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元伙伴

来源:青少年生命复元(ID:QSNSMFY2021
鲁稚的阳台  编辑
雷子今年16岁,一年前,因抑郁症休学了。休学的这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躲在房间里,不想跟任何人交流。
雷子妈妈说:他有时候一连几天都不说一句话,问他什么也不回应。偶尔来找我们,也是为了想要什么东西。前两天,刚刚又跟我们要最新款手机,我和他爸的手机都还是用了很多年的老款呢。本来想着,给他买个二手的或者再过一段时间再买,他就不依不饶,大吵大闹。甚至说:“我都抑郁症了,你们还是一点都不关心我!”“我有病,你们就不能体谅一下我吗?”“我生病还不是因为你们!”……
他仿佛知道“抑郁症”这三个字就是一把刀,可以插到父母的心上。“只要我们不同意他做什么,或者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把生病这件事拿出来说”,妈妈苦笑着说:“我感觉我们才是那个被抑郁症‘绑架’的人。”
01
孩子的需求只有两点
要父母花钱和花精力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案,反倒是很常见的事情。孩子生病之后,向家长表达自己的需求时,许多家长会认为孩子这是在借“病”发挥,是在利用生病这件事“绑架”自己。
在心理咨询师夏开宇老师看来,孩子的这种行为本身是正常的,深层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想让父母花钱,二是想让父母花精力
花钱,非常容易理解。一个孩子,本身没有赚钱能力,要依靠父母才能成长,ta需要购买什么东西,当然会让父母掏钱。花精力也就是花时间,ta想要父母抽出时间来为ta做某些事情。
这两种诉求,一种是花钱就能解决,一种则需要花精力陪伴。在孩子心目中,这就是ta的需要,而且也是正常需要。有些家长则会疑惑:为什么别人的孩子不需要父母花那么多钱、花那么时间呢?这是因为,每个孩子从小到大得到的不一样,孩子自身也不同。同样的行为表现,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孩子吃一碗饭就饱了,有的孩子需要再来一碗。谁能说ta的第二碗饭是故意要为难父母呢?
孩子开口的那一瞬间,就表明ta有需要,并且认为父母是可能满足ta的。
02
孩子依赖父母
同时也在掌控父母
很多父母往往发现,孩子哭着闹着想要什么东西,可是,买给ta之后就发现孩子似乎不稀罕了,这不就是明摆着以生病为名“绑架”家长吗?于是,下一次,当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父母开始拒绝,继而亲子矛盾升级,最后抗不住又无奈妥协。妥协了之后内心也觉得委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夏开宇老师认为,孩子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ta:第一要去依赖父母,第二ta想要掌控父母
孩子的成长过程会经历几个时期,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小时候,ta只要一哭,爸爸妈妈就会围上来,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父母完完全全由ta控制。如果此时的孩子没有得到满足,任由ta大哭大叫也唤不来父母的呵护,就会给ta留下内心的创伤。长此以往,这几个阶段的遗留问题,到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时,最终通过“叛逆”的形式爆发出来
Ta需要证明爸爸妈妈是可靠的,是值得依赖的,而且是能够受ta掌控的。因此,ta提出的种种需求,只是在考察、检验自己的父母能不能满足这一点。
有时候,一开始ta非常想要某个东西,但是如果按照百分比来比喻,可能ta只有30%特别想要,剩下的七成只是犹豫、待定、观望。不过,家长拒绝的瞬间,这三成变成了百分百、非要不可,ta开始奋力抗争,然后通过家长的反应猜测父母是不是可控的。
而被拒绝之后的孩子,一般会经历三个情绪阶段。首先,ta会有委屈的情绪。在孩子的认知观点中,买什么东西或者想要父母的陪伴,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在父母的认知中,可能会觉得孩子在无限度地索取。两者之间的认知差距,让双方开始抱怨对方;其次,是悲伤的情绪,孩子认为父母好像不在意、不重视自己的想法;最后是愤怒的情绪。
原本是一件小事,经过情绪的积累和沉淀,孩子自动将之转化为“你们根本不爱我”“我都生病了,你们还不在乎我”等等。而在父母看来,则是“孩子怎么这么作,什么事都能上升到爱不爱ta?这就是在‘绑架’我嘛!”
03
“绑架”父母
是ta在讨回缺失的爱
其实,孩子种种行为,并不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只是想要证明父母的爱。ta的内心很空,有太多的不确定,需要父母用爱填满。孩子青春期的问题,往往是家庭互动模式十几年影响造成的,“绑架”父母的行为,无非就是ta想要讨回曾经缺失的爱。
百分百回应,但不百分百满足
不管孩子的诉求是什么,需要花钱还是花精力,作为父母,重要的一点是给予百分百回应。孩子提出的要求是ta当下最需要的东西,并非孩子在威胁或是“绑架”父母,父母要理解这一点,并且试着去了解这个东西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但是,百分百回应并不等于百分百满足。全部满足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一旦发现ta连想要的东西都提不出来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更糟糕。Ta已经不知道什么还能满足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可以取悦自己,就会开始无助。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疗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孩子本身觉得是有希望的,ta才会有所行动。如果ta陷入无助、空虚和无望之中,状态只会越来越差。
同时,考虑到现实的原因,父母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满足。我们知道,父母不是全能的,有些事情确实做不到,有些东西也有可能买不到。总不能一万块钱的月收入,每月去买3万块的东西吧。有个孩子说他想养只狗,家长说,“做不到,自己害怕毛绒绒的东西,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还有孩子说想要换个城市生活,但这绝不是想做就做的事情,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
那么,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让孩子回到现实,接受现实的父母。让ta知道,爸爸妈妈确实不完美,但是会理解ta的想法。孩子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与理解后,也会进行自己的思考,也会做出相应的妥协,“如果我养了狗,妈妈就会过敏。如果我要搬家换房子,那资金太紧张,我们可能吃不起饭。”
夏开宇老师说:“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非常重视父母的,只要父母能够值得ta依赖,ta能够掌控住,那么ta就会反过来,愿意委屈自己来适应父母,成全父母的不完美。”
用无条件的爱,填满孩子空空的心
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够体贴,不理解他们上班挣钱的辛苦。那是因为孩子得到的情感交流较少,ta的内心是空的,需要填满才能有感知。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接纳和支持,ta也不想委屈自己来迁就父母。“你们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凭什么要当完美小孩?”
在ta当下的思维中,“父母不能理解我,我干嘛要去理解他们?他说自己上班辛苦,那别人的爸爸妈妈上班就不辛苦吗?”这样的思维模式和反问听起来是不是非常耳熟?对,就是父母经常说的那句,“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出好成绩,就你不行?”
由于父母的爱有条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学会了这一点,ta用病“绑架”家长,也是沿用的这一模式。
比如父母答应了他要去吃牛排,结果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毁约;父母说只有考到什么样的分数,才会带孩子去旅游;父母说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会给孩子买手机,等等。耳濡目染中,孩子也学会了:你们给我买新衣服,我才愿意上网课;你们让我玩完游戏,我才会去写作业……
因此,我们提倡家长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也就是不管孩子表现得多差,都不能忘了爱ta:“因为我爱你,跟你的表现没关系”。看到ta、呵护ta、百分百回应ta,慢慢充盈空虚的内心。
保持沟通、正向反馈是一种积极的家庭情感流动,父母必须要先“流”到孩子身上,孩子以后才有可能会“流”回来。
本文专业支持
夏开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四川省心理协会会员,受聘于多项省级心理服务项目任特约心理咨询师、特聘讲师,咨询方向主要为动力性取向及系统家庭治疗。
▍往期回顾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