成功的的人?
哈哈哈,这一条对于我,女性+处女座,特别适用。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司里接受一个培训,我旁边坐了一个刚入职的实习生,一位中层经理,我们三个人都是女的。当聊到你觉得自己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说,需要提升自信。当时我们三个人大眼瞪小眼,实习生看着经理,经理看着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内心的潜台词都是:你都那么“成功”了,为啥还是不自信?
看到这本书,才发现这可能是女性共有的一个倾向:觉得自己不够好,追求进步固然是成长的动力,但是追求完美和不自信也会有很多副作用。
比如说书里列出的12个阻碍女性进阶的习惯,其中的第三条,过于看重专业技能,第五条,不去建立联盟,而是埋头苦干,第七条,苛求完美,第十一条,不断回想过去的问题,都和女性的追求完美,自我批判和不够自信的倾向有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后,就会发现女性往往最需要的不是无止境地改善自己,反而是把自我感觉变好。我手下的一个女性产品经理,我给她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把脸皮练厚“,向男同胞们学习自我感觉良好的技能。
话说,我也很好奇,男同胞们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天然自信爆棚的技能,到底是进化还是文化的产物?能教教我们嘛。
秘籍#3 Too Nice For Your Own Good
一味“做好人”对你自己反而不好
女性的另外一大特质,是不自觉的追求”be nice“。
背后的一个深层原因是,从小到大,女孩儿的顺从的行为,都得到了正反馈: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对男朋友老公要温柔,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女性都天然更加nice,不喜欢冲突,不擅长拒绝,更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希望让别人失望。这些都是女性的优势,但是在职场上也有它的副作用。

书里提到的好几个行为,都是根源于这种思维惯性:比如,第8条,总想取悦别人,有时候女性非常难以说不,拒绝不了本来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仅仅是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结果导致揽的事情太多,反而影响表现。
第9条,压缩自己的空间,书里讲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一次培训上,当有迟到者到场时,在场的女性都会收拾自己的东西,或者挪座位,给他们腾地方,而男性都还是大咧咧该葛优躺的,该东西铺一地的,一动不动。这个例子里的男性的行为,固然不值得鼓励,但是女性这种太过nice,主动为别人考虑让位的做法,有时候是以压缩自己空间和成长为代价的。
再比如说,第1条,不主动说出自己的贡献,和第2条,期待他人自然注意到你的贡献并给与你奖励,都和这种追求nice,不想过分炫耀,担心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形象的心态有着一定联系。
书里也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律所的女性合伙人Maureen,早年有过这样的经历,和自己同期入所的男同事,虽然表现不如她,却比她先升了合伙人。她于是打算离职,她老板很震惊,问做什么事情可以挽留她,她说: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公司不给我升职?老板问她说,你也想要升合伙人吗?你为什么不说呢?
原来Maureen的男同事,做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入职第一天,就明确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升合伙人,他也和所有合伙人约吃饭聊天,问他们的建议。所以在一年一度的升职会议上,他的表现虽然稍微逊色于Maureen,但是大家觉得他的升职意愿更强,担心不升他他会跳槽去竞争对手那里,而Maureen没有过这样的表示,因此大家一致同意先给他升职。
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让这个男同事在升职时走上了快车道。其实这一条在我在我的团队成员身上也明显地观察到了,一位是亚裔女性,一位是白人男性,两位都很能干,男同学非常单刀直入理直气壮地跟我讨论升职加薪的要求,而女同学相比起来就很迂回曲折。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经理们确实会不自觉地多考虑升职诉求鲜明的下属。
职场上,我其实也是一个挺nice的人,nice给我带来的好处是好的口碑,大家的信任,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很多帮助和理解,但是有时候也确实给我带来了限制,比如不擅长拒绝,总想要帮助别人,有时候对别人特别理解,对自己的立场不够坚持等等。而我的某一任老板是典型的A-type白人男性,非常强势自信,不太在意别人感受,吓跑了不少下属,但是也干成了不少事情。
我觉得这两种风格,都是有局限的。就像我觉得养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温柔并坚定一样,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如我的2019年终总结中写道的,学习在职场上如何做到”nice“但是”tough“。
秘籍#4 The 2 Sides Of The Same Coin
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地方,是作者在最后指出,这12条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坏习惯“,也是对女性发展有极大帮助的”好习惯“,全看运用的情景和程度是否得当。
就如同盖洛普优势理论里指出的,每个人的”优势“,都可能有两种状态,一种叫”阳台“,一种叫”地下室“。
同是一个优势”竞争心“,运用的情景合适,可能帮助你带领团队完成一个大项目;但是如果你用错了地方,和自己的下属非要争功劳,就可能导致团队大溃败。值得深思的是,那些导致你失败的方面,往往不是你的缺点,而是处于”地下室“状态的优势。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12条”坏行为“的积极一面: 
最后,书里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在Marshall长达30年的高管教练生涯里,女性高管的360反馈平均是要高于男性的,她们被认为是更有效的管理者。有趣的是,这和一些统计数据也是吻合的,2014年的一项全球研究指出,女性不仅仅在学校里平均成绩更好,受益于她们的沟通和人事技巧,在公司里她们也被认为是更好的领导者。
所以按科学来讲
,姑娘们,看完这篇文章,如果你只能记住一件事,就是:你们其实是更好的,更好的,更好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但是,为什么实际上,女性的职业发展平均高度来看,比男性要落后呢?
这里固然有社会分工,支持系统,性别歧视的种种原因,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虽然女性天生是更好的领导,但是由于多少年以来,职场的顶层都被男性占领,所以职场尤其是高层的游戏规则更加男性化。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条件,女性需要认识到一些可能的限制自己发展的行为,去有意识地加以调节和改进,这就是《身为职场女性》这本书的核心议题。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其实是女性的主动选择。美国的一位女性心理学家Susan Pinker的研究指出:女性的兴趣更加广泛,对于工作灵活性的需要也更强,女性常常在孩子小的时候选择半职工作或在家,以享受家庭生活,并且由于女性寿命平均比男性长5到8年,女性在一生中扮演的角色,和尝试的职业会比男性多的多。
我们享受并希望做好每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沿着职场一条路打怪升级走到黑。
毕竟,the future is female,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附录:《身为职场女性》思维导图 by 樊登读书会

-  END  -
想学习增长黑客?
增长企业内训工作坊将于2020年2月底进行,仅剩最后一个名额
豆瓣9分好评 《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
推荐阅读
喜欢这篇文章吗?点“在看”支持一下呗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