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调整后的第156天,马化腾践行着人生的第三次选择。
撰文|令诸侯
出品|产业家

参加两会的第七个年头,小马哥还是给人们带来了异样的惊喜。
‘“同字面”、“四贵”特征,以及“神藏”与“发不露”的眼神’,张志戎先生在曾在《QQ之父——马化腾》文章谈到过马化腾的面相。
然而,根据今天两会流露出的照片,似乎还应该加一条,“皮肤莹润,吹弹可破。”
这个社交巨头的掌舵人再次勾起了人们的兴趣。
当然,除了对颜值在线的揣测,更多的还有他两会提案中频频提到的“产业互联网”。
这个中国社交巨头的掌舵者再次向外界阐述了腾讯的下半场定位——拥抱产业互联网,通过开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B端的数字化升级。
云计算成为产业互联网的重要一环。
架构调整后的第156天,马化腾的“接云路”如约践行。
马化腾带头下场
深圳,12月122018年度腾讯员工大会
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未来20年,当互联网红利不再有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是我们连接一切的战略和愿景、使命的延展。
这是马化腾继9月30日腾讯宣布架构调整后第二次发声。在各个架构被打散重组,成立云和智慧事业部之后,腾讯正式展开下半场。
尽管对大船的转向有所议论,但腾讯人依然对新方向保持了高度统一,不得不说,这除了腾讯内部的高执行力,更重要的还有源于腾讯人对小马哥的绝对信任
在过去的20年里,马化腾为腾讯做了两次手术,2005年的“BU化”和2012年的“BG化”,一个是对内调整,一个是阵地转移,也正是两次调整奠定了腾讯如今在互联网世界的统治力。
但这次调整显然不同,如果说前两次调整是腾讯这艘大船基于礁石险滩的斗转挪移,那么这次调整便是这艘大船的转变航道,层次不同,风险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早在2012年,也就是“BG化”调整的关键时期,腾讯就有要完成针对B端升级的内部讨论。据说,彼时还有高层曾当面建议过马化腾,他得到的答复是,“腾讯还是聚焦在连接一切。”
如今看来,也幸亏小马哥的这个决定,腾讯抢到了移动端的头等舱,发展7年至今有了小程序、云服务等一众手段
弹药充沛,粮草充足的2019一切可收可打,也恰是腾讯C端转型B端的微妙时间点。
某种意义上来讲,腾讯的下半场,也是马化腾的下半场。
不论是社交还是游戏业务,腾讯过去20年的聚焦点都在C端用户,作为国内最优秀的两个产品经理——马化腾和张小龙,腾讯始终在打磨面向用户的产品,不论是社交还是游戏几百K文件大小的OICQ产品起步,市值几万亿元的大型企业,马化腾始终以用户的思维把握着腾讯的航向。
但实际上,马化腾一度颇为低调。
据悉,腾讯成立七年后,马化腾于2005年才首次公开面向媒体。彼时,腾讯已在香港上市一年。
有这样一个细节,吴晓波的《腾讯传》中有过一段描述,马化腾的同学兼腾讯联合创始人许晨烨提到了当时马化腾的状态:演讲事先准备已经很充分,但他仍然非常紧张,一直在飞机上练习和阅读。
在百度百科上,马化腾的第一代名词仍然是“QQ产品”,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尽管历经腾讯的投资、游戏、文娱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决策,但马化腾终究还是专注在C端用户。
而此次转向B端,同样是对他的一个巨大的考验,但这并不能阻碍他的决心。浅黑科技有过这样一个报道:作为腾讯新任的云和智慧事业部负责人,汤道生曾经找过马化腾谈论此事,但最终还是按照马化腾之前的要求来做,“Pony很兴奋,一直在讲产业互联网。我发现,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两个有高度的共识。我知道,没必要再多讲了,只有all in产业互联网这一条路。”
重塑一种模式并没有那么容易,面向B端市场也就意味着和阿里的正面交锋,但对于下半场的马化腾来说,终归是势在必行。
C端延伸出来的2B生意
如果从本质来看,腾讯的to B生意依然是建立在C端的基础之上。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马化腾透露了一组数字:截止去年11月,小程序应用数量超过 100万,已覆盖 200 多个细分行业,日活用户达到 2 亿。
之前,对于人们而言,微信是一款社交的即时通讯软件;如今,微信是一款承载着想象力的工具。
基于腾讯云对商家进行赋能,利用小程序的架构和功能开展服务,尽管还被定义成一家C端企业,但腾讯却在悄无声息间拥有了一定B端能力。
“微信本身的流量太大,这些个体终究是B端的承载个体,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的产业互联网就是延长纵深的一个过程。”一位业内投资人这样解读腾讯的新定位。
对于此,汤道生更是早有定义,腾讯是利用C端积累的优势,更进一步延伸到合作伙伴的用户群里,去了解他们的需求
数据更是不难看出腾讯的重心偏移,此前腾讯发布的截至2018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腾讯“其他业务”(支付及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1%至174.96亿元,首次超过了社交网络,排在收入占比的第二位,仅次于网络游戏。
尽管目前腾讯云的市场份额比之阿里云仍然较弱,但基于小程序的云服务体系正在逐步成为腾讯的一个新抓手而就当下的云计算市场局面来看,还远未达到赢家通吃的地步。
在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刘炽平就曾明确表示,腾讯将会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投入
同步进行宣发的还有马化腾在公开采访中多次提到的“腾讯觅影”“粤省事”多个成功的案例。
唯一变的是,腾讯打破个各事业群之间的藩篱,力着一点,发力B端,赋予自己新的定义。
马化腾的“接云路”
腾讯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2005年的“BU化”调整后,腾讯锋芒毕露,剑尖所指,皆为战场,最终落得3Q大战的千夫所指,也成就了周鸿祎;2012年,“BG化”之后,腾讯确立了投资和游戏业务,瞄准赛道,刘炽平用50亿产业共赢基金一手打造腾讯投资帝国,但之后便引发了“腾讯没有梦想”的辩论。
对于腾讯而言,每一次战略调整,除了是基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之外,更会对一些内在的要素进行调整,然而这种调整如若打破某种可视化的平衡,便会被外界“充分”解读。
“易经有曰: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产业互联网的方向基本已经确定,对于腾讯而言,最大的变动便是如今的集团作战,打散原有的事业群重组,利用云和智慧事业群去打通B端市场。而企业级服务的出现,也意味着腾讯将出现更多的私人订制。
腾讯创始人之一的张志东曾经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哪一天腾讯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许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
第三次架构调整来的汹涌而迅猛,腾讯毫不掩饰自己对未来的野心和规划。
“产业互联网将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和技术条件,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两会期间,马化腾接受采访时道。
对腾讯而言,未来的五年、十年才是真正要争的战略高地,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C端到B端,作为一家极具用户基因的企业,腾讯要做好转向的加减法
对未来而言,减法比加法更重要。
© 往期回顾

产业家网全新上线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 THE END
本文由产业家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欢迎爆料
产业家报道联系微信号:1851566315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