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从去年2021年12月开始写,直到到现在,2022年2月收尾。
这个公众号,从2013年开始,持续更新到现在2022年,记录了BLUES近十年的工作与生活历程,很多读者也在不断成长,一直相伴到现在,也是一种缘分吧,祝愿大家在2022年有新的变化,新的惊喜。
不少多年看我公众号的朋友,发来留言,告知他们的进步与欣喜,让我感受写作的价值,也是一种创作的动力。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我能做到的事情,或许80%的人都能做到吧。

后面有一些亲测有效的笨法子,让职场和生活更加豁达,供参考。
回顾2021,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又无法下笔,过去的一年,实在是各种的不容易,我好难啊——大环境不好,很多人都有如此感慨。
文章没啥大视角,就是一个普通青年从三线城市到深圳,奋斗了20多年的一些经历和总结,可以当成是和朋友之间的一场对话吧。
每年聊聊自己的一些变化,对2021的回顾和2022的向往,关于几个大众关心的主题,希望对读过的人有一些参考。

涵盖三个大主题:职场和钱、身心健康、社会关系
一位同事对健康生活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财务健康,我也有所借鉴。
去年的文章链接是:《2021年第一天,聊几个敏感话题》,可以对比一下。
深圳是个神奇的地方,很多人对深圳的印象就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街头行人车辆,都是匆匆忙忙,忙着搞钱。

去年我总结过身边朋友搞钱的途径一般有:职场工作、创业(含副业)、房地产投资、股票基金比特币等金融投资。下面聊聊一些相关话题:
关于职场
在城市里面,我目力所及的范围,90%的普通人的收入来源就是打工,2022年如果还在犹豫去打工还是去创业,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决心和持久的资源准备,大概率就去打工吧,尤其是从2020年到现在,肉眼可见的身边的创业人一个一个回到职场。

2021的”双减“,更是让教培行业天翻地覆,眼见大量行业人员改行,曾经红极一时的教培标杆新东方都不得不改行做电商带货。

我2016年选择了教育行业,6年时间,我用小程序记录着自己家的两个小朋友成长过程,也记录着梅沙科技团队的成长过程,感受到这个行业的慢生长教育贯穿生活到工作。
梅沙科技从深圳南山区搬迁了盐田大梅沙,每天来回100多公里的通勤距离,如果是开车,不堵车的情况下单程需要1个多小时,如果塞车,那就是1-2个小时;公交地跌加步行,需要2个多小时。
面对变化,人类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不舒适,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有难度的,于是需要一个适应和选择过程。一些同事选择继续留在南山,一些同事从南山、宝安搬家到大梅沙,发现居住在大梅沙海边的环境,也是极好的,尤其是对于遛娃这个事情,海边的沙滩,想去就去。
我的工作节奏随之改变,减少了平时晨跑的时间,早上7点从蛇口出发,在路上看书、听书,通勤时间变成了学习时间。上班路程远近,通勤时间长短,对于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充分利用路上时间,反而多了一些收获。
换了在10年前,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每天往返100公里去上班,这就是一种认知的变化吧。
具体的工作内容,就不在文章里面聊了,如果对”教育+科技“感兴趣,可以留言和我私聊。

工作的意义,在每个人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认知,多数人在工作在起始就是生存在手段,甚至不少人直到退休,工作一直是生存的手段。
能够在具有一定的实力之后,把工作定位为自己兴趣爱好的施展空间,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因为热爱而去工作,获得自我实现,是极大的幸福,不必在乎结果,去做了,去工作了,就是极大的满足,太美好了。
在一家企业干多长时间?
职场人通常在一家公司要呆几年?——一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问。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岗位,不同人群,都有区别。从我经历过的几家互联网公司看,2010年前后,校招毕业生员工在职时间可以有3年左右;2015年左右,平均1.5年-2年;今年,2022年,有位同事跟我聊,Blues你注意到了没有,2021年,部分毕业生工作半年就提出离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但还是需要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半年离职,对自己,对公司,都不是好事情。
选择一份工作,员工和企业互相负责吧,半年时间,才刚刚磨合到融入团队状态,面对一份工作,在入职一家公司之前,先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职业,是否有主动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和公司,是否可以在里面工作至少2-3年,想好了,决定了,就踏实工作,努力成长,2-3年或许才刚刚融入其中。

看着身边一些10年、20年,甚至30年在同一家企业兢兢业业奋斗的朋友,也是由衷的感受到一种幸福,企业的基业长青,员工的长久相伴,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升职加薪?
薪酬是价值交换,是公司对员工的劳动付出的回报,员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劳动产生客户价值,客户价值给公司带来增值,公司将增值的部分分配给员工。

所以,你要清楚,你的薪酬,不是老板给的,是你创造了客户价值,是客户给的,需要创造真实的客户价值。
一个员工获得多少薪酬,通常取决于企业对这个岗位的价值预期,认为这个岗位会有多少回报,员工入职去匹配这个岗位需求,当企业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变大,这个岗位也随之增值,员工如果能力同步提升,获得业绩红利,于是员工获得更高收入。

如果企业没有发展,岗位价值没有提升,即使员工能力提升,也不会获得薪酬的提升,于是当外部有更高薪酬的机会,员工离职。
企业招聘适合这个岗位的员工,同时参照行业整体对这个岗位的薪酬变化,给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所以,为什么一个岗位员工能力强,但无法在原来的企业岗位得到薪酬调整,就是因为企业本身还不具备对这个岗位调薪的能力,但是为了补充适合这个岗位的人力,又不得不遵循市场规律,招聘了一个同等能力但薪酬更高的人。

当员工自己负责的业务做大,需要扩大规模,就有了晋升机会,管理更多下属。如果自身业务规模没有扩大,但企业里面原有上级岗位的人向上晋升或者离开,空缺产生,员工也有机会得到晋升,匹配新的岗位随之薪酬提升。
所以,不管业务是否扩大,企业是否进步,个人能掌控的,就是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职场,不要有“给我一万元工资,我就干一万元的活”这种思维。
很多时候,升值加薪是滞后的,必须先进行自我提升,拿着一万元工资,干出2万元效果,才更有机会获得提升,即便当前企业没有晋升机会,只要你的能力达到了,迟早会有机会找到你,按照市场规律,价格终究会匹配价值。

如果感觉自己干多了,被压榨了,也不用憋着,主动沟通,获取上级的反馈,没有必要把自己臆想为一个受害者,受害者思维会让自己抑郁,与团队格格不入,慢慢的变成真的受害者,被自己打败。
因此,职场的机会,不是等来的,是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主动沟通,通过奋斗,通过实现客户价值带来的公司增长获得的,这才是健康节奏。

创业,是一场持久战
创业,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或者是现在。
这是一个十分需要勇气的事情,也是需要方法的事情,创业不是靠运气的赌博。所以,你想创业,不是现在就去注册公司,而是去学习创业方法,在学习中选择方向,积累资源。
我是一个有创业梦想的人,也栽过跟斗,跌得很惨,但从未停止过这种念头,就算是别人眼里的打工,我也会用创业的思维来工作,着眼未来,做好当下,不要计较一时一刻的得失,每个阶段自有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
养成持续成长的习惯非常重要,读书和交流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了解创业,就需要保持和创业者的持续交流学习,2021年,持续关注教育行业发展,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带来的新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人,不建议大学毕业就开始创业,没有职场经历,心智不够成熟,大概率难以做成,或许在工作3-5年之后再去考虑创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这个年纪,通常还没有生娃,不用纠结对家庭的投入和对孩子的陪伴,可以更专注的投入。

职场前五年,就是找个方向,成为这个方向的专业选手,在工作中持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积累资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成为团队骨干并开始找机会独立负责一个项目,有管理一个团队的综合能力。

创业,始终是有机会的,洞察真实需求本质,寻找长期价值曲线。
把创业放在搞钱的范畴,或许有些功利,虽然很多人创业就是为了搞钱,但现实是,为了搞钱的创业,往往动作变形,可以做成一点小生意,但难以做成大事业。
现在是否还能继续投资房产?
房产投资红利的时代渐行渐远,虽然一线城市的带有好学位、好配套的房产依然在高位,但已经有所下降,随着国家一些列的政策出台,靠炒房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炒房本来就不是一个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途径。

那么,是否可以继续投资房产,我在2021年学到的一个方法进行不动产投资,是投资,不是炒房,不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这个投资方法的本质是长期持有一个租金不断升值的不动产获得收益,不是卖出获得收益,是持有房产出租获得租金,同时租金的上涨,可以到银行加按揭,这个做法的前提,是城市不断发展,租金逐步上涨。

关于股票基金投资
这个话题,我聊过很多次,一直的观点是,普通人不要幻想靠股票发财,不要炒股,股票投资好难……
我是个普通人,进入股市15年,涨涨跌跌,牛市熊市都经历过,有赚钱有赔钱,2021年,我的股票方向是新能源、医疗、科技,业绩是亏损20%,基金定投,方向是大盘指数和新能源,业绩是亏损10%。
对股市的感受,一直没变过,就是普通人,不要炒股,买一些符合大趋势发展的基金定投就好。
股市,就放一些闲钱吧,不着急用的钱,找到大趋势里面的潜力企业,投资企业的意识来买股票,价值投资,短暂的亏,就亏吧,不必着急卖掉变现。
比特币,是投资的一个热门,没有钻研过,也没有时间去了解,我曾经拥有过一个比特币,2013年参加自媒体大会,中了一个奖,火币网赞助的奖品是一个比特币,当时价值2300元,后来一直持有到2万元的时候卖出,现在的价格是4万美元。对新事物,可以关注一下吧,新事物代表新机会,同样是当你不熟悉的时候,大概率就不要投入过多,不要用赌徒心态去投资。
借钱不是朋友的义务
谈钱,必然会涉及到借钱这个事情。
我以前的观点是,尽量不要借钱,即使借,也先向银行借。
我借出去一些钱,朋友急用,找我借,如果我愿意借,基本上不会催对方还钱。因为,对方有钱,自然会还你,如果没钱,催也没用,所以,在借钱的时候,就调整心态,既然打算借钱了,就别着急找人还吧。如果你在意是否按时还钱,那就别借了。
多数时候,真能按时还钱,那不如去银行贷款,因为贷款没按时还,后果很严重;朋友的钱,没按时还,最严重的是做不成朋友,这个后果,对某些人来说,无所谓,因为本来就不是朋友。
每一个能把钱借给你的人,赶紧珍惜吧,把你当朋友,才会借给你。
如果有朋友找我借钱,我没法借给他,我也不会有什么纠结,因为是朋友,就需要坦诚,去理解对方,如果以为是朋友就一定会借钱给你,那是你对朋友的理解不够,也就谈不上是什么有深交的朋友。
所以,不管你去借钱,还是别人向你借钱,能否借到或者能否借出去,都不必纠结,这个本来就不是必须做的事情。
当你把这些法子告知自己周围的人,找你借钱的人自然变少,至于很久没联系,忽然找你借钱的人,那就更加不用犹豫了。这就是讲方法告诉别人,就变成了自己的原则,是朋友,就共同遵守原则,人际关系没那么纠结,亲测有效。
关于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往往是相辅相成,就放在一起聊聊吧。
关于身体健康
这一点,在2021年也特别有感触,因为有身边的同学朋友在2021年患上肿瘤,有良性有恶性,一位在肿瘤医院做医生的同学说,但愿同学们不要找我帮忙,但现实很残酷,疾病不分贫富贵贱。
身体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没有了1,后面的0都没啥价值。
身体健康,可以用数据指标衡量,譬如:体重、体脂率、血压、心率、压力指数、血常规数据……一些基础指标,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疾病的诱发,就是长期的不良习惯导致基础数据出问题,例如缺乏运动、作息时间、压力过大等等。
多数人到了身体出问题时候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每次体检之后信誓旦旦的要减肥,降低脂肪肝,早睡早起,戒烟戒酒,坚持运动……现实总是将这些FLAG打脸。
我的经验是每个阶段制订一个清晰的目标,例如减肥,我第一个目标是半年先减10斤。减肥原理很简单,就是让每天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健康饮食,注意是健康饮食不是饿肚子,再附加每天30分钟运动,通常都能减肥,这个经验,我写在一篇文章里面,真的没有必要花钱去减肥。
2021是我目前跑步最多的一年,年跑步里程2353公里,除以365天,相当于每天跑步6.5公里。
跑步,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持续关注我的公众号的朋友,会知道跑步也是我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跑步的过程,有时候会听书,有时候会听音乐,有时候会思考,有时候啥也不想,就是跑步……
刚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我会想,跑第一个1公里的过程是什么感觉,第二个1公里是什么感觉,跑到5公里是什么感觉……后来,我跑完半马,变成第一个5公里是热身,10公里进入跑步状态……再后来跑马拉松,陪我完成首马的淼神说,30公里,才是马拉松的起跑,38公里才算跑了一半……当你跑的越长远,思考路程的刻度随之边长,眼光更长远。

跑步的过程,我几乎不会想现在有多累,不会艰难的去坚持,我会保持一个愉悦的状态,疲惫了,就自己调整一下,再继续跑,长跑的过程是轻松的,快乐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样,不会一边做,一边觉得好累啊……累了,休息调整一下就好,做事的过程是平和的、快乐的。
2021年初,我的右腿膝盖产生疼痛,确认是患上了髂胫束综合症,通过自己的康复运动治疗痊愈。2022年初,轮到左腿患上髂胫束综合症,是跑步人的常见伤病。
感觉到膝盖外侧疼痛,就找跑步的前辈请教和诊断,去年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力量训练,到3月就基本康复了。这次的左腿问题,或许严重一点,是因为感受到疼痛,还继续跑了4次半程马拉松,在受伤的情况下继续运动,就是不理智行为,后面降低跑量,每次只跑5 -10公里,只要预感到腿部有疼痛预兆,就停下来。
我创建了跑步的群,群里互相学习健康运动知识,互相鼓励,跑步打卡,有兴趣加入的,可以在文章后面留言,加跑步群。
2021年,还有一个运动目标是引体向上一次性可以做10个,6月份时候,起点是3个,到了9月份,一次完成10个,12月份,一次完成16个。
这个过程的经验就是找方法和持续练习,可以用公式表示:
掌握一项技能 = 被验证过的正确方法 X 持久练习
为何是乘法关系,因为方法不对,有可能是负数,会受伤,把身体练坏,持续越久越糟糕。方法正确,没有持久练习,结果变成0,学不成。
方法获得成本很低,就是在抖音、快手、B站找视频教程,学习他人经验-实践效果-筛选适合自己的-持续练习,如此循环,找到并坚持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
我学习跑步,也是如此,跟随有多年跑步经验的跑者学习方法,然后持久练习,就是这么简单,可以说是笨法子,亲测有效。
关于焦虑
十多年前,当我过了35岁,焦虑这个词貌似忽然变得活跃起来。
焦虑一直伴随我,2021年也有很多让我焦虑的事情发生,从生活到工作,从个人到团队,林林种种的事件发生,极度社恐的我不断自我调节,保持一个相对豁达的心境状态,在彷徨中坚定的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
面对焦虑,比较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自然的接纳了”焦虑“这种状态,就像感冒一样,不知道啥时候,就焦虑一下,不知啥时候,焦虑就走掉了。

总结了5点应对焦虑的方法,亲测有效,可以试试:
  1.  运动,让身心跳出焦虑的状态,我选择的是跑步;

  2. 交流沟通,尤其是一对一的深度沟通,让焦虑流出体外,获得他人帮助;
  3. 接纳焦虑,认知到焦虑是正常的,失败是正常的,缺点是正常的,再重新思考计划,出发去修订,去努力;
  4. 活着,活着就有时间解决问题。
我经历过感觉活不下去的至暗时刻,如果没有体会过,难以表达,挺过去了,就知道很多问题没那么严重,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关于猝死
B站一位员工的猝死,又引发了一次行业关注,

猝死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周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月造成的,是长期不健康的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猝死是忽然的快速死亡,是身体对外界和自身变化长期作用的应激反应爆发;另外一个应激反应,就是衰老,只不过是慢性死亡。
多数人对衰老而死没有太大的反感,觉得自然,而实际上,衰老的进程也是有很大差异,同样受到综合因素影响,例如饮食、作息、运动、亲密关系、工作、情绪、压力、心态调节等。
看到一个观点,衰老是一种慢性病。看怎么定义和理解吧,病,是指身心的不正常状态,衰老,如果接受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老化进程,那就可以说是正常,如果自己不服老,也可以定义为患了衰老病。
既然是病,那就可以治疗,让身心恢复到自己认可的正常状态,年轻的身体,年轻的心态,管理好自己的衰老进程就好。
猝死,也是可以自我管理的。查理芒格说,我如果知道自己死在什么地方,我一定不会到那儿去。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不少时候会遇到被逼而为的情况,但还是需要科学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长远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
多数偶然,也是必然,是长期行为的必然结果。
感知当下
不良心境,多数源于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恐惧,唯独忽略了当下的状态。
不要纠结过去如何如何,重要的是当下的认知与归因。
记忆是不靠谱的,不客观的,很多人会把当下的结果用过去的记忆找理由,例如童年的事件,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会有影响,但不一定是根本原因,所以重要的不是过去如何,而是你当下如何看待过往。
当你投入的去做一件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从开始做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喜悦,不会纠结于什么成功与不成功,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在眼前,达到了,感受喜悦,继续前行,没有达到,分析原因,改善方法,继续努力。
当你沉浸其中,也就不会去想什么时候退休,当你在琢磨什么时候退休这个事情,当前的事情,就不是你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你可以再想想,你究竟想做什么?以免将来后悔没有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对某个事物真正感兴趣的人,不需要别人的评价,顶级的科学家不需要用考试分数来衡量自己,甚至也不需要用诺贝尔奖来衡量自己,就是在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获奖可有可无。
人贵有自知之明。越发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只有诚恳的自我认知,才有改变的机会,人最怕故步自封,自以为是,不要说每日三省吾身了,一周反思一次,就难能可贵。
反省,也是有层次的,没有经历一些事情,尤其是一些深刻的痛苦,是难以去深刻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难以有深刻的改变。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当下,你在想什么?你目前做的事情,是否是你真心喜欢的?
如果是,固然值得庆幸。
如果不是,也很正常,去努力创造条件,让自己有能力选择想做的事情。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你喜欢的?
你做这件事情,不是力求很快的做完,而是追求这个事情越来越好,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享受做这个事情的过程。
如果你想很快的做完,表明你喜欢的是做完这个事情后,想拥有时间去做的另外一件事情。
喜欢做的事情,不一定是从一开始就喜欢的,或许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事情的可爱之处,正如相爱的两个人,不一定是一见钟情,而是享受当下在一起的愉悦,并期待一起走的更长远。

这一段话,有点鸡汤的感觉,如果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就不是鸡汤了。

当你现在四肢健全,耳聪目明,独立思考的看这篇文章的观点,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感激当下。

不再执着于过去的羁绊,出离让你纠结的状态,着眼当下,就会获得平静与自由。

关于社会关系
2021年,读了一本书《亲密关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自己的亲密关系。
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来源于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人群的共处与认可。
多数人都渴望一种在亲密关系当中建立起来的存在感。
亲密关系,通常是指夫妻之间、爸妈与儿女之间,长时间的共处再加上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
我是一个社恐分子,喜欢独处,即使是与有着亲密关系的人相处中,也会不自在,在经历过很多挫折坎坷之后,领悟到人性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尽可能的顺应人性去交往相处,不再对人的改变做太多的预期,让别人变化太难,只好尽力让自己有一些变化去让彼此相处更加融洽一些。
成为父亲之后,我采用记录事实的方式观察孩子的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变化。从他们出生到现在,持续的用图片、文字、音视频记录生活点滴,这些信息比大脑里面的记忆更贴近真实。

孩子身上一定会有父母的影子,他们可以看作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延续不是复制,而是变化,有可能会变好,也有可能变得更糟糕,一大半的影响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

记录孩子本身,也是对自己的记录,让自己更关注孩子的变化成长,自然会更加爱他们。当小朋友看到你做的记录,自然会感知到自己的成长,感知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意,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传递和培养,亲测有效。
这两天,谷爱凌在朋友圈刷屏了,圈粉无数,一个明确的观点是,不要再去鸡娃了,有本事的父母,先鸡鸡自己吧。

通过对孩子的生活记录,会让自己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因为通过记录,比一般的父母更了解自己小孩的成长过程,更加客观的看待成长的历程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事情,每个人千差万别,没有必要拿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照。
和伴侣的相处,绝对是非常需要彼此理解的,客观的接纳宽容彼此的缺点,可以提出来这些缺点带来的事实让自己不满意,但对方是否能尽快改善,则需要给出时间,耐心沟通,甚至一些多年的习惯真的难以很快的改过来。

至于在职场中的关系相处,我的一个原则是坦诚,用自己真实的状态与同事相处,告知同事们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不足,让同事们多了解自己的脾性和行为规则,基于理解后的沟通会变得顺利起来。
去年的年末,我给同事们做绩效评估,没有向以往那位一个一个同事进行一对一的评价沟通,因为干得怎么样,平时就能看出来,重点沟通评估靠后的同事,期待有所进步。
平时已经讲过很多自己对团队的预期,对同事的建议,就不再做每一个人的绩效单独沟通;反倒是个人成长的复盘和职业发展计划的沟通,值得花时间深度探讨。
如果你对员工的绩效评价让对方产生了惊讶和不解,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没有把目标与评价标准清晰对齐并达成一致;第二,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沟通反馈调整;第三,各自阅历不同,价值观不一致,导致认知偏差。
对待朋友和同学,一样的坦诚相处,求同存异,长期如此,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亲测有效。

2021年,我在空余的时间写文章,确实写的少,因为空余的时间少了,不再追求高阅读量,不追求粉丝量,现在的关注量10多万,每天有来有往,来了欢迎阅读交流,若不喜,走了就走了吧。
最后说四个长期坚持的习惯,值得坚持:读书、写作、运动、与人交流学习,亲测有效。

有人问BLUES,你会试试做短视频和直播么?
——想试试,但时间真的不够用,找时间试试。

感谢每一位读者的相伴,祝愿大家的未来越来越好!

封面,是我在深圳湾人才公园晨跑拍摄的日出,
去年做的一次公开分享,整理成的一篇文章,真的值得读,我对命运的感悟,相信会让读者有所借鉴:


==============
公众号:BLUES,已经持续更新了7年的公众号。20年丰富的职场经历,历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多次创业失利后求职大厂,历经腾讯、YY语音、迅雷等公司。目前致力于“教育+科技”产品创造,深圳梅沙科技合伙人。700多篇文章,写互联网产品经理职业发展,产品策划与运营,中年焦虑拼搏的人生思考,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Blues,或许能给正在奋斗的你一点温暖和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