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贝小戎
2022年6月,英国女王登基70周年庆的时候,英国人有了一个四天长的周末,6月2日至5日,因为每年的春假被挪到了周四,周五又多放了一天。此外英国还有9个公共假日。但总体而言,英国人的假期不算多,许多欧洲国家大约有12个假期,而幸运的芬兰公民有15个。
在多出一个小长假后,英国工业联合会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等知名人士呼吁,将女王登基庆典的4天小长假永久化,但英国政府一直抵制这一提议。关于增加假期的利弊,专家们有不同意见。2011年,意大利在该国统一150周年纪念日多放了一天假,人们发现这个节日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影响很小。但2015年澳大利亚的分析表明,引入新的假期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剧照
在旅游业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多放假是有意义的。假期可以人们享受自己的爱好,旅行,或与家人和朋友聚会,提高员工的士气,假期结束后的第二天工作效率更高。
当假期靠近周末时,有了调休凑出长假的可能,但“一周”其实是一种纯人为的时间段落,虽然“七”在古代世界是个流行数字:智慧七柱、七件苦差、世界七大奇观,人生的七个阶段(襁褓期、孩提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初老期、暮年期)。现在交通比较便捷,出去玩也不一定需要长假,或者人们希望休就真休,不要再补了。
《爱情而已》剧照
2003年,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说,除了法定节假日以外,美国人平均每年只有16天年假,欧洲人至少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意大利人有42天,法国人37天,德国人35天,连受到盎格鲁撒克逊商业文化影响的英国人也有28天。
想法让人们度假,确实会刺激经济,原因之一是,人们在度假时更容易超额消费,74%的美国人都承认在度假回来后会背负超过1100美元的债务。英国有很多旅行者甚至在离开自己的国家之前,人均花费就达到了532英镑。心理学家说,这是因为,我们在旅行时,很容易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来为自己的花费寻找正当理由,从而不遵守本来制定的预算。在感到机不可失时,人们就会多花钱,“无论是找到独此一件的旅行纪念品,还是吃一顿奢侈的晚餐,你都是从短期角度来看待生活,这会让你失去理智。一个国家“每年假日的天数越少,其国民在度假期间花的钱越多。”
《那年,我们的夏天》剧照
欧洲人秉持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工作是为了生活,而美国人认为生活是为了工作。美国人从小就强化个人成就的重要性,对个人成就的追求则贯穿一生。美国人无法轻松卸下工作重担,认为自己的存在一定能让工作结果更好。这种心态不仅表现在工作领域,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赌场里的赌客往往会相信,如果自己掷骰子,就会更容易赢钱。这是一种与控制感有关的错觉,认为事情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变得更好。
《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
假期也可以带来经济上的回报。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带薪假期超过10天的人,三年内获得加薪或奖金的几率大约是三分之二,假期不到10天的人,加薪的几率只略高于三分之一。
即便是从全球来看,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和平均工作时长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美国员工平均每周工作38.6小时,比挪威高出4.6小时。但挪威员工平均每小时贡献78.70美元,美国只有69.60美元。崇尚休闲的意大利人呢?每周平均工作35.5小时,但却比每周工作47.9小时的土耳其人平均每小时的产出高出近40%。甚至连平均每周工作36.5小时的英国也比不上意大利人。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2021年11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疫情过后,很多美国人不愿上班了,被雇用的美国人减少了400万,欧洲人就正常回去上班了,这可能是因为欧洲人不像美国人那样憎恨他们的工作,在欧洲,一些艰苦、薪水又低的工作也不像美国那样可怕,在丹麦,麦当劳的时薪是20美元,每年有6周带薪假期。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他年轻时曾因过度工作而导致精神崩溃,因此他很早就认识到了平衡生活的必要性。在平衡的生活中,我们有时间为自己充电,提醒自己生活中有更多的事物值得关注,而并非只有当务之急。他写道:“大脑需要放松,不能总是勤勉操劳。这样看来,大自然似乎已经指出,作息交替的生活方式是最适合人类的。” 休闲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素说:“能够睿智地填满休闲时间是文明的终极产物。”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2003年,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一篇文章说:“韩国人的工作时间是世界上最长的之一,经常晚上9点还在办公室,老板走之前没人走。所以当节假日来临,人们不顾一切地去休假。这通常意味着又要坐一天,不是在办公桌前,而是在堵车的车流里。该国四分之一的人住在首尔,小长假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想去海边或者北部凉爽的山里。遗憾的是,三分之一的假期都花在了国家停车场——京釜高速。”
有效休息重要的一点是自由和掌控感,但调休限制甚至缩小了人们的选择自由,让人感觉自己完全被掌控了,在调休换来的假期,不出去玩显得穷、过得单调,出去玩又累,这样的长假不像礼物,更像刑罚。
排版:飞飞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