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1. 你怎么评价自己?
上周末,我陪饼饼给班里一个孩子写同学录。
同学录上的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怎么评价自己?
后面给出了七八个选项,当然全是好词儿,我一个个念给饼饼听。
友好?
嗯,我友好。
自信?
嗯,我自信。
大方?
嗯,我大方。
乐于助人?
嗯,我乐于助人。
我心想,反正意思就是你啥都好呗。。。。
我继续念,勇敢?
饼饼迟疑了一下,这个得看情况,有时候我勇敢,有时候我也会害怕。
哎?这孩子好像也不是瞎自信。
听到上面这些评价,饼饼的反应一直不冷不热的。
直到我念出一个词,她激动地直捣头,好像一直在等这个词,拍着桌子大声喊,对,我就是这样的!这说的就是我!
这个词叫做——
独一无二。
看到她浮夸的反应,我心里有种很复杂的感受。
我很羡慕她。
我小时候被教育要随大流,别搞特殊,如果谁说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肯定会被笑不害臊,不谦虚。
现在三十多岁了,更不会用这个词评价自己,担心显得太自恋了。
我还有点担心。
饼饼很快上小学了,随着她慢慢长大,认识更多人,她应该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天赋,只有一饼,也没有那么“独一无二”。
从“独一无二”到“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她会不会有落差感?
就在我内心加戏的时候,饼饼补充说,我是独一无二的,E是独一无二的(E是她最好的好朋友),妈妈你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对“独一无二”的理解太狭隘了,或者说,太俗了。
她说的“独一无二”和这个人做出什么成绩、在某方面耀不耀眼无关,只和这个人有关。
2. 自信和自尊的前提
很多姐妹给我留的作业题,越来越深刻了。
前几天一个读者留言说,黛西,一个人自信的来源是什么?成就吗?但成就是不稳定的,人不会一直顺风顺水,而且身边总有比你成就更高的人。
之前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听到这个5岁女孩对自己“独一无二”的评价,我好像知道解题思路了。
自信的来源,以及一个人稳定的自尊体系,前提就是那种“我是独一无二”的自恋劲儿。
我之前分享过两件关于自恋,哦不是,自信的小事。
一次是饼饼把头发剪短了,路上被同班女孩说不好看,到家后又被情商堪忧的队友一通扼腕叹息。
还一次是饼饼隔壁班的一女孩对她说,你画的画难看,只有我画的画好看。
姐妹们,你把自己代入到这两个场景里,啥感受?
反正我是拳头都硬了。
但饼饼好像真的没受到什么困扰。
她没有生气,也没有咬牙切齿地回击对方,很自然舒展地说,我觉得短发好看啊,你们不用喜欢,我喜欢最重要。
她转眼就忘了那个说她画画不好看的女孩,因为她心里很坚定地相信,她不了解我,她的评价不算数,我知道我画得很好看。
分享了这两个故事,很多姐妹都说,饼饼太飒了,女儿嘴里蹦出来的一般都是“妈妈的语言”,所以黛西教教我,我家孩子遇到了这么个情况,怎么让孩子怼那些“嘴贱”的人?
作为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我有很多办法怼他们。
但问题是,咱们教孩子怼完了,他们嘴上舒服了,心里也舒服了吗?
他们从此就变自信了吗?他们的自尊体系稳固了吗?他们的内心真的不被那些评价困扰了吗?
嘴上爽,这是初级目标。
终极目标是嘴上和心里都爽,也就是建立稳定的自尊体系。
3. 我是有价值的
自信和自尊体系不是用嘴出来“自信一点”,“爸爸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行的”,这些话都很苍白。
当娃觉得自己很有价值,能在家庭中发光发热,他们不自信都难。
饼饼看到我手忙脚乱的时候,总是想来帮忙,但其实这时候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你别帮忙,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了”。
话到嘴边,憋回去,想办法在自己忙的任务里,拆解出一个简单小任务交给她。
我装桌椅,她拧螺丝,我拆包裹,她帮搬运,我收衣服,她配对袜子。
我平时也会创造一些机会来请她帮忙,让她感受自己的价值。
比如逛家具店的时候,我带饼饼去上完厕所,回来的路从来都是让她领路。
期间还要把戏演足,真的是这边吗。。。啊我怎么不记得刚才有路过沙发区呢。。。应该是那边吧。。。。哦哦好像你说的是对的。。。我还是跟你走好了。。。
每次饼饼成功把我领回原地,她特别自豪,不止是因为她带的路是正确的,更因为我告诉她,还好有你带路,不然我真是会迷路了,不知道得多走多少冤枉路。(强调她做的事带给我的价值
再比如逛超市,如果要买的东西不多,我从来不提篮子,更不会推车。
我随手在超市里拿个小纸箱,小纸箱放满了,饼饼就得拿个塑料袋提东西。
孩子不会把劳动当成负担,相反他们觉得像大人一样做事情很好玩,有成就感。
这时候再补一句,多亏了有你,还好我带你来超市了,不然根本拿不了这么东西,我估计得跑两趟!(强调她做的事带给我的价值
有的姐妹可能要说,我家娃不像饼饼那么听使唤啊,他在超市捣乱,把架子上的苹果都扒拉到地上了,难道我还昧着良心说“多亏带你来”??
我觉得越是这种情况,越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忙。如果大人太能干了,把事情都大包大揽了,娃当然就只剩下“捣乱”一件事了,不然你让人家干啥?
4. 所有进步都只和自己有关
咱们都希望娃可以成长为自信、自尊水平高的人,但总是做和这个目标相悖的事——比较。
我们的成长环境中,竞争气氛太浓了,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总能找到一个比较的对象,无论“比上”还是“比下”。
我上学时候成绩不错,总是被我妈的同事拿来“激”自己的孩子。
被拿来当成榜样,心里肯定挺美的,考了全校第一,最想做的事就是跑去我妈单位昭告天下。
我好像真的也因此获得了自信,但后来发现,这种“比出来”的自信非常脆弱。
人生总有起伏,人总有短板,你不可能永远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
高考落榜后,“脆弱的自信”分崩离析,瞬间觉得自己糟透了,毕业典礼都没参加,因为觉得自己差劲到没脸见人。
被比较着长大的娃,长大后也会活得很累,他们会孜孜不倦地做一件事——给自己找假想敌。
人家根本没有把你当成竞争对象,但你就是在暗中较劲,觉得我不能输给这个人。
换了一个环境,逃离了这个假想敌,然后又在新环境里找新的假想敌。
我在山东上的重点高中,非常卷,都不用家长鸡,同学之间自己卷,争着比别人做一套卷子,多刷一套题。
后来去慕尼黑工大读书,中国留学生之间还是延续了高中时候的竞争状态,加上大家的身份相似,“起点”差不多,更是暗中相互较劲。
德国大学学制很灵活,同样读经济学硕士,读得快了,不到两年就能毕业,读得慢了,四年也有可能,取决于你修学分的速度。
中国留学生喜欢在“毕业时间”上卷,以快速修学分为奋斗目标,因为按照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早毕业,早找工作,早积累经验,早升职加薪。
这种较劲,可能会让人在考试里多答对几道题,但也让人眼光放不长远,很难突破现有的认知层面。
有一次,我选修了一门创业课,听上去就是混学分用的。
课堂上,老师统计了一下班里有多少学生自己有公司,或者和别人合伙开了公司,居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举起了手。
我太震惊了,我以为这些同学都和我一样是来混学分的,居然真的是来学怎么管公司的?!
我们卷学分,卷谁毕业早,卷谁的实习公司牛逼,但别人已经在做自己的企业了。
我不是说创业比打工更高级,而是在那一刻我发现,当你和身边小圈子里的人较劲,你就会看不到圈子之外的更大世界。
“比出来”的自信,内核是自卑。
所有的进步都只和自己有关,希望我们的娃比我们更早知道这一点。
黛西
黛西的小纸条
今天上来提醒大家一声,Djeco桌游特价团还有24小时截团。
戳团文|我也是出息了,正大光明打劫了这家品牌方!
已经售罄的桌游实在没有库存可补了,抱歉,以后有缘再见。
下单了的姐妹别忘了留言,不是我不拉精选,是微信限制精选100条留言,现在留言数量已经1000+条了。(有图有真相)
大家请放心,无论留言是否被精选,都有机会参与抽奖,免单或抽中价值100-300元的桌游一盒。
另外提醒下姐妹们,无论我们还是品牌方还是快递,都绝不可能用境外电话号码联系大家。如果看到陌生境外电话号码,请直接拒接拉黑,也不要随意点任何陌生短信的链接,防止被骗。
客服入口在服务号「黛你一起buy」菜单栏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不开打赏,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