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玫
你印象里的化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初中的化学老师,一米八,记忆里上课的时候,他永远穿着妥帖的亚麻色西装,从容不迫地站在讲台上,用抑扬顿挫的语气给我们讲王水杀人案、硫酸行凶案、水银中毒事件这一类的“化学小新闻”。
化学在我心里,约等于“学了保命”,跟“浪漫”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直到某天,我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高锰酸钾遇上双氧水,
一个倾其所有,
一个无动于衷,
有一刹那它红了,
也只不过是一刹那……”
“我们的感情就像是水和醋酸钠,
即使热烈拥抱过,
最后也会结冰。”
“原来,
铁做的心也会流血……”
好家伙,这三言两语的,我已经脑补了一个虐恋情深的故事。
这样的浪漫,竟然诞生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视频的主人“大爷”,真名史家昕,今年28岁,是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后。
史家昕的视频里,我们看到了严谨的化学和浪漫的文字天衣无缝的配合。
这种强烈的反差,激发了好多人的创造力,在视频评论区里,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化学悲喜剧。
一位博士后,拍中学化学实验过程,会不会太小儿科了? 
其实在上中学的时候,昕甚至都没有进过实验室。
尽管是在重点中学,但葫芦岛市是个小城市,教育资源并不十分丰富。等到真正开始做实验,已经是大一下学期了,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门实验课叫无机化学实验。
少了实验场景的化学,就像无源之水。面对干巴巴的化学公式,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如果让你看看这样一个视频,你会不会一下子被吸引住?
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就在眼前“活”了起来。
从平静到热烈,从单调到绚烂,物与物之间奇妙的碰撞绽放出的光彩,像极了金风玉露的相逢。
在他的视频下,有网友回复:“高中时,老师说硝酸银太贵了,学校不给买,所以这个实验我一直没看到过,谢谢你!”
这样的留言让史家昕十分开心。
玩短视频,他最想做的就是科普。既然是科普给普通网友,就要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去讲知识点,为了达到传播的效果,除了能看懂,还必须要“好看”,所以他特意选了化学反应时能产生绚丽视觉效果的实验来拍摄。
比如那个让他最早出圈的视频:黄金雨。
他溶解乙酸铅,加入碘化钾溶液,加热后,取出上清液,再进行冷却,最后把闪闪发光的“金色雨滴”带到了网友面前。
炫酷的实验效果和浪漫的文字描述,让人真切地记住了物质相遇后的奇妙反应,也拨开了化学公式那层枯燥、严肃的面纱。
短短十几秒的时间,可能就是那扇推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曾经有一个高中生给史家昕发私信,告诉他自己高一的时候,化学只能考三四十分。偶然看到了史家昕的视频,让他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慢慢地也不讨厌学习了,后来高考考了八十多分。
随着这样的反馈越来越多,史家昕受到很大的鼓舞,他觉得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能对一些人有积极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史家昕希望,这些视频能成为这样一扇大门——让屏幕另一边的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收获知识的快乐,进而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实际上,科普短视频博主是史家昕的“斜杠”副业,他的主业是一位专注科研的清华博士后。
“清华博士后”这个标签,在许多人眼中带着厚厚的“学霸”滤镜。
“我算学霸吗?我不算吧。”史家昕笑得很谦虚。
他回忆道,初中一年级第一回考试的时候,才考了全校140多名。
“全年级多少人?”
“1000多人吧。”
“啊???”我欲言又止。
史家昕停顿了几秒钟,似乎在思考怎么说才不会打击到我这个“学渣”:“这不符合我对于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估与预期。”
考得差了,回家闷头哭一场吗?那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史家昕还是挺务实的,他盘了盘自己的成绩,语文确实是考得太差,尤其阅读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拿分。
好,那就重点磕阅读。
买了两本练习册,就做阅读题,看答案咋写的,一个题一个题地死磕过去——有什么方法、有什么套路、出题人会怎么想,就这样攻坚式地针对性突破。
收效甚佳。
期中考试的时候,史家昕考了全校16名。
这是他的“归纳总结学习法”,他说这是“百分之一万能提升的一个妙计”。
自从掌握了这个学习方法,史家昕在学习的效率上就好像开了挂一样,不仅考上了葫芦岛市最好的高中,而且在中学阶段常常是在学校里就把作业做完了。
和很多励志追梦故事不一样,史家昕并不是“从小就想当个化学家”。
高二的时候,他原本是在按部就班地准备高考,一名准备参加化学竞赛的发小建议史家昕可以试试竞赛。
哦?那就试试呗。
没有竞赛教练给予专业、系统的指导,史家昕白天正常上课,晚上回家自学。
他自己都没想到,仅仅半年多的准备,竟然能夺得头筹,并因此获取了保送资格。
如果没有参加化学竞赛,还会学化学吗?
在本科的时候,史家昕尝试修了一个双学位——经济学,不过结果证明了“我是真不喜欢这个领域”。
倒也不是白学了,经济学让他如今在面对经济问题的时候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更何况,年轻人总是要多试试的,试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什么适合自己。
姥爷当年是在重点大学学建筑的,在姥爷的影响下,史家昕也曾经想过学习建筑学。一座房子从画图纸到落地生根,他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有价值。
在史家昕看来,研究化学和盖一栋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盖楼是最终目的与结果,为此要打地基,然后往上去盖,然后去装修——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一些问题,都需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如今,史家昕在清华的博士站里继续着自己的化学研究。他很享受在一个个项目里不断攻克难题的感觉,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这也是他的乐趣所在。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史家昕就是别人家那个很会学习的孩子?
更让人意外的就是,史家昕也很“会玩”,架子鼓、羽毛球、毽球他样样都玩,甚至还玩出了一个悠悠球大赛的亚军。
悠悠球可不是你理解的“幼稚的儿童玩具”,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古老的玩具”,它花式繁多,玩法多样,被称作是“手指上的舞蹈”。
史家昕玩悠悠球是这样的——
他是个悠悠球老玩家了,从小学开始一直玩到现在。在悠悠球里,既要考虑动作的复杂性,又要考虑观赏性和节奏感,除了需要时间去练习,也需要有想法、有创新。
史家昕眼里,悠悠球,也十分具有探索的乐趣,同样和科研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而探索精神,是一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质。
从自学竞赛保送清华到加入清华博士站,从悠悠球亚军到短视频百万粉丝博主,我看到的并不是传奇,而是一场又一场努力的回报。优秀,是通过踏踏实实的付出换来的。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史家昕的答案,我想分享给每一个人:
第一个是执行力,想法再好不执行,也只能是“白日梦想家”。
另一个就是总结归纳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吾日三省吾身”,或者说“复盘”。
执行是保持向前走的状态,复盘是校准前进的方向。
掌握这两点,持之以恒,我们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耕耘出一片天地。
本 文 作 者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