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佘山天文台史上最大规模修缮工程完成收尾,昨日(3月20日)起面向公众试开放。天文台内123岁的“远东第一镜”——40厘米口径大双筒折射望远镜也在此次大修中恢复观测能力,这台“百年老镜”再度“披挂上阵”,立于“沪上之巅”探索浩瀚星空。
佘山天文台于1901年建成,是我国首座拥有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天文台。作为“镇台之宝”,“远东第一镜”迄今已拍摄了近7000张天文照片,包括最早的一批太阳、月球、星云、行星、星系等天体照片,并于1910年、1986年两次记录哈雷彗星的回归。有了它的“坐镇”,佘山天文台也成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起点之一,并在2004年建成常年面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馆。
2005年,“远东第一镜”完成了当时的最后一次使命。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汤海明介绍,经年累月的使用,加上山顶水汽侵入,当时的“远东第一镜”已“年老体迈”,镜片遍布霉斑、水渍,成像也变得不清晰。此外,天文台主体建筑也因年代久远,出现破损、漏水等问题。
2021年,在市科委和松江区的支持下,经市文物局具体指导,上海佘山天文台修缮工作正式启动。修缮过程中,为“远东第一镜”“复明”是首要而艰巨的任务。“望远镜基础资料早已缺失,一开始只知道口径40厘米、焦距约7米等一些基础参数,其他如镜片材料、机械构造等都是未知数,只能重新逐一勘测后修复。”汤海明介绍,镜体需要拆装清洁以及修缮的零部件有500多个,修复过程需要明确每个零部件的作用。在历经万难之后,“远东第一镜”观测功能现今终于得以恢复。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远东第一镜”虽已不能胜任科学研究任务,但其科普教育意义重大。汤海明介绍,这次修复团队为望远镜配上了专用拍摄接口,可记录“百年老镜”探索的天体影像,并通过打印或邮件留作纪念。今后,上海天文博物馆将逐步探索推出科普互动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远东第一镜”的观星魅力。
与望远镜同步修缮的还有笼罩望远镜、直径达10米的铁质圆顶。“圆顶由钢板覆盖而成,虽经过防锈处理,但在佘山上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下已锈迹斑斑。”汤海明介绍,2005年末,圆顶因齿条锈蚀磨损而无法灵活转动。经仔细勘察,修复人员决定替换部分破损的钢板,同时修复断裂的齿条。老圆顶陪伴“远东第一镜”百年,同样见证了历史。因此,工作人员将部分替换下的圆顶铁板镶嵌在了上海天文博物馆展馆入口的时间长轴上,让游客亲手触摸这百年的沧桑历史。
除了恢复望远镜功能、建筑物修缮,汤海明介绍,此次修缮工作也丰富了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展厅内容。通过对“远东第一镜”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挖掘,佘山天文台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故事得以更为形象地体现。为了方便公众参观,拉近天文学和普通观众的距离,后续上海天文博物馆将计划开发手机导览功能。此外,本次修缮还对天文台两万多册天文学相关古老书籍进行了整理,汤海明介绍,未来计划通过数字化形式供公众调阅。
据了解,试开放期间
游客可通过
“上海天文博物馆服务公众号
购票预约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上海松江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okelly
◢ 猜你想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