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几乎都在关注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事,前文《人教版数学教材,终于要改了!继人教社官方回应以后,5月28日教育部作出了回应:“确保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
事关教材,大家讨论很热烈,官方回应也比较快,希望不要止步于此,而能够续深究背后各个环节的漏洞和相关责任人。 
上热搜的数学教材,
不光插画,内容能不能也改改...
正文共:3688字 18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其实除了插画,内容对于教育产生的影响更大,但问题却更隐蔽。
这篇来详细写写,跟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为更好的教材,孩子们更坚实的数学基础出一份力。 
 01 
一开始,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教材用了这么久,现在才爆出来?
其实之前不是没人提,只是都没有引起出版社的重视,也就没有改变。
加上,教材是权威出版社出版,图片风格又天然缺乏统一标准,容易被解释掩盖过去,问题夹在在正常内容中,普通人即便有怀疑也不敢贸然揣测。
(很多家长、老师都有怀疑过)
语文教材是全国统一的,数学教材却允许各个地方选取,比如江苏、上海用的就不是这个版本,实际中,数学课本用到的频率也不像语文那么高,自然也就难留意到。
不光插画惹众怒,有很多留言提到,孩子说题目不会,去找书上怎么讲的,却发现书上内容不多,而且很跳,找不到重点,有看不懂的感觉。
(来自网友的留言)

具体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
仔细翻阅了这些课本之后,我发现问题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排版不清晰,不容易抓到重点,无关插图过多,影响思路连续性;
例题过少,练习过多;
开放式问题留白过多,核心概念讲解有缺失;
下面详细说说。
 02 
冗余插画多,排版花哨,不清晰
小学阶段用一些插图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需要的,不过图和排版还是要回归为内容服务,否则就会给人,像是作文写不出,加点嗯啊哦呀凑字数的感觉。
举几个例子,4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题,第一课内容讲解才勉强1页,虽然三年级已经学过2位数乘2位数,但可能多一些例题和讲解再进入做一做更合适一些。 插入的图也和题目关系不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页)
题目是,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题目中说,去北京用了12小时,其实2017年,我国“复兴号”投入运营,时速已达350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类似的应用题,插图如果能跟题干配合度更高,不管是画火车、车票还是城市到北京的导航地图,都会让孩子更直观理解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关联,感受到科技日新月异的提升,提升学习兴趣。
为什么要强调插图,强调排版?大家可以看下面这页内容感受一下,当色彩过多,无关元素过多的时候,就会感觉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放,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影响内容学习。
如果排版为内容服务,孩子就能很直观地从排版上(加粗、加底纹、居中、大小号字体讲述篇幅等)方面感受到学习重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页)
这就跟玩具过多,反而孩子反而不容易专注,一个道理。课本面向儿童,但不应该将儿童审美理解为庸俗和繁杂的。
说真的,看到👇密密麻麻这么多灰色老鼠排在一起,都担心孩子以后在别的地方做题,会联想到,实在受不了啊。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页)
让孩子翻阅书本的时候,感受到课本的精良,感受到美,是提升对学习、对课堂兴趣的基础。
 03 
讲解过少,练习过多
说完题目,再看解答,其实并不详细,甚至答案都没写全,开放式问题固然增加了课堂讨论的空间,但是讲解例题留白,会导致预习和复习困难,可读性不高。 
例题过后,很快接上了做一做,接下8页,虽然也有穿插不同主题的讲解,但从排版上很难区分开,大比例还是练习题,视觉拥挤。 
(这个章节的练习)
我随机抽出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数了一下练习的比例,整本120页内容中,练习占据了高达67页。
而同为人教社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例题比例就大得多,练习占比也少,排版清晰,能一眼区分哪里讲概念,哪里是例题,哪里是启发式提问。
(高中教材排版上要清晰很多)
教材的功能应该区别于练习册,篇幅分配上,如果能多一些应用场景的引入,多结合不同例题讲透知识点,相信既能减轻老师备课的负担,也能降低孩子的理解难度。
在好奇心最旺盛的年纪,如果被题海抹杀了兴趣,对数学形成了枯燥、重复的印象,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千万不要让课堂沦为刷题,将教材变成练习册。
 04 
讲授跳跃,知识点留白过多
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讲的是长度单位。从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说起,小男孩和大人分别用手量了同一个课桌。
小女孩气泡里的话是(别去看那个眼神):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后面直接跟了一句: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可能编者对问题答案进行了留白,但只从内容来讲,这样的回答是跳跃的。
因为测量单位不一样(度量衡不统一),一个用的是小孩的手,一个用的是大人的手,大人小孩手不一样大,量出来的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了。
为了对同一个东西的测量结果统一,所以才需要统一测量单位。
同为讲解测量,其他版本中的故事引入更生动详细些,是可以借鉴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
课本内容的留白过多是非常可惜的,这容易导致逻辑线不顺,要精炼内容是可以的,但不能切断逻辑线否则字少了,但是理解难度上升了。
再比如,六年级下册这个圆的体积和表面积,感觉内容还没有展开很充分,比如有哪些需要求表面积的场合,求体积的场合,例题讲解还没有,就开始直接做一做了,要找公式也不是那么直接。 
留白过多,还意味着必须通过老师的拓展讲授才能理解,但老师的发挥和水平是因人而异的。离开了课堂,书本是预习和复习的工具,书上没写,孩子想预习、复习就只能再去别处找,这是一种时间精力上的浪费
(来自家长的留言)
数学概念,不是说得越少越容易懂,而是只有前因后果讲清楚了,逻辑链条和思路才能理顺,就这么薄的教材,中间还有大量插图、练习,我们的教材核心的内容不是过多,而是过少了。
如果教材对很多东西语焉不详,那跟不上的孩子,就只能买教辅、去外面补课,这无疑给家庭增加了负担,也提高了学习门槛,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也给双减政策拖了后腿。
可能很多人会说反正好教辅很多,也不怎么需要看教材,可是那些条件有限的农村孩子,留守儿童,他们怎么办呢?要知道读书可能是这些孩子为数不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啊。
(一位农村老师的留言)
只有教材扎实了,才能满足孩子求知的渴望,充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含金量,才是真的给孩子、给家长、给老师减负。
 05 
螺旋上升的利弊
另外一个可能并非这套教材独有的争议,就是小学教材采用了螺旋式编排模式
什么叫做螺旋式呢?举个例子,认识数在1年级,但是大数的认识安排在4年级,一年级学认识钟表,二年级认识时间,三年级时分秒。表内乘法在2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在3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在4年级。
我以前整理过1-6年级的大纲(见下图),学习内容被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归纳与演绎、数学的生活应用五大模块(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学生能在不同学龄,循序渐进地加深认识,知识点也能反复出现。但这种模式也同样存在弊端。
什么弊端呢? 这一点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老先生的访谈里有提到过:
这容易导致知识的讲授跳跃杂乱。过低地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个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
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的时候就要等到一年以后。可是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前几个知识点告诉你“是什么”,下面就要告诉你“为什么”。现在你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一年以后再讲,这个体系就切断了,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
有家长也留言反映这种情况,还有老师被迫跳着课本讲课,才能讲顺。 
(来自读者留言)
所以具体哪些知识点适合螺旋式编排,哪些可以不特地拆分,哪些知识前后有关联,适合放在一起讲,是有必要结合一线老师的反馈,进行一些调整的
 06 
写在最后
在《邱学华论数学教育》里提到了我国数学教育前后经历的七次教材改革。
第一次(1949-1958)采用了苏联十年制数学教学大纲,但当时我国小学是六年制,苏联小学是四年制,所以把4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分摊到6个年级,导致中小学数学程度降低。
不知道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偏少,是否和这段历史有关,但就涉及学制改革的讨论了,这里不展开了。
因为有兴趣,也想着将来有一天或许会去支教,我挺早之前就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材买全了,这些年也看过各种各样的优秀的数学绘本、数学教育科普,对于小学教材内容的感受,包括建议,正是来源于此,有说得不合适的,欢迎大家指正。
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关系到国民的基本素质,教材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咱们的教材呈现出更高的水平,是千万家长和孩子、老师们的共同期待。
准备将这篇的建议发送到官方公布的人教社官网的“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和意见反馈邮箱([email protected]),大家有想法也可以整理成邮件发出,
希望这些努力,能为孩子们教材的改进做一点贡献。

我们号里有很多文章,错过的朋友可以点拓展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