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甘北
首发公众号:甘北
喜报。
我们的清华预备役选手咕咕,最近几次测验都及格了,只差一点就可以迈入八十分队列。
咱就是说,这么优秀的小孩,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出几个了吧,清华北大常青藤,劝你们现在就来抢生源,今天的咕爱理不理,明天的咕还高攀得起?
我没说笑,我是真的觉得这小孩挺了不起的。
天知道这大半年我们母子俩经历了什么。
场景一:
我:3+4等于几?
咕:6
我:你数数小木棍。
(认真数,数出7根)
我:这是几根小木棍?
咕:7根。
我:那3+4等于几?
咕:6
场景二:
我: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3只,还剩几只?
咕:5只。
我:那算式应该怎么列呢?
咕:2+3=5。
我:这个2是从哪里来的呀?再读一次题目看看。
(把算式擦掉,再写)
咕:8-3=4。
我:怎么又等于4了?刚刚不是说等于5吗?
咕:那你刚刚又说不对?
我:……
场景三:
场景四:
我:今天都上了些什么课啊?
咕:不记得了。
我:那还记得语文学到哪了吗?
咕:不记得。
我:那今天的作业登记了吗?
咕:没有。
我:怎么不登记作业呢?
咕:我看不懂。
……
鉴于以上种种,我在家长群的人设是这样的:
怎么样,感受到我的艰辛了吗?知道这70分有多来之不易了吧?
虽然还是班级垫底的程度,但他会写字了呀,会登记作业了呀,知道3+4等于几了呀。
最重要的是,从上个月开始,他可以独立写作业了!
天知道之前写作业有多费劲。
先别说正不正确,他压根就看不懂。
抄写,不知道抄哪里,不知道用什么本子,不知道怎么抄。
书本打开,两眼空白,别说听写默写了,让他看小抄都不知道该看哪。
上学期末我就试图实践慢慢放手,让他自个儿捣鼓,结果就是他一分钟叫我六十回:“妈妈,你来看这个是啥,妈妈,你给我读读这行话,妈妈,这道题写在哪儿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让我死吧!
我真的崩溃过无数回。
一笔一划教他笔顺的时候。
一个一个音节教他a、o、e的时候。
听他说5-1=7,3+2=6,8-2=5的时候。
一个生字反反复复抄了十几遍,然后问他刚刚抄的是啥,他回答“我怎么知道啊”的时候。
是怀疑人生摧毁信仰的那种崩溃。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小孩?
我做梦都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种小孩,这种小孩竟然还就在我家里。
因为学习这件事吧,不管对于老梁还是对于我,好像从来都是一件“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事。
就像1+1就该等于2一样,全班第一也应该就是我的。
没有什么学习经验,也不需要课外辅导,甚至不需要幼小衔接。
我俩都是没上过幼儿园的人,到岁数往一年级一送,坐教室里就自然而然会了。
别说小学初中了,就是高中大学我俩都觉得很容易,不就那么回事吗,随便糊弄下就好了呀,即便偶尔考得不好,恶补几天就冲上去了呀。
所以我俩从未想过要给咕咕上什么辅导班、幼小衔接。
因为在我俩的概念里,一年级就是用腿都能考好的,往教室一坐就应该能得满分了。
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理解,世上还有一些小孩会因为学习遭受些什么磨难。
就像我那可怜的50米从来跑不进9秒钟一样。
这世上也有一些小孩,用尽力气也理解不了8只小鸟飞走3只为什么要用“8-3”来算。
人和人的差异太大了,大到忍不住要抱怨造物不公的程度。
同样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的两个人,同样看着一道题,有些人看到的是“1+1=2”,有些人看到的却是“&&……%¥%……&!@——”
有些人天然就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有些人则每分钟都在痛苦地煎熬。
乃至于同样两个人坐在椅子上做题,或许一个正在享受快乐的通关升级,另一个则是在走一条刀山火海的坎坷途。
当我们质疑一些人为什么不能像另一些人一样好好学习时,或许忽略掉了一个根本前提,即对于这两个人来讲,“学习”和“学习”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
我和老梁都太幸运了,幸运地落在了成长的舒适圈,从小到大没在学习上受过太多磨难,一切都是顺理成章,顺理成章地考满分,顺理成章地考大学。
以至于我们从来不曾设想过,自己的孩子竟会因为学习备受折磨。
啊,天道好轮回。
以前看《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段讲郭靖因为自小愚笨,在练功这件事上受尽挫折,后来教大小武练功时便十分耐心,即便弟子天资愚鲁也不觉得什么。
我每次看到这里就哈哈大笑,心想笨人的一生也太辛酸了吧。
哎。报应啊。
我现在看咕咕学习,一笔一划都那么艰难,别的小孩天然就会的东西,他需要付出那么多努力才习得,连最简单的作业登记,也要足足一个学期才学会。
真是一段既辛苦又漫长的路,而这条路,他可能还要走上十几二十年。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对他充满了同情。
七十分,对于大部分一年级家长来讲,都是一个不甚理想的成绩,可这个成绩在我们家,是会得到夸奖和奖励的。
我这个天生自大的人,也终于在这大半年里得到了深刻教训,亲眼见证一颗不甚饱满的种子,是何等用力地冲破土壤,赶在最后一缕春光里,萌发第一片迟来的绿叶。
他终于会登记作业了,知道老师讲到哪了,知道自己一个人做作业了。
多不容易啊。
加油啊,我的孩子。
今日荐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