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有两种,一种是对哲学问题寻求独立见解的人,另一种是精通哲学史但不一定构建自己的哲学的人。 
康德兼有这两种哲学家的特点。如果他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教授和研究其他哲学家思想的专家,就永远不会在哲学史上为自己留下一席之地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对过去的哲学传统有着坚实的基础,他精通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以及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主义。 
请记住,理性主义者相信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基于头脑,而经验主义者认为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来自感官。此外,休谟还指出,我们通过感官知觉得出的结论显然是有局限的。
那康德赞成哪一派?
他认为两种观点各有对错。人人都关心的问题是,对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能知道些什么。自笛卡尔以来,这个哲学课题一直困扰着所有的哲学家。
他们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可能:这世界要么就是我们所感知的那样,要么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
康德认为“感觉”和“理性”都在我们的世界观中起作用。 但他认为理性主义者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而经验主义者又过于强调感官体验。
从他的出发点来看,康德赞同休谟和经验主义者的观点,即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来自我们的感觉。但康德也借用了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在我们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决定着我们如何感知周围的世界。换句话说,人类大脑中的某些条件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那就不妨来做个小实验吧。 你带上红色的眼镜,于是周围的一切在她眼里都变红了。浅色的变成了粉红,深色的变成深红。
世界没什么变化,只是看到的东西都变红了。 因为眼镜限制了你感知现实的方式。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周围世界的一部分,但你怎么看它们却取决于你戴的眼镜。因此,即使你以为世界是红色的,你也不能说它就是红色的。
如果你现在(带着这副眼镜)到树林里散步,或者回到船长湾,你会看到你平时见到的一切。但无论你怎么看,它们都会变成红色的。
这正是康德想表达的意思,某些条件支配着头脑的运作,影响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
无论我们看到什么,首先都会被认为是时间和空间里的现象。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称为‘直觉的两种形式’。他强调,我们头脑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在我们经历事物之前就已经能知道我们会把它们看作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摆脱这副理性的‘眼镜’。
他认为人在时间和空间里感知事物是天生的。
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样。我们所看到的可能取决于我们是在印度还是格陵兰长大,但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体验的世界都是一连串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里的过程。这是我们可以提前知道的。
但时间和空间难道不是就存在于我们之外吗?” 
不。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是我们一直用来感知世界的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这真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因为人的头脑不只是从外界接受感觉的“被动的蜡”。头脑(的先天条件)也会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上留下它的印记。这种情况就像你往玻璃壶里倒水,水会适应水壶的形状。同样的,我们的知觉也会适应我们的‘直觉形式’。
康德声称,不只是头脑会去顺应事物,事物也会顺应头脑。康德称这种现象为人类在知识问题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他的意思是这是一种与以往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新看法,就像当年哥白尼宣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一样。
所以,康德认为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的。理性主义者几乎忘记了经验的重要性,而经验主义者却对我们自己的头脑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视而不见。
而且,康德认为,即使是休谟认为人无法体验的因果律,也属于人的头脑。
时间和空间是所有人在感知世界时无法取下来的有色眼镜,而环境对人的思维的塑造,又是另一种有色眼镜。无人能摆脱先天不足,也没人能逃脱环境的塑造。于是关于真相这件事,人们永远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也因此,误解和谜团,是一种近乎绝对意义的存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