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抗拒食物原本诱惑的行为,都属于莫名其妙的神经质。”
——伍迪·艾伦

3月9日,知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养女Bechet Allen在ins分享了自己与伍迪·艾伦以及其他家人一起在海底捞就餐的图片,并配文“Oh my god, I ordered the pizza…”
国际名导与中国美食元素的跨次元碰撞之下,这组图片也在中文社交媒体中引起影迷们的热烈讨论。
1997年,伍迪-艾伦和当时的韩国养女宋宜-普列文结婚,之后领养了两个女儿,都以爵士音乐家(Sidney Bechet 和 Manzie Johnson)命名(Bechet Allen 和 Manzie Tio Allen)。
在Bechet Allen的ins上更新有不少自己与父亲的亲密合照: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和小说中,他把食物当成生命、死亡、爱情、性欲和灵魂的终极象征。
有个老笑话,两个老太太下榻在卡茨基尼山假日酒店。其中一个说道:“这的食物真难吃。”
另一个说:“是啊,而且量还这么少。”
这跟我对人生的看法是一样的:充满了孤独,悲伤,苦难和不幸……而且这一切又结束得太快了。

——《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廖炳惠写过一本《吃的后现代》,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观察饮食文学和食谱,并对我们所常见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做出美食上的思索,其中也提到了伍迪·艾伦。
“饮食美学”(gastronomy)在西洋文学史、文化史,甚至在政治、经济、礼仪及宗教活动上,都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全球化所带动的饮食交流,一方面加强了对地域特殊食物的刻板印象,一方面也增加了选择以及意义赋予的权力(power)、价值(value)及取向(interest),并且和意识形态的运作产生相当微妙的关系。比如在许多电影中,都对意大利和法国的食物作高阶层的价值提升。而美国的连续剧,如喜剧《欢乐单身派对》(Seinfeld)、《欢乐一家亲》(Frasier)、《六人行》(Friends),甚至于《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也都透过饮食,尤其是外送的中国食物,来表现美国社会的多元化。
这些移民带着家当、食谱、祖传的精神食粮和宗教传统纷纷远离家园。在抵达异地之后,形成电影和文学上前所未有的再现景观。比如《教父》(The Godfather)片中的意大利食品,以及其他黑道电影中,利用人际、经济和政治的方式,表达意大利人所崇尚的家族和食物之间的关系。
好莱坞一路延烧至东岸纽约,有关犹太人离开德国、到达美国或世界各地之后所发展出的饮食习惯,同样出现在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电影,影片中对于饮食、生活起居,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神经兮兮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描述和阐发,相当具有特色。
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和《喜宴》,则将食谱带到美国南加州及纽约的环境,表现出色香味的食谱在精神传统和物质传统的阐发下,所展开的人际、情感、家庭和伦理关系,乃至国内政治、美国族群、社会对“同志”的接受度、父子之间的问题等。食物变成“符号意义链”(signifying chain),推动着逐渐从餐桌底下浮现的意识形态、语言、文化、身体、节奏、时间观念等移民议题。
《查拉斯图拉如是吃》
伍迪·艾伦 著
孙仲旭 译
能让知识分子圈兴奋不已,并导致学术界就像你用显微镜看到水滴里的东西般到处乱窜的,莫过于发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一部不为人知的著作。最近我去海德堡为了弄到几块罕见的十九世纪决斗留下的伤疤时,不巧得到了这样一件宝物。谁会想到有《弗里德里希·尼采饮食书》这本书?尽管无聊之徒对其真实性仍有怀疑,但研究过该著作的绝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还不曾有过别的哪位西方思想家能如此集柏拉图和普里特金(注:指美国健康膳食专家内森·普里特金)两者于一身。下为选段:
脂肪本身是一种物质或者一种物质的本质或者此种本质的模式。当它积聚到你屁股上时,就有了大麻烦。在苏格拉底以前,芝诺认为体重是幻觉,一个人无论吃多少,总是只有从来不做俯卧撑的人一半胖。雅典人痴迷于追求理想身材,在埃斯库罗斯的一部失传的剧作中,克吕泰墨斯特拉因为打破了自己决不在两餐之间吃零食的誓言,在意识到再也穿不上她的泳衣时,挖出了自己的眼晴。


到了亚里士多德,才用科学术语阐明了体重问题。他在《伦理学》前半部分的某一段中,提出任何一个人的周长等于其腰围乘以л。人们对此一直信而不疑,直到中世纪,当时阿奎那把一些菜谱翻译成了拉丁文,而且出现了第一间真正不错的牡蛎吧。教会方面仍不赞成下馆子,而让人代为泊车更是种腐行,是罪过。


众所周知,有好几个世纪,罗马教廷视开边热火鸡三明治为骄奢淫逸之最。强制之下,许多三明治一直合着,只是到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才打开。十四世纪的宗教画一开始画的是被罚下地狱的场景,画中体重超标者在地狱徘徊,被令吃沙拉、喝酸奶。西班牙人特别残酷,在设有宗教裁判所的年代,一个人可能因为往鳄梨里塞蟹肉而被处死。

笛卡尔之前,哲学家们都远远未能解决罪过与体重的问题。笛卡尔把灵与肉分割开来,这样肉体就可以自个儿大吃大喝,而心灵会想,管他呢,我思,所以不是我在吃。然而仍然存在一个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如果人生毫无意义,那么拿字母汤怎么办?莱布尼茨率先称脂肪由单子组成,莱布尼茨节食并锻炼,却从来未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单子——至少是附在他大腿上的那些。另一方面,斯宾诺莎吃东西很省,因为他相信上帝存在于万物中,如果你想着自己在“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之上抹芥末酱,就不敢大口大口地吃一个夹馅烤饼。


健康饮食与创造性天才之间有无联系?我们只需以作曲家瓦格纳为例,看他吃什么就可以了。炸薯条,烤干酪,烤干酪辣味玉米片——乖乖,此人胃口无所不包,然而其音乐却精彩绝伦。他的妻子科西玛过得也不错,但是至少她每天都跑步。在《尼伯龙根的指环》诸幕中有一场景,齐格弗里德决定跟莱茵河的少女们下馆子,他以其勇士气概,吃掉了一头公牛,两打家禽,几轱辘奶酪,十五小桶啤酒。帐单拿来时,他的钱不够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在生活中,人们有权得到一份配菜,要么是酸卷心菜,要么是土豆色拉,点菜一定要量大,要知道不仅我们在世时间有限,而且绝大多数餐馆十点就打烊了。


在叔本华看来,吃东西和用力咀嚼相比,后者更可以称为存在主义式灾难。叔本华批评在进行别的活动时漫不经心地小口吃花生和薯条。叔本华认为,一旦开始用力咀嚼,人们就忍不住继续用力咀嚼,结果万物之上,碎末无处不在。康德所受误导绝不在其下,他提出我们午餐点菜时如果都点同样的东西,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合乎道德地运作。康德未能预见的问题是如果人人都点同样的东西,厨房里会为了最后一份煎鱼该给谁而吵起来。“就像你在为地球上的每个人点菜一样来点。”康德建议道,可是如果你旁边的人不吃鳄梨酱怎么办?当然,到头来,合乎道德的食物是不存在的——除非我们把煮得半熟的鸡蛋也算上。
总结:除了我自己的“超越好和坏的烙饼”和“权力欲色拉调料”,在改变了西方观念的重要菜谱中,是黑格尔的罐烘鸡肉馅饼首先使用了意味深长的剩菜。无神论者跟不可知论者之流可能喜欢斯宾诺莎的旺火蔬菜炒虾。而霍布斯少有人知的烧烤背肋排至今仍是一道智力难题。尼采饮食法的非凡之处在于一旦减掉体重,便不会再长回来——康德的《淀粉论》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早餐: 


橙汁 

两片火腿肉 

空心饼 

烤蛤 

烤面包片,花草茶 


橙汁为橙子存在本身的体现,我说此话的意思是真正本质,正是这一点给了它以“橙子性”,让它吃起来不像比如说偷捕来的三文鱼或者粗砂。对虔诚者而言,早餐除了麦片别的都吃会导致焦虑及恐惧,然而随着上帝之死,一切均已解禁,空心饼和烤蛤可以随便吃,甚至吃布法罗炸鸡翅也可以。 


午餐:


一碗意式面条,放西红柿和紫苏 

白面包 

土豆泥 

萨克大蛋糕 


强者的午餐总是丰盛的,调味适当,酱汁放得重,弱者则吃一点点麦芽和豆腐,他们相信自己所受之苦将为他们来世时带来奖赏,有享之不尽的烤羊排。然而如果来生如我所断言,永远是今世的重复,那么逆来顺受者必须永远少吃碳水化合物食物,烤鸡也要剥了皮再吃。 


晚餐: 


牛排或腊肠 

土豆煎饼 

焗酿龙虾 

加生奶油的冰淇淋或夹心蛋糕 


这是给超人吃的一餐。让那些为甘油三酸脂和反式脂肪酸焦虑不已的人为取悦其牧师和营养师而吃吧,但是超人知道,狄俄尼索斯会吃五花肉、奶油干酪再加大量甜食,噢对了,要不是静脉血液回流的毛病,他还会吃很多油炸食物呢。


警句 


认识论会带来饮食方面的讨论话题。如果一切只存在于我的心目中,我就不仅点什么都可以,服务方面也将无可挑剔。 


人类是惟一一种不给足侍者小费的动物
。 
本文原载三联书店《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幽默文集》
伍迪·艾伦的美食幽默小说节选
《没错,可是蒸汽机能这样吗?》
为三明治立传,记录三明治伯爵发明三明治一事的始末细节。
“形式感有助于欺骗。同样是兜售劣质货,相比鬼鬼祟祟的密谈,人们更容易被正式的演讲哄骗,因为演讲存在一种‘正大光明’的暗示。人们更相信报纸上的小块广告而不是电线杆上的贴纸,因为报纸广告意味着正式的体面。越来越多骗子深谙此道,他们只需要给一则离奇和天花乱坠的谎言冠之‘美国报纸报道’的字样,就把吸引力增强了千百倍。因此,假如你要撒谎,不要使用神秘或夸张的语气,要淡然甚至无趣一些——顶好是使用官方电视台主播的那种声调,并模仿党报记者那种无趣的写作风格。这样别人就更容易信以为真了。”
《法布里西奥餐馆:评论与反响》
模拟餐厅评论,戏谑文学、电影和政治评论。
“法布里西奥餐馆里有趣的一点,是斯皮内利所做的帕尔玛干酪制无骨鸡。这道菜名有讽刺意义,因为他往鸡肉里另外填了些骨头,似乎是说千万别咽得太快或者粗心地生活。由于要从嘴里不停取出骨头并放到盘子上,让人们在吃这道菜时,会发出一种怪异的声音。人们马上会想到韦勃恩,他似乎一直体现在斯皮内利的烹艺中。”
《过食者手记》
一个胖子出于对自身的厌恶,决定减肥,却发现上帝就存在于他二十磅的肥肉里。
“我正在跟这个女人说话时,她变成头道菜用的24件银餐具。我笑得前仰后合,接着突然哭起来,然后又转化成耳朵严重发炎。这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熠熠的光亮,我看到一个身上微微发光的人骑着一匹白马前来。是我的足病医生,我内疚地倒在地上。”
《龙虾复仇记》
两个转世成为龙虾的人,突然发现自己马上要被端上生前死对头的餐桌。
“在复仇火焰的驱使下,两只龙虾冲向马道夫。顷刻之间,他们跑到马道夫的桌子旁,西尔弗曼奔向他的脚踝,莫斯科维茨则近乎癫狂地使出浑身的力气,从地上一跃而起,一只巨大的螯牢牢钳住马道夫的鼻子,当西尔弗曼的两只钳子都夹住马道夫的脚背时,灰白头发的骗子痛得大叫,从椅子上跳起来。餐馆的老主顾们认出了马道夫,他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开始为龙虾们喝彩。”
《夺命的味蕾》
一颗2.6磅重的白松露被拍卖,为了这块湿乎乎的小东西,私人侦探差点送命。
“哈哈,先生,你真逗。我给你讲一讲曼德勒松露的历史吧。曼德勒的皇帝,娶了当地最胖、也最不漂亮的女子。一场猪瘟后,曼德勒所有的猪都死了。皇帝问他的皇后,愿意不愿意把松露拱出来。她只闻了一下,所有人马上就都知道了松露的价值。松露卖给了法国政府,摆在卢浮宫展览。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把它抢走了。据说,戈林正要把它放进嘴里,传来了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倒了他的胃口。战争结束后,松露消失了,后来出现在国际黑市市场。一群商人买下了,带到了阿姆斯特丹的戴比尔斯公司,想把它切成小块,单独出售。”
伍迪·艾伦执导、“甜茶”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的《纽约的一个雨天》正在内地影院公映中,这也是伍迪·艾伦首部在内地大银幕公映的作品。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