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前不久写到,我从饼饼幼儿园老师嘴里得知,她这一年来在情商,社交,情感方面的发展,听得我这个亲妈都不认识她了。
有姐妹问我,国外的老师会不会报喜不报忧,只说孩子的优点?怎么才能客观地知道孩子在哪方面需要进步呢?
不是老师报喜不报忧,是我那篇文章报喜没报忧。
今天专门拿出一篇来报忧吧。
1. 一个“反常”的表现
老师告诉我,饼饼的专注力非常好,她可以花一个多小时,坐那精雕细琢一幅画,周围的孩子乱哄哄跑来跑去,也不会把她从自己的小世界里拉出来。但是。。。。。
众所周知,“但是”后面的部分才是重点。
但是,她很少会像同龄孩子那样,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
德国幼儿园的自由玩耍时间很多,孩子们玩一会儿就会跑去缠着老师问,恐龙为什么灭绝了?地球上为什么有春夏秋冬?为什么冬天树叶都没了?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月亮每天的形状不一样?
孩子问“为什么”,说明他们在观察世界,探索世界,他们有好奇心。
好奇心对这个年纪的孩子很重要,先有了好奇,大脑才能吸收知识。
但是,我好像很少听到饼饼提出这样的“知识性问题”,似乎她对这些事情不太感兴趣。
不过,我不是说这样就有问题哈!这只是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在她这个年纪有点反常的表现。
也许是因为她专注力太好,注意力聚焦在手头的活动上,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想别的。。。。
这一通充满求生欲的委婉表达,把我听得都快憋出内伤了!其实你可以直说的!
听到老师这么说,我心里没有一丁点儿波澜肯定是假的。
就像老师说的,好奇心对这个年纪的孩子非常重要,先有了对知识的好奇,才有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我之前还读过一个伦敦大学的研究报告说:
好奇心对学习成绩的贡献,与责任心基本相同,这两者相加对成绩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
好奇心可能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将智力、坚持和对新事物的渴望结合在了一起
2. 普通又自信是硬伤?
要不是老师专门提出来,我这个亲妈都没留意到女儿的这个变化。
我回想了下,在饼饼4岁多的时候,她恨不得每天问100遍“为什么”,但后来不知道怎么的,问得越来越少。
不过我仔细想了下,老师说得对,也不对。
她虽然很少提问,但只要和她多聊聊就会发现,她的脑子也会冒出许多问号,只是她自己马上可以给这些疑惑找到一个解释。
这个解释不一定正确,或者说,绝大多数时候是错的。
但她不管,她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比如有一次,
饼饼
蹲在地上看蜗牛,嘴里嘀咕了一句,蜗牛为什么没有脚?

两秒后,她又自问自答,因为如果它有脚,它就钻不进去壳里了!
。。。。。。那你让乌龟情何以堪??
她也在下雨天问过我,妈妈,天为什么会下雨?
没等我说,她就自己抢答说,因为云彩是羊毛做的,云彩上的水会透过羊毛的孔掉下来!
。。。。。。她说得那么肯定,我差点都信了!
当我酝酿好词儿,准备为她揭开大自然的秘密,她就顾左右而言他,妈妈,晚上吃什么?妈妈,复活节兔子快来了吗?
她觉得,我不是已经得出一个答案了么!没必要再讨论了。
所以症结在于。。。普通又自信?
3. 解码“傻问题”
我和老师好好聊了聊,他也给了我一些建议,平时怎么帮助娃对知识性问题产生感兴趣,今天和姐妹们分享下。
首先,给娃一种“没有傻问题”的安心感。
娃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通常不是“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种有水平的热知识,而是类似于“蜗牛为什么没有脚”这种无厘头的问题。
面对这种问题,我有时候实在不知道从什么角度解释,又可能刚好在琢磨别的事,三言两语就搪塞过去了。
啊?蜗牛为什么非得有脚呢?
鱼不是也没脚么?蛇不是也没脚么?人家好好的。
生物本来就是多样的呀!有的有脚,有的没脚。。。。
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回答,娃会怀疑自己的问题很蠢,可能慢慢就不爱再提问了。
德语里有句话叫“没有蠢问题”,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这句话给了我很多的安心。
每次我想在课堂上举手提问,又担心问题太低级了被笑话,就在问题前面加一句“我有一个蠢问题”,这样老师100%会先用一句“没有蠢问题”来给你台阶下。
对待娃的提问,也要给他们这种“安心”,没有蠢问题,只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所有你觉得傻的问题,都是因为你没有理解孩子的问题,需要一个“解码”过程。
还是拿“蜗牛为什么没有脚”举例,这个疑问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大多数动物有脚”,“走路靠脚”这两个认知前提,而蜗牛没有脚也是可以爬行的。
所以,“蜗牛为什么没有脚”实际上问的是,“为什么蜗牛没有脚还能爬行?”。
这么一解码,是不是马上就感觉问题相当有水平了!
3. 界定想象力和现实
5岁多的饼饼坚定地相信,天上的云彩是羊毛做的,下雨是因为云上的水透过羊毛的孔掉下来了。
我和她解释,这是一个很好的想象和比喻,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云彩是天上的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下雨是因为小水滴聚多了太沉了,掉下来了。。。
饼饼摇头,坚定地重复了一遍,云彩是羊毛做的。
我绝望地看着这个文盲,是谁告诉你的??
爸爸。
。。。。。。爸爸喝了几杯?
我去问队友,万万没想到,果然是他说的。
原来,饼饼在一个故事里听到,云彩是羊毛做的,于是向他确认。
他觉得这个想象很好啊,孩子的想象力应该被保护,什么“小水滴聚集在天上”的解释太过于正经了,于是他表示了肯定,嗯,云彩就是羊毛做的!
老师和你们一样,努力憋着笑听完了。
他说,三四岁的娃用这种“浪漫”的方式解释世界,理解世界,是没问题的。
但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对真实世界的运转很好奇,而且已经可以区分想象和现实了,这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哪些是想象和比喻,哪些是自然常识。
老师的话也给我提了个醒,饼饼现在读的绘本,90%都是虚构类的故事绘本,非虚构的科普读物很少。
以后给娃选书的时候,应该注意下虚构和非虚构阅读的比例,让娃可以既天马行空地想象,也可以了解真实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想象力当然值得呵护,但如果脑子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全部通过想象来“自圆其说”,那就成了认知路上的障碍。
4. “撕开一个小缺口”
面对娃的提问,我一向主张不直接给答案,而是“撕开一个小缺口”。
之前在文章里举过一个例子。
饼饼有段时间经常问我,为什么影子这么长?
我说,你觉得为什么呢?
看穿世间一切套路的她说,我不知道,我问你。
几个来回后,我放弃了,和她解释说,因为太阳快落山了嘛,光线从比较低的地方照过来,也就是说阳光和地面的角度小,你的影子就长。。。
她继续追问,太阳为什么落山?
因为地球在转,咱们住的地方转到太阳能照到的一面就是白天,然后地球继续转,转到。。。
然后她就跑开去捡树枝了。
后来我用了一招,不着急给出完整解释,而是“撕开知识的一个小缺口”。
我跟她说,我也觉得很奇怪啊,你那么小一只,怎么影子这么长啊?要不你以后经常注意下自己的影子,看看它是不是一直这么长?还是有时候会变短?
有一次周末吃完午饭,我们在河边坐着,饼饼发现自己的影子很小,又问起我这茬。
我让她回忆一下,影子长的时候是什么时间看到的,现在又是什么时候?
她说,影子长的时候没吃饭,现在刚吃完饭。。。
额。。。。我说的是时间,早上,中午,还是傍晚?
影子长的时候是放学,下午傍晚时候,现在是中午,影子变小了。
喔!那你继续再留意下,傍晚和中午的太阳,在天上的位置有啥不一样?
她花了几周时间观察影子、太阳的位置,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都被惊艳了的规律。
“撕开缺口”的过程就是用已知的推出未知的,也就是思考能力,这在我看来比答案本身更有意义。
5. 突如其来的结尾
德国幼儿园虽然不测评娃的知识储备量,但很重视娃对知识的好奇心。
好奇意味着你有“空杯心”,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空杯心又是学习和探索的动力,不怕不知道,就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和姐妹们共勉。
黛西
黛西的小纸条
先别走!今天发文这么早,你应该不着急睡觉吧,点个赞“在看”再说。
上周开团了《独家定制版自行车》,听说你们都陆续收到了,后台天天弹出“无缝衔接”、“半小时学会”的消息。
皮带传动自行车太好上手了,谁骑谁知道,而且时间越长越香,因为完全不会有传统链条车的生锈问题。
还想提醒一句,初学自行车别买大,太大了娃有压力,不好驾驭。另外娃学得慢别有压力,每个娃的节奏不一样,慢慢来。强烈建议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无辅轮无痛学车攻略》,万一好使呢
今天发文前,小伙伴说一定让我在文末说一声,自行车的现货和预售库存剩下不多了,随时可能会提前截团,这次售罄后就真没法再加库存了,别错过啦。
娃年龄小身高不够,不用着急囤,可以先骑平衡车或滑板车,现在也在返团,只是当时文章标题起得毫无求生欲,很多人没看到:《平衡车+滑板车返场》
今天就聊到这了,话天终于早发文一次,还能来得及和你们说个晚安。🌛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不开打赏,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