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大招来了!
三箭齐发,被称为史诗级救市,这个力度不一般。

一、“三支箭”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前期的救市思路已经失败,保交楼,不保主体,靠地方政府的毛毛雨是无法缓解房地产的大旱。
保交楼,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政治正确,但违背了市场规律,很难奏效。保交楼,管住预售款,房企的资金周转更难,事实上大部分民营房企已经丧失了融资能力,只能选择躺平。保交楼,阻止烂尾,必须优先支付工程款债权,势必把银行信贷的金融债权劣后,银行更不敢放贷给开发商。
今年底是美元债的偿债高峰,预计2万亿金额的债券到期,以目前房企的流动性,必然大面积违约,全行业芭比Q,中国版的次贷危机。
保交楼不保主体,是不现实的,必须先保住主体,才能保交楼。市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燃眉之急,必须转变救市思路。三支箭,应运而生,银行授信1.2万亿额度,时隔12年的股市融资重启,是送进ICU急救,给房地产充值,注入流动性。
尤其是第三支箭,点燃了股市的热情。因为自2010年实质紧缩、2016年明令禁止,房企再融资已经被叫停了12年。(2015年招商蛇口和绿地控股是最后的两个幸运儿)
恒大等这个政策,等了七年,硬生生把自己给等死了。
2016年,恒大与深深房签署重组上市合作协议,运作借壳上市,借此恒大可引入300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为回归A股,恒大向战略投资者做出两点承诺:1)未来三年的净利润不得少于500亿、550亿和600亿,三年总计不得少于1650亿;2)202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借壳上市。
结果,2016年监管部门一刀切,房地产借壳上市之路中断。恒大不但自己轰然倒地,把战略投资200亿的苏宁也给拖垮了。
为什么A股上市融资这么诱人,引无数大佬尽折腰?
因为A股流动性好,溢价高,韭菜多;港股IPO没意义,缺乏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支撑,所以万达啊恒大啊港股上市了都拼命想回归A股。
同是融资,借银行的钱,必须还本付息;圈股民的钱,不圈白不圈。
房企重启股市IPO和再融资,就是给你一个割韭权。
二、该不该救房地产?

这个问题不用问,三年前我就回答过,必救。
2019年,“房住不炒”自信满满的时候,舆论高唱“去地产化”,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我分析了《去地产化,是真的吗?
打压房地产,不会带来高科技突破,不会带来共同富裕,更不会如预想的“一鲸落,万物生”,相反,只会“地产衰,百业哀”。
回头看,这三大后果都一一实现了:实体经济下滑;地方债务危机;货币信用收缩。

这其实是常识,李嘉诚说过,房价再怎么涨,不会有人跳楼;房价一旦下跌,肯定有人跳楼。他只是告诉你事实。
事实是:房地产产业链是最大的实体经济,从水泥、建材到装修、家电等上百个行业都系于一身。房地产是最大的印钞机,具有强大的信用扩张功能,不是容纳货币而是创造货币的。现代货币不是纸币,而是各种债务链条组成的M2,房地产就是M2最大的制造者。摧毁房地产,意味着房市自生的这些M2就消失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信用崩坏。
更关键的,房地产是地方财政的命脉。当时我在文中,试算了2018年财政的一笔账:
从全国总体来看,2018年1-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万亿,其中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契税5730亿元,同比增长16.7%;土地增值税5642亿元,同比增长14.9%;房产税2889亿元,同比增长10.9%;城镇土地使用税2388亿元,同比增长1.1%;耕地占用税1319亿元,合计约1.8万亿。
此外,还有房地产企业上缴的所得税等各项税费,毛估估有1.2万亿(2018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金额15万亿)。
政府基金收入7.54万亿,其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6.51万亿元。
据此,房地产市场每年总体给国家的贡献是:6.5+1.8+1.2=9.5万亿。2018年全国的财政总收入是18.33+7.54=25.87万亿,再加上2-3千亿的其他收入,一年总收入大约是26万亿。
9.5/26=36.5%
不算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仅房市本身产生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总盘子的36.5%。
所以,懂了吧,救房市就是救自己,是政府自救。这两年许多地方公务员薪水剧降,经费紧张,债务高举,与房市下滑周期是同步的。
那些骂房地产的人,才是真正的反贼;而购房的人,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你买一套房,房价的70%都直接间接流到了国库。
三、怎么救?房地产的症结

目前房地产的真问题是什么?搞明白这个才能讨论救市。
房地产的症结:
资产负债表恶化+需求端疲软。
资产负债表衰退,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暴得大名,是著名经济学家辜朝明观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总结出来的理论。

当时美国五大投行倒了仨,为什么?许多大金融机构,昨天财报还极为靓丽,今天突然就变成负资产了。
因为他们在资产端配置了大量的次级债券及金融衍生品,在负债端借了几倍甚至十几倍杠杆,因为这些资产评级和预期很安全。
结果资产端的次级债对应的底层资产(房贷)出现大量坏账,金融衍生品把损失扩大了若干倍,而负债端的杠杆是要命的。瞬间,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就崩坏了,从绩优股变成资不抵债。

最后美联储不得不救市,几轮QE,注入流动性,把有毒资产的坑给填了,才好不容易修复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也是类似的危机,泡沫经济破灭,地价房价大跌,企业的资产端持有大量的不动产,必须减值,成为有毒资产,而负债是不能免除的。根据辜朝明计算,至少1500万亿日元的财富缩水,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消灭了相当于GDP总额20%的需求,把日本拖进萧条的泥潭。日本企业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只能不断地把经营获取的现金流去填坑,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时候,蓦然四顾,发现互联网新能源几轮科技革命已经落伍了。
中国的房企,面临着同样的痛苦。

房地产是典型的重资产、高杠杆行业。在资产端,需要储备大量土地,有些地是在景气期高价拍的,这些资产在下行周期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在负债端,房企都是借钱买地开发,杠杆套杠杆,光一个恒大就负债2万亿。这些债务不会缩水,只会利滚利,越滚越大,今年美元债还面临美元升值的压力。
资产端一有风吹草动,房子卖不出去,存货贬值,资产负债表就会迅速失衡。很多房企,上一年财报还亮瞎眼,市盈率3、4倍,价投高喊低估低估,一转眼,亏损了,再转眼,资不抵债了……
三支箭,主要是解决融资端的问题,修复房企的资产负债表。

无论是银行授信,还是股市融资,都是缓解债务端的燃眉之急。银行授信,可以借新债还旧债,缓一口气;股市融资,是无本的生意,连利息免了。
一句话,保主体,先别死!

四、更大的问题在需求端

房企脱困,道阻且长,更大的问题是需求端。
融资端解决了,靠银行靠股市都是救急,企业苟延残喘,房地产的根本好转还要看销售,尽快把房子卖出去,把款收回来,有现金流,有利润,企业才能续命。
需求端的问题更艰巨,取决于三要素:限购政策、居民收入、加杠杆意愿。
1)限购好说,一城一策,越来越多的城市取消限购,只不过取消限购的城市,房市都是不景气的,真正能创造高收入岗位、需求坚挺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反而不会轻易放松。

2)居民收入提升,主要来自经济增长,目前制约最大的,无疑是各种层层加码的封控。这个不放开,经济没起色,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受冲击太大,掏空六个钱包,也没有能力为国买房啦。

当然,各种压力挤开裂缝也透出曙光,目前趋势是不断优化,争取明年春夏实现软着陆。疫情不软着陆,经济一定硬着陆。
3)居民加杠杆,目前没信心。上一轮高潮,2016年10月居民房贷新增4221亿元,22年10月居民房贷新增332亿元,不及十分之一。现在是需求端软了,预期悲观,没信心,不敢加杠杆,有钱只敢储蓄,或者提前还贷。
2016年,房市去库存,棚改货币化安置,叠加连续降准降息带来的充沛流动性,房价屡创新高,全民抢房热潮。这一轮房市疯牛,经济去杠杆,居民加杠杆,极大透支了居民的购买力。中国居民部门总贷款三年翻了一倍,占GDP的比重达到47%。与国际比不算高,但由于中国特色,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所占份额较低,因此按GDP计算杠杆率表现不高。如果按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来看,居民部门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高达93%,收入很快覆盖不了债务。而且除银行房贷之外,还有亲情债,“六个钱包”,往往几个家庭凑钱付首付,这是居民的隐形负债。
居民加杠杆的空间不大,实际杠杆率已经很高,财务风险不可不防。很多借债高位接盘的家庭,如果房价一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也会迅速失衡,资不抵债,如同日本、香港居民曾经历过的,沦为负资产一族。这将极大打击居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给中国经济带来长期隐患。
五、结论
三支箭,力度空前,本质是让银行和股民为房企填坑,短期内缓解了房企的融资端困境,修复其资产负债表。
长期看,房企真正脱困有赖于需求端的回暖,需求端必须让居民恢复收入和信心。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唯一值得庆幸的,今天,持仓里的万科终于解套了……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也可搜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