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第一媒体。数字化报

“我们都相信,明天太阳还是会升起。问题是,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方式,去面对明天即将升起的太阳。”
文|周三
在大概20多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有个热词叫“数字化生存”。

记得当年有机构专门发起过“数字化生存72小时挑战赛”:给参赛选手提供一些资金,然后把他们“关在”一个仅有一个连被褥也没有的床板,和一台用「56K猫」拨号连网电脑的房间里,没有食物没有水,也禁止家人朋友给他们送东西,一切用品都要在网上购买,看谁能坚持72小时。
1999年的72小时网络生存挑战赛
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太意外:仅仅几个人完整的通过了测试,大多数人都在中途因为「饥寒交迫」而退赛。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挑战赛早已被人忘记。现在回看当年这个活动,不免会觉得有些搞笑。毕竟我们现在早已习惯了在网上点外卖、叫车、网购,在一声声充满魔力的「买它!买它!」之中,一遍又一遍清空自己的购物车和银行卡。
不过,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已经完全进入了「数字化生存」时代。
今年初,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基建」建设(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数字化生存。
从大的方面来讲,数字化生存,离不开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数据中心等)、终端(电脑、手机等)、生态(商家)、软件系统(App)等建设与普及,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像我们最熟悉的普通网购流程:打开手机淘宝,在线下单,商家把商品快递给我们,就是上述环节完整串联的体现。
但这个流程有一个前提,就是所有环节都默认是正常运转的。一旦过程中有环节出问题,整个流程就会中断。所以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可靠性,「测试」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比如家里新接入了网络需要进行网络连通测试;手机出厂之前要经过许多软硬件测试;App在上线前也要经过各种测试……
这就好像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设置「工程监理」的角色,来保障工程项目最终保质保量如期交付一样。
数字化生存的新基建,像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都需要软硬件的运转支撑。此时,测试无疑就相当于新基建时代的IT项目「工程监理」。
而这个「工程监理」,像云计算一样,在新基建和疫情的推动下,越发得到重视,甚至成为了推动产业智能化红利的重要保障。
传统测试之痛
与企业IT发展路线一致,测试其实也经过了一场「从本地到云端」的技术变革。
IT从业者想必都非常清楚,最早,企业基本都是自己采购服务器、存储、数据库进行IT架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三种设备被国外厂商垄断,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IOE」(IBM服务器、Oracle数据库、EMC存储)。
测试本应是比开发权利还大的一个岗位设定
这种架构在业务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其实没有问题。但随着企业业务量、数据量的增长,当数据处理能力、存储空间触达天花板时,就只能进行扩容采购。
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业务增长,就要持续扩容采购;企业需要按照峰值业务量进行扩容,流量低谷时就会造成大量IT资源的浪费。
测试其实也是如此。
过去,很多企业面对测试通常只有两种选择:1、专门搭建测试团队2、找外包测试,这两张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或预算,并且还要采购与维护大量的测试设备,效率低并且成本高。
而且,这种自建测试团队的方式,与传统IT架构一样,也无法根据实际测试量进行投入。如果没有测试工作,那么测试人员和测试设备无疑就是浪费。
举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
一般中大型集团企业,都有自己的内网(本地网络环境)环境。所有新产品、新功能的开发和测试,都要先通过内网完成,测试无误之后,再在外网(互联网)上线发布。
而公司内网,员工只有在公司时才能登陆,无法进行远程登陆。
但在今年初疫情的影响下,企业线下纷纷停工。而对于这种需要在内网环境下进行测试的企业来说,测试工程师不能到岗,也就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办法办公。
但企业又不能因此就把这些测试人员全部裁掉。毕竟疫情的影响总会随着防控而逐渐过去。事实上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但在当时,这无疑就是大量测试资源浪费的真实体现。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云化”即「云测试」。
云测试变革测试产业
网络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以及传统IT架构存在的明显短板,让云计算的出现成为了必然。国内最早进行云计算研发与实践的企业要数阿里巴巴。
阿里在2008年时就通过内部会议决策自研云计算。而阿里云如今也成了国内最大的云计算厂商。
云计算最大的特点就是计算力足够庞大,支持弹性扩容,按使用量付费。这种优势,也让云计算在今天得以持续普及。
云测试其实也是一样。
国内的云测试模式,是2011年由Testin云测最早提出。Testin云测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云测试厂商。
Testin云测总裁徐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Testin云测创立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云测试的模式将测试搬上云端,为企业提供以整个测试产业为基础的最优化测试服务。
与云计算类似,云测试不需要企业培养大量的测试人员,而是在需要时,通过在线上选择测试服务,由云端通过系统自动化,或借由云端测试中心专业的测试人员协助半自动化完成。
当测试完成后,云端测试资源会被自动释放,按资源使用量收费。
也就是说,云测试的这种模式,能够节省购买、部署测试设备的成本,其自动化的脚本录制工具也节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测试效率。
而且,通过云测试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提交测试任务到云测试平台,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比如一些医药企业,针对此次疫情,需要快速进行网站、App的改版开发。但传统企业的技术储备相对薄弱,在紧急的情况下很难完成。
但如果使用像Testin云测这样的云测试业务,就可以在不用大量支出测试人员成本的情况下,满足测试需要,并且提高测试效率。可能以往需要20人测试10天的工作,现在3个人做2天就能完成。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高。
所以云测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测试成本,提高测试效率,据不完全统计云测试的模式至少可以降低企业30%的测试成本,提高一半以上的测试效率。
目前非常多的500强企业已经意识并采用云测试的模式,其中不仅包括互联网还有许多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都是当中的受益者。
企业服务的本质价值
再来看2020年的疫情时代。
降本增效。这4个字,放在今天,想必所有企业都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根据清华大学此前发布的一项调研数据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滑86.9%;93%餐饮企业关门闭店;全国旅游人数同比下降80%;旅游业春节期间损失超5000亿元。
但生产生活还要继续,企业需要想办法开源节流,才有可能撑过因疫情冲击而进入的至暗时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方式来实现降本增效,就成为了2020年后疫情时代复产复工的主旋律。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3月15日晚的“疫情下的破局,前所未见的策略”直播中表示:如果十年后,我再有机会来写一本企业史的话,我会把2020年定义为企业服务软件元年。
吴晓波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企业服务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降本增效。
疫情的出现,固然影响了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发展。从企业服务的产业链来看,企业服务商的客户,势必在疫情的影响下,自身业务量下降导致自身采购需求的萎缩。
但从长期主义来看,由于这种因疫情导致业务量传导式下降并非是需求被消灭,而是暂时被抑制。所以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缓解之后,需求无疑将会出现复苏,甚至反弹。
事实上,今年的疫情,从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的角度来说,其实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在线办公与协同,在以往的企业认知中,这一细分领域一直都是软需求,而今年就直接变成了硬刚需。
像钉钉、企业微信这些线上办公产品,在今年都迎来了一大波高速增长,甚至在今年春节假期结束后,一度传出「服务器宕机」的报道。
再比如,以往一直聚焦在线下的教育培训,甚至是医疗,在今年都进行了线上化迁移,以远程在线课堂、远程视频问诊的方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些其实都是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的体现。
企业数字化的技术支撑
产业智能化需要软硬件技术的支撑,同样也需要测试作为「工程监理」,来保障所开发的产品或功能模块能够正常使用。
比如针对疫情,像支付宝、丁香医生这些App,都在第一时间开发并上线了关于疫情的功能模块,监控疫情动态,发布相关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测试来保障产品的兼容性、稳定性。
就像传统IT架构一样,当面临突然间的业务量激增时,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聘请到大量测试工程师,以及采购大量测试设备,来支撑自身的测试工作量,并且招聘和采购的过程也需要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云测试无疑就成为了短时间内低成本高效率的测试解决方案。
根据行业人士透露,全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电商等行业,在疫情期间云测试业务线需求增长是普通时候的2倍还要多。
当然,不只是互联网企业,在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的过程中,像一些在过去甚至毫无测试能力的企业(例如医药企业),在面对疫情来临需要快速进行网站、App改版开发时,更需要云测试来支撑。
根据此前Testin云测总裁徐琨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Testin云测通过重新组织整个测试行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为企业提供以整个测试产业为基础的最优化测试服务。
「不管客户是互联网公司还是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把测试全部交给Testin云测,效率则至少可以提升50%,成本至少会降低30%。」徐琨说。
释放产业智能化红利
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无疑是未来20年,所有国内企业和传统产业要深度参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产业智能化程度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尽管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迅猛,智能手机带动网民数量快速上升,但企业数字化和产业智能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这其实也是为何我国新基建聚焦的7大领域中,包含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与产业智能化直接相关的领域。
当然,尽管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但数字化与智能化已经开始在部分行业实现渗透。例如前文提到的医疗产业、教育产业、传统企业等等。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模型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70%的企业至少采取一种形式的人工智能,而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公司则将全线采用人工智能技术。
另外,此前工信部也曾给出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这两组数据,无疑都印证了未来产业智能化领域将释放巨大的市场红利。
从今年3月开始,全国有超过31个省公布了针对国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额超过48万亿人民币。而到今天,已经有19个城市公布了新基建具体的投资计划清单,金额共计24.5万亿人民币。
可以说,后疫情时代的新基建,为释放产业数字化红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红利,势必需要云测试作为「工程监理」来从旁保障。这就好像数字化生存需要网络与云计算技术支撑一样。
「我们都相信,明天太阳还是会升起。问题是,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方式,去面对明天即将升起的太阳。」吴晓波说

零售数字化
城市数字化
产业互联网
工业SaaS
© 往期回顾

「数字化报」
「数字化报」是产业家旗下的专注数字化转型的垂直媒体,看零售公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等转型案例的报道。
如果你是企业数字化探索者、观察者,对转型创新有独到的见解、夯实的案例,也欢迎加入数字化报媒体社群,也可以投稿给数字化报。
合作企业数字化案例:腾讯云,百度,阿里,钉钉,企业微信,太平鸟,永辉超市,百丽,家乐福,必胜客,良品铺子,波司登,蒙牛,伊利,三只松鼠等。「数字化报」文章覆盖36kr,钛媒体,创业家、百家号,网易,腾讯、今日头条、搜狐等30+媒体平台
数字化报全新上线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