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小华

来源:彭小华爱闻思修
(ID:lovg-youyou-930
鲁稚的阳台  编辑
看点
很少父母会和孩子谈到公平、正义、权利这些概念,其实孩子很小就有这些意识。

培养孩子善意,不是假装事情没有发生。
每个孩子都希望受到公平对待,希望侵犯自身权利者的行为得到揭露,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落实正义。
01
巧克力被偷了
友人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最近一次很难的数学考试,在数学老师教的两个班、上百个孩子中,唯有她考了满分,老师当众奖励给她一块巧克力。
她非常喜欢吃巧克力,而且这块巧克力还是老师奖励的,是自己凭实力赢得的。她没舍得吃。她想带回家,跟妈妈一起分享。哪知她出了一趟教室,回来以后巧克力就不见了……她大哭一场,晚上跟出差异地的妈妈视频时,鼻尖还是红红的。
02
妈妈和老师的处理
友人先问,知道是谁偷吃的吗?

女儿认为是坐在后面的两位同学偷吃的。但女儿在学校没吱声。她不知道该怎么办,等着回家问妈妈。
友人夸女儿很棒、做题肯定很细心,所以才考到满分;然后告诉女儿,会不会那两位同学觉得她成绩好,以为偷吃了她的巧克力会沾上好运气,获得她那样的能力,以后也可以考好成绩,免得回家挨打呢? 
接下来,友人对女儿说,巧克力被偷就算了,说不定还是好事情呢,因为没吃到巧克力,牙齿就不容易坏啊!
最后她许诺给女儿买更多更好吃的巧克力,还有别的玩具、零食。
友人感觉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还是没有安慰到女儿。女儿坚持“这些都不是那块巧克力”,于是她给数学老师打了电话,把事情的原委给老师讲了一通。
第二天老师给了孩子一袋奶片,孩子的心情好了一些,但是,她仍然感到困惑: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应该怎么办?
友人自己也感到困惑,希望听听我的看法。
03
问题的性质
在我看来,无论是友人,还是孩子的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
这是一个正义问题。孩子追求的不是巧克力本身,而是真相没有得到揭露,偷东西的人没有承担责任,她没有讨回公道。妈妈和老师并不是偷她东西的人,无论她们给她多少东西,都不能安慰她的内心。
对她来说,
这件事情没有解决。
04
妈妈做法检讨
友人是一位积极有为的妈妈,但我以为这次她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01
没有承认、接纳孩子的情绪
对于这件事情之于孩子的严重性,体认不足。 
02
对孩子情绪类型的认识不清楚
是难过,还是没有表达出来的愤怒?
从处理方式看,妈妈可能是把孩子的情绪判定为难过了。难过的情绪产生于没有得到或者自己丢失了东西、做错了事情的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妈妈和老师通过给孩子加倍的物质补偿应该就可以达到解决孩子情绪的目的。
正因为孩子的情绪不是丢失巧克力的难过,而是巧克力被人偷盗的愤怒,所以,妈妈和老师的补偿效果不大。解决愤怒情绪,要求的是偷盗者被揭露、承担责任、道歉、赔偿。只有来自偷盗者的补偿才能真正解决东西被偷盗的愤怒情绪。
03
妈妈处理问题还是太积极主动了
其实可以不用充当导师、指挥者,可以做提问者,让孩子自己去考虑行动方案,如果觉得孩子的方案不够周全,可以提出建议——供孩子参考。
这可以是锻炼孩子自主性、主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04
妈妈的解决方案是无效的
原因在于,没有回应问题本身。她后来解释,自己当初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觉得都是同学,不好太较真,显得太计较……以大事化小的心态对待。
05
妈妈做法的不利影响
在我们的文化中,面对权利受损,妈妈的反应方式具有普遍性。
我们为了表面的和谐,不面对问题本身,采取和稀泥的办法,这种做法对孩子不是一个好的示范。它告诉孩子的是,当你的权利受损的时候,当别人偷了你东西的时候,不要去追究,不然要得罪人,让人家觉得你小题大做、小气。 
这种处理方式的问题在于,是非不分,传递扭曲的价值观,可能导致孩子不清楚自己的权利,更不知道如何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心理后果是,孩子困惑、心理不适,可能还有没有得到释放的怨恨、愤怒情绪。
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目中的偷盗者并不公平,也不利于孩子与那两位同学未来的相处。其实孩子已经在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庭上,给她觉得偷了她巧克力的两位同学定罪了,而且有可能会因此看不起他们、鄙视他们、讨厌他们,并且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可能会不友好地对待他们,或者疏远他们。
怀疑仅仅是怀疑而已,未必是事实。也许那两个同学并不是偷吃巧克力的人。没有求证过程,凭着感觉、猜测就把他们当成是偷巧克力的人,对他们不公平。
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就是偷巧克力的人,由于没有落实、没有追究责任,没有让他们的不良行为得到揭露、处理,对他们其实也是不好的——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偷东西有可能不会被发现、不会被追究,他们更有可能继续偷窃的行为;由于事情没有暴露,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为过错承担责任,在偷者自己的心中,事情也是没有解决的,也可以成为他们心理感受不好的负担。
所以,无论是出于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是出于真正地帮助同学,真正对同学好,为了建设一个良善的集体,恰恰应该让同学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
05
建议
当孩子诉说巧克力被偷的情况时,不妨就事论事,看孩子关心的是什么。孩子关心两件事:
01
第一,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个问题需要回应。可以启发孩子思考。
友人的解释是,偷吃的同学(她接受了女儿认定的那两位同学。如前所说,未经确认就把这两位同学认定为偷巧克力的人是不合适的。他们顶多是嫌疑人。)是为了沾女儿好成绩的运气。这个解释听起来比较炫、有趣,但是有开脱对方的嫌疑和可能,也不利于女儿追究偷盗者的责任。
无论偷盗者的个人原因是什么,都不能改变被偷者物品被偷、所有权受到不情愿的剥夺这个事实,当权利受到危害的时候,首先是弄清楚真相,至于如何发落,追究到什么程度,则是后话。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加了一句话,“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其实,就算她做错了什么,也不改变巧克力属于她、她对巧克力有主权的事实,完全不影响她有追查和追究偷盗者的权利本身。
别人偷她的巧克力,指向的是巧克力,未必是为了攻击她,或者打击、报复她——当然,如果真是这种情况,那就更应该重视了。

这句话也让我担心,孩子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有问题先检讨、责怪自己的习惯?
02
孩子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应该怎么办?
事情是在学校发生的,当孩子发现巧克力被偷以后,她哭了,但是她没有吱声。
为什么?
她是出于害怕吗?
她怕什么?
这种反应方式是怎么形成的?
她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事情,不是要么马上找老师,或者马上问谁拿了我的巧克力吗,或者如果有怀疑对象,不是会直接问他们是不是拿了她的巧克力吗?

我会担心家长是不是对孩子规训过度了,同时也对家长太过依赖,所以,要回到家跟妈妈说。
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解决这件事才能消除她的心结。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教会孩子合理合法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追究行为本身可能的社会影响,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孩子已经有怀疑对象,那么,可以鼓励孩子直接找到怀疑对象求证。为了维护怀疑对象的面子、名声,最好在课间,或者放学之后,单独找到两位同学,不要让其他人听见,友好地询问他们是否拿了巧克力。
如果他们承认拿了,他们多半会道歉,可以要求他们原物赔偿,或者加倍赔偿;如果他们否认,而自己仍然不能释疑,可以告诉对方,如果是你们拿的,最好私下承认,不然自己会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告诉自己的父母。
如果这种情况下,怀疑对象仍然不承认,那就有可能确实不是他们,这下就可以告诉老师、告诉家长,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继续追查,因为要考虑时间和精力的成本——而不是害怕得罪人。
主动选择不追究、不追查,与因为这个担心那个害怕而不追查,心理后果是完全不同的。主动选择不追究、不追查,内心是释然的;因为这样那样的害怕而不追查,是被动、委屈的,被动、无奈、委屈都不是积极正面的心理感受,会有受害者、牺牲者感觉。
如果孩子把事情告诉了家长、老师,最好正面回应。
老师至少可以可以班上讲一下这件事情——当然要避免搞得风声鹤唳,目的不是为了让偷东西的人难堪,而是要让东西被偷的人得到安慰,也要让偷东西的人知道,偷盗行为本身是不对的
可以鼓励偷东西的人私下找到老师、同学说清楚,并且声明,主动承认以后,不会受到惩罚、不会被另眼相看,而是在有勇气承认以后,道歉、赔偿之后,事情结束,从此不论老师、同学都不再拿这件事羞辱他们。
老师也需要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犯了错误承担责任以后,事情就结束了。偷东西也是一个错误,承认了、承担责任了,事情就结束了。(点击下图阅读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善良的人。
在这个事件中,培养孩子善意,不是假装事情没有发生,真正的善意,是在找出偷盗者之后,如何进行处理。
第一,把事情的知情人缩小在最小范围。不声张、不外传;
第二,可以要求对等赔偿,或者加倍、三倍的赔偿,但不宜要求太高的赔偿,惩罚需要与过失对等,否则会引起怨恨、反弹,当然,也可以只要求道歉,放弃追索赔偿;
第三,履行完道歉、赔偿之后,正常相处,在任何时候不拿过去的事情说事。
01
结语
养育过程中,很少父母会和孩子谈到公平、正义、权利这些概念,其实孩子很小就有这些意识了,虽然他们并不会用这些词语。每个孩子都希望受到公平的对待,希望侵犯自身权利者的行为得到揭露,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落实正义。
如果孩子的权利受到侵犯,父母、老师不是教会他们合理捍卫自己,合情合理地纠正,而是采取鸵鸟政策,假装不在乎,甚至还把坏事情说成是好事情,那就混淆了是非,给孩子很不好的示范。
等他们长大了,进入社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也可能会在权利受损时忍气吞声,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不敢捍卫自己,那样的状态可能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
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未来是这个样子,那么,有必要从一块巧克力被偷这样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开始,从小教会孩子捍卫自己的权利,维护公平、正义,如果还能同时体现善意,那就更完满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