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
但一个文明社会到底长什么样?
走过全世界那么多地方,台湾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疫情和往来政策,现在大陆居民赴台困难重重,好在有朋友帮忙,阔别四年,我终于再次踏上了台湾的土地。
■ “大陆-港口-岛屿”——台湾的创业
也是因为疫情,今年干脆就在全世界云游,算起来已经环球2圈+了,再加上关注Web3,去的地方比以前还更多些,除了硅谷之外,今年还去了迪拜、纽约、洛杉矶、西雅图、越南、欧洲,新加坡更是长待了2次一个多月,加上这次台北,算是圆满了。
跑了这么多地方,站在外部视角看中国,会更加感慨“大”的价值,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中国市场:统一的超大规模市场,且长时间高速增长,同时叠加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三重增长动力,勤奋内卷的民众,超大规模的STEM人才,不禁会感慨,往前上溯往后展望,上哪儿去找这样的“黄金市场”,这样的“黄金时代”?
AAMA是台北一个新创界(科技创业在台北叫“新创”,对应的传统创业叫“老创‘)的组织,AAMA投融资平台/AVA天使投资平台/SIC永续影响力加速器三家共同邀请我跟台北新创圈朋友做个交流,我自欣然应允。
回到了我最喜欢的创业氛围里,一群创业者聚在一起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关于未来的话题,他们单纯又充满的力量的眼神让我非常难忘。去台北前,我正好在新加坡和越南,结合三地的观感,对前面说的”大“对创业的意义感触更多,把这个话题作为话题的引子。会后,有企业家发了这样的分享:
「陆归聚会」
朋友还特意精心安排了一次“陆归聚会”,因为来的朋友都曾在大陆巨头型的科技公司担任高管。他们在过去十年参与到大陆热火朝天的创业潮中,收获颇丰,但因为疫情以及局势微妙的变化,又纷纷选择回到了台湾。他们仍然跃跃欲试,或是担任投资咨询顾问,或是参与一些新的公司,对于一些新的话题像是新创、Web3等等都很有兴趣。
想当初,中国的金融业和科技创业是一大批“海归”人才,学习了西方的科学专业知识,大多还在西方工作过,然后接上技术浪潮或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顺势而为,归国创业,同时顺利成章的利用成熟的资本游戏规则,融巨量的美元资本在中国这样的“超级市场”纵横驰骋,逐步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翘楚。
昨日“海归”,今日“陆归”,时过境迁,不胜唏嘘。
今年,在全世界各个城市相聚的企业家,其实都仍然保有充沛的创造力和创造欲,他们本来都应该在祖国的大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却无奈的在海外各地做“躺平状”,对个人而言,有很多的无奈,但对整个国家来说,从“海归”到“陆归”才是极大的损失与内伤。
台湾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比如台湾的便利店非常发达,面积很大、功能非常丰富,甚至有一些让我们匪夷所思的存在。比如有一个机器叫“苹果机”,类似于一台大的ATM机,在这台机器上你可以叫外卖、取东西、订电影票等等,好像这台机器能搞定一切。这似乎也导致台湾人民对电商、O2O服务等互联网服务的需求不那么强烈,因为日常生活的需求已经被毛细血管一样的社区内的服务很好地覆盖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便利店
绵密的街道小巷,塑造了毛细血管一样的发达社区,生活的品质就在于遍布街区的便利店,奶茶店,诊所(台湾的街头诊所密度估计世界第一),就在于走出去慢慢地享受生活,不那么在意速度效率,台湾物价不贵,似乎低价拼杀也不是那么好使。
我跟一个做海鲜电商的朋友聊了聊,问他们怎么做运营、怎么在Facebook上发广告、怎么跟用户沟通、怎么做订单、怎么收款,听起来简直像回到了远古时代,或者叫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自然他这个生意的规模也很有限,但是他很惬意,很享受这个副业。
水产电商在书店放了一个冰柜做提货点
当地的Uber发展得还不错,但是挺贵的。Uber司机的收入很高,一个月可以赚到折合人民币2万多元。我跟一个Uber司机聊天,他以前是一家海外科技企业的中层,说干累了回到台湾享受生活,开车赚点钱。这个画面很像我当年创业的初心所想,居然在台湾实现了。
台湾只有2300万人口,本地市场的确非常小,那台湾企业往哪里发展呢?当地朋友告诉我,这些企业会选择去日本发展。随着疫情放开,我认识的台湾朋友中大部分在最近三个月中都至少去过一次日本,去旅行、购物。因为台湾人去日本是免签的,台北到东京只要一个多小时,他们去日本就像从上海到北京一样。不管是心理距离还是文化认同上,台湾跟日本的连接都非常紧密。“哈日”这个词最早就出现在台湾,后来日本也出现过“哈台”的风潮。
如同前面台湾朋友分享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不必艳羡别人,更无需顾影自怜,创业要看自己有什么可发挥的强项,然后把它作到世界级的水准。大陆有大的先天优势,我就是我,我就是天下;香港、新加坡就是典型的港口,它是为了往来和连接;台湾有岛的独特价值,有尽头般的自我,也通向世界。
■ 文明到底是什么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但一个文明社会到底长什么样?
自然表现为物质充沛先进,生活富足,自然环境美丽宜居,城市功能完善发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友善礼貌,笑颜常开,乐于助人,思想多元,自由且包容,社会各阶层大致平等,特别是不能有法律或制度性歧视......如果同意这些标准的话,看看国内,经济毫无疑问过去4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面貌脱胎换骨,日新月异,看着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我们的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高效而便宜的电商,O2O,移动支付完全取代了钱包和现金,最好用的app,精美的在线游戏,眼花缭乱的短视频娱乐,让在中国生活习惯的人到了国外,顿感各种不便,经常会感慨,和中国比差太远了。但我们又总觉得好像还差点什么?思想和表达上的自我设限似乎还能用国情不同来解释,但就是感觉离“文明”这事还有点距离。
文明到底是什么?
wiki的词条是这样描述的:文明(英语:civilization,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城市化”和“公民化”,是任何以城市发展、社会分层、政府形式和通信符号系统为特征的复杂社会,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这个描述过于学术和费解,这次在台北,接触到的人和事让我对文明有了些新的感受。
跟「有趣的」朋友们在一起
这次在台湾,我请热心的朋友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社会人士给我认识。他们是《在场》一个公益性的华语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的获得者。辅仁大学的戴伯芬老师,关注几十年前台湾末代女矿工的生命故事;金门的何欣潔写了《断裂的海》,关注的是金门马祖的居民在战后与台湾,与大陆之间历史记忆与断裂的纠葛;陈映妤更是了不起,先是关注前几年贝鲁特大爆炸牵出的公民成长,今年愈发不得了,只身跑到乌克兰去做自由战地记者去了。还有好几位,他们都很年轻,甚至还都是女性。
接触他们,我很汗颜,看他们关注的都是那么小众,那么冷门的话题,我不禁反应:谁关心这些话题呀?肯定没流量,也没法超话,图啥呢?显然,他们做这些既艰辛甚至危险的工作,不是为了眼下的名利,他们自身也并不是已经多么富足充裕的人士,但他们就是愿意把关注的触角伸向一些很微小的社会角落。
在台湾,你很容易认识很多跟社会公益,社会进步有关的各阶层人士,他们上到退休部长,下到市井小民。台湾的临终安宁医院其实有大量的志工参与照顾人生最后阶段的病友。这次我也跟慈济会的朋友青儿见了面。证严上人还是一直待在花莲,一年只来一次台北,几乎没有离开过台湾,这样一位僧人却创建了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慈济会。
跟慈济会的朋友相聚
去台湾之前我在新加坡待了一段时间,相比之下新加坡显得年轻但少点文化底蕴,更像深圳是个搞钱的地方。华人世界似乎只有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氛围,一间书店、一家画廊、一场对社会话题的讨论等等,一切都会让你感受到一种温度。
朋友开在小巷里的人文书店「飞地书店」
跟书店老板在一起
「我在岛屿阅读」
这让我对文明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是否关注弱者,是否对他人怀有同情之心。我理解所谓同情,就是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并因此感到痛苦,并愿意为减轻他人的痛苦而有所善意的行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一方面只顾着拼命奔跑,奔向富裕,成功,强大,声望;另一方面同情不公与弱者往往是危险的,会危及自身,因为造成伤害的其实是公权力或者权力的附庸,所以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明哲保身,遇事躲事,少说话不说话。
其实人性中天生就有同情心,这也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群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好在现在我们过了那个高速飞奔的时代,接下来的时代你想快也快不起来了;好在这几年疫情,左中右上中下个阶层都经历了共同的痛苦,我们对彼此共同的苦难有了深切的体会,经此一役,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恰恰应该补上文明这一课。
■ 「政治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台湾大家很容易谈到政治,也很容易见到一些政界人士,有一天吃饭,有个新朋友要晚来,因为之前他要去上一个电视政论节目。这次我又见到了老朋友连胜文,胜文兄介绍2024年台湾要举行“大选”,明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台湾进入选举季,会变得很热闹,是横跨半年到三个季度的「演出季」。我也特意请朋友帮忙安排一些不同色谱的政界朋友一起聊聊彼此的想法。
再见连胜文兄
我还有一位朋友刚刚当选一个市的市长,他提出了很多很微小、很具体的民生和经济举措,比如要在在地建一个科技园区,让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在那里设一个教育点,要有5万台电动车,每一个市民都会觉得跟自己息息相关。
朋友寄给我选物料
在这里,你感到政治就在生活里,政见和政策就会实实在在的影响你的生活。普通人的政治其实很简单,就在频繁的各类选举的选票里。不管是选一个立法委员还是一个市长,你的那一票真的会非常重要,也因此你很容易见到那些要竞选的人,了解他们对于经济民生的想法,特别是地方选举,基本都是经济民生的话题。
这种对政治的参与的感受非常日常,就像你们小区群里讨论的话题一样,要不要换物业公司,要不要修一个电梯,要不要修一个泳池,你需要为此出多少钱?
大家少不了也会讨论台海问题。有趣的是,大陆比台湾更关心台海,两边的心态也大大不同,大陆人士的心态是:“估计要打,但又担心真的打了会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而台湾这边的心态是,“估计不打,不敢想真的打了该怎么办”。
匆匆一周,又离开了我最爱的台北,此一别再见不知何时。
很期待有一天可以像过去一样,大家自由来往,每天几十个航班在大陆和台湾的各大城市间频繁往来,我们随时去台湾观光旅游、商务合作,去吃台湾的小吃。其实,这就是政治,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你。
也很感慨,如果你去了台湾,看到岁月静好的台湾,看到小确幸的台湾,看到因为芯片成为世界中心的台湾,看到如此热情善良的同胞,怎么会动兵戎相见的心呢?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阅读)

昨日广州,今朝西贡

中国企业家,开启「被动全球化」的征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