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iaohua Peng

来源:彭小华爱闻思修
鲁稚的阳台  编辑
看点:
处理抑郁根本上是处理人生的挫折、失败。
解决抑郁症状要关注导因,也就是挫折、失败,并对症下药——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及行为举措。
文章首发:品格少年
01
高一男生小马(化名)在班里有两位好朋友,三个人一直玩得很好。不知什么原因,近段时间这两位朋友忽然不像过去那么爱找他玩了。他们有了别的玩伴,小马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小马从小有一个习惯,他只固定地和一两位同学交往。他不找其他同学玩儿,之前别人找他玩,他都拒绝了。现在好朋友疏远了他,别的同学也不找他玩儿,他顿时变得形只影单。
不可以主动找好朋友或者其他同学玩儿吗?                  
不敢。
为什么?
害怕被拒绝。
没有朋友,他感到非常孤独,还害怕同学们背后非议——这未必是事实,而是他内心恐惧的外化、投射。
他发现自己的确严重缺少安全感、自卑,内心焦灼、沉郁。
无独有偶,差不多同一个时段,高一女生小翼(化名)也陷入了友伴关系撕裂的苦恼之中。她的危机比小马更严重,痛苦程度也更深——她被诊断为中重度抑郁。
小翼在班里也有两位玩得好的朋友。一切都很好,直到有一天,友谊的小船突然倾覆。
那天小翼不在座位上的时候,好友小A翻看了她的私人物品。小翼向来注重个人隐私,特别讨厌别人随意动她的东西,加上这次她数学没考好,心情本来就很郁闷。小A看到她的试卷也就算了,明知道她没考好,还问她难不难受。她强忍屈辱和泪水,回答“不难受”,考得很好的小A竟然说,“你考这么差,怎么会不难受呢?”
这不是戳人痛处,往伤口上撒盐吗?小翼终于怒了,沉下脸来,告诉小A以后别再私自翻动自己的物品了。小A不仅不道歉,反怪小翼小题大做,是没把她当好朋友。两人就这样闹掰了。
满腹愤懑的小翼向共同的好朋友小B倾诉。小B完全站在小A的立场上,认为小翼不该那么敏感、较真儿,还怪小翼把她夹在中间,让她不好做人。小翼觉得遭到了误解,反复解释,可她越解释,小B越觉得她固执,后来干脆不搭理她,连她的信息也不回了。
小翼同时失去了两个好朋友。她感到委屈、恐惧,觉得周围人是非不分,她在价值观上无法和他们调和,无法交流。像小马一样,她也担心曾经的好朋友在同学中间散布对她的偏见,而其他人都会相信她们的话。
想到这个可怕的局面,小翼变得郁郁寡欢,时而哭泣。抑郁症诊断报告加剧了她的崩溃,干脆呆在家里,连学也不去上了。
02
友谊是青少年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支撑。朋友疏远、关系破裂冲击心理安全,动摇归属感,自我价值感降低。安全感、归属感、自尊都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受损,难怪小马、小翼陷入恐惧和自卑之中,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抑郁症状。
如今,抑郁症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发生率达25%左右。
抑郁症是一组情绪、心理障碍的总称,其存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虽然抑郁症这个名称的使用和广泛传播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进化心理学奠基人、美国精神病学家兰多夫·内塞追根溯源,认为包括抑郁、焦虑等所有心理障碍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挫折、失败。因此,处理抑郁根本上就是处理人生的挫折、失败。
抑郁症是症状,不是病因,不是问题、“病症”本身。解决抑郁症,首先要找到导致抑郁症的原因。友伴关系危机是青少年抑郁排位非常靠前的导因之一。
解决同伴关系障碍导致的抑郁,根本上就是解决同伴关系困难本身。
03
解决人际关系导致的情绪障碍,有两个方向,一是改善社交策略、提高社交能力,一是改善认知、心理反应机制和回应策略、方法。
容易发生社交危机的人往往朋友数量比较少。小翼和小马都有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只和少数一两个同学交好,几乎不和其他同学发生联系。一旦关系疏远、破裂,顿时就成了孤家寡人。
朋友数量少也意味着对单个朋友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依赖过重,关系恶化带来的心理冲击更加不堪承受。
投资的金则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作为人际交往策略,青少年学生也可以参考这条金则。不妨扩大交往面,在保持一两个关系紧密的朋友、有个核心朋友圈的同时,建立一个包含更多朋友的次级朋友圈,分散交往。交友的范围也不必局限在自己所在的班级,可以在其它班级和亲友中间发展朋友。甚至朋友的年龄也不必局限于同龄人,年龄层次可以丰富一些。
多交朋友有很多的好处。
首先是在核心关系发生变故(这在青少年中间很常见)时,有替代关系可以提供社交和情感支持,打击和伤害不那么严重;
其次,因为分散交往、有替代支持,对好朋友的陪伴需求和情感依赖不那么大,彼此都更轻松、自由,疏朗的关系更健康;
第三、扩大交往面有助于扩大视野、丰富见识,有助于成为一个心胸更开阔、更有趣味和人际吸引力的人;
第四、和不同的人交往也有助学习和尝试更多的互动方式,有助于提高社交技能和社交适应性。
很多青少年在遇到社交失败(也包括其它类型的失败)的时候往往习惯性地退缩,在心里翻来覆去回忆、想象、自责或者责备他人……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内心戏很丰富”。越想越恐怖,越想越崩溃。
小马和小翼都想象曾经的好朋友会在别的同学面前散布谣言、说自己的“坏话”,而自己的形象就会遭到破坏,进而觉得要被所有同学看不起、孤立。
朋友不一定会那么做。他们不一定那么无聊、狭隘。
就算他们真那么做,就真地可以掌控所有人的看法么?不排除他们可能暂时影响很多人的看法,或者长期影响一些人的看法,但是,一定不可能一直影响所有人的看法。
要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相信“行胜于言”。只要自己友善、上进、谦虚、乐于助人……只要为人行事符合自己认可的“好人”标准,就不用担心得不到大多数人认同、接纳。
打破偏见、树立良好形象,根本上操之于己,而不是操之于人。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恢复主动感、掌控感,削减恐惧、无助——缓解抑郁。
显然,小马和小翼都对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悲观、灾难化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方式导致自己不堪重负。如果就事论事,难受程度、心理冲击会小很多。
如果采取乐观的解释方式,把困难看成是局部性的,不是普遍性、全局性的,只是和一两个人的问题,不是和所有人的问题;是暂时性的,不是永久性的,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社交窘境是可以解决的,友情可以恢复,也总是可以结交别的朋友,就不会那么悲观和恐惧,容易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当然,小马和小翼的困难也有具体的差异,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
04
小马需要改变被动等待别人寻求接触的习惯,他可以尝试主动找好朋友玩儿,主动找曾经找过他的其他同学玩儿。同时,他需要做好接受拒绝的心理准备,放弃那种“我无法接受拒绝”、“被人拒绝太恐怖了”的想法,代之以“如果被拒绝,也不是世界末日,我可以接受”、“如果被拒绝了,我可以找其他人”的想法,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被还没有发生的、想象的糟糕后果消解行动力。
通过和咨询师的交谈,小马也了解到如何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朋友。每个人都希望在关系中获得肯定、支持、尊重……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如果可以为朋友提供这些情感支持,那就会成为一个被需要的朋友。具体而言,在朋友成功、得意的时候,记得送上赞美、祝福,在朋友失意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在朋友需要的时候,存在、陪伴。
他也同意注意协商、妥协,不要太过主观和坚持自己的主张,要试着去了解和倾听朋友的看法。在关系中如果太过申张自我,不为别人的自我留下空间,彼此之间就相处不好。
为了尽快走出当前孤立的状态,小马准备策划一次活动或者聚会,邀请好朋友参加,如果他们赞同,也可以邀请上他们喜欢的同学一起参加。
通过交谈,小马对于解决困境有了信心,情绪随之好了很多。
05
小翼的原则性比较强,善于主张和捍卫自身的权利、边界,但在人际交往中,这也成了她的障碍。她比较直,反应方式比较单一,包容度和弹性不够。她需要在坚持自我、维护自身权利和照顾朋友感受、维持关系之间找到平衡,改善和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可以设想,如果她在发现小A翻了她的东西后,不那么上纲上线,反应不那么激烈,不是指责(指责导致防卫、反攻,经常不能达到让对方道歉、承认错误的目的,无助于问题解决),而是采取友善、温和的方式,例如,“我不喜欢别人翻我的东西,以后别翻了好吗?”,则既表达了态度、要求,捍卫了自己,也不会得罪朋友;当朋友问到成绩的时候,如果不是充满防范和戒备,而是坦然承认“对呀,我就是很难受,你要不要安慰一下我啊?”,或者“哎呀,晓得你考得好。你厉害!教教我,向你学习!”,或者”你考那么好,请客呀!”,或者“你考那么好,祝贺你!我请你吃个冰淇淋吧!”……那么,她和小A就不致于冲突,关系也就不会破裂。
小A的行为的确越界,也没有照顾到小翼的感受,但她有一句话说的没错:小翼的确没把她当好朋友。她对小A的信任和对彼此关系的安全感受都没有达到好朋友的水平——当然,小A的表现也没有达到好朋友的标准。
如果小翼对小B有更多的倾听、接纳,不那么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她能够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立场和感受,那么,她和小B之间的关系也不至于崩溃。
小翼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以及未来可以如何做得更好,情绪好了很多。她还不准备主动联系两位朋友,但也多少理解她们的立场,对她们的怨愤减轻了。
交谈之后,小翼恢复了上学。
06
抑郁高发诚然令人担忧,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引发了焦虑。其实,换个角度,抑郁的普遍也意味着,每个抑郁的人都有很多的同“病”者,这个意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病耻感和恐惧感。
针对青少年学生抑郁情绪、抑郁症,不要停留在症状上,而要关注导因,也就是他们遇到的挫折、失败,然后对症下药——这个药,主要是指心药,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及行为举措,而不是一般理解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药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友谊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友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挫折、失败是挑战,也是学习的契机。只要学会了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打破固有的习惯和模式,改善人际交往技能,就可能走出人际关系的困境,同时获得心理成长和韧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