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890 篇文章
题图:来自电影《老师好》。
作者:玲珑,80 后诺友,终生成长践行者,工作生活于北京。
出生于北方四、五线小城的我,初中差点被分流(成绩好升高中,成绩差读职校);高考因艺术生身份进入 985、211 重点大学,受氛围熏染开启努力学习之路;励志考研,但对要考的科目不但不懂,甚至连哪里不懂都不清楚,研究生考了 3 年,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专业排名第一的学校公费录取。
一路走来,有时候也会追问自己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做到屡败屡战、越挫越勇,还越来越爱上学习的,至今不学就难受那种。我想除了自身因素,是我那一个又一个老师,像接力一样组成了我逆袭的后援团。
01
那份被温暖激发的兴趣
因学区划分,我的初中上了市里一个三流学校,王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对她怎么教学、怎么育人印象已经太模糊,只记得我的作文经常被她当做范文在班级朗读,也推荐给其他语文老师拿到别的班读。
王老师自己也不记得她曾对我有过什么关照,在她当我老师 26 年后,我向她描述了记忆深处的一个场景:
柳树刚发芽的春天,天气晴朗,夕阳西下,放学刚走出校门的我,拐弯就看见您也走在回家的路上,穿着那套熟褐色的套装,中长的卷发用一字型发卡别着。那一刻仿佛世界都安静下来,只剩下您利落的脚步声,余晖洒在您的背影上,那么温暖……您一定不知道,有个小孩在背后曾那么深情的凝视、专注的欣赏。
这番描述让古稀之年的王老师百感交集、泪眼婆娑,整整一天都沉浸在被感动中。
就是那些模糊的感觉,让一个不知为何要学习的迷茫孩子似乎找到了方向。
我到现在都能张嘴就来,背诵出一些初中课文,比如《口技》《回延安》等,每个新学期发的语文课本,书皮都要包三层,好似圣书,回想起语文的学习,完全是享受,没有任何负担。
其实初二时,家人就想给我转到更好的学校,后因我有特长被校长挽留下来,但学习成绩一直一般,到初三还差点被分流去职校。中考除语文外其它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只能上最普通的高中,但因为我的语文老师,我至今不遗憾。
对于文字的热爱、语言的热爱、文学的热爱在不断的积累中深深滋养着我,这在此后高中、大学、研究生学习和现在的工作中,都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 Photo by Olesia 🇺🇦 Buyar on Unsplash
02
那个日渐明朗的方向
高考我考入一所重点大学的艺术学院,大二学期末遭遇非典疫情,人心惶惶,我却恰恰在那个时候病了,学校附属医院都收治过非典患者,哪敢去啊,于是母亲和舅舅驱车将我接回家治疗。
病好欲返校时已经封校了,未赶上分工作室考试(我们学院自大二起实行的是导师工作室制),我母亲与学院副院长说明情况后,我幸运地被安排在了自己最想选的工作室,导师是林老师。
因未参加考试也没见过面,开始林老师应该觉得我是走后门进来的。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我是个不声不响但认认真真的学生,到大四,林老师发现我在影像表现上有些才气,对我以影像为媒介的毕业创作很满意。毕业论文初稿提交后,他又发现我在论文的逻辑表达上做得很好。
在全校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中,他偶然得知学院未经评审就推荐了另外 2 篇论文,专门找到学院领导为我据理力争,最终结果是我的论文顺利被评上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他鼓励我说:“你在理论学习和文字表达上很有优势,不要考我的研究生了,考到北京去,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此外,林老师在艺术创作上一直教导我们,永远不要学别人,要寻找自己的课题深扎下去,要常常刷新自我、推陈出新、与众不同,你的作品和研究才有价值。这些思想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深深地影响了我,寻找自己想做的事,用心研究、做出新意,烙上属于自己的烙印,一直是我学习、工作中所追求的。
03
那些无条件的支持
很难想象,大一学年的公共体育课让我与一位体育老师——迟老师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缘起是这位高个儿教授看我个子小,而他创建了一个专门提升小个儿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的社团,希望我加入。
从小学到大学,我对体育课一直没什么兴趣,能躲就躲,还让我多参加体育活动?完全没兴趣。但是看别的社团都是学生大张旗鼓的纳新,而这位老师一脸真诚,几乎是劝说的意思,那就去看看吧。
应该说这个社团的活动完全不同于常规的体育课,不用考虑自己有哪些短板,大家都是及格线以下的水平,迟老师耐心辅导,还请专业的老师义务教授体育舞蹈这类协调性项目,重在参与、玩乐,气氛温暖、开放,而且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寻求支持。
▲ Photo by Vince Fleming on Unsplash
这个社团现在仍然存在,今天看来,30 年义务付出时间和精力给这个社团,是件蛮伟大的事。
很快我从消极应对到积极参与,迟老师让我策划新生纳新、组织活动、为中学生作报告、带我去中央台录制节目,尝试了一些学习以外的事,也挖掘了自己更多的能力。
随着联系增多,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事,我也愿意找迟老师商量。
那时候在学校打开水要走很远的路,特别是大冬天,刚在路上经历冰天雪地的暖壶一遇到水龙头里流出的开水,壶胆经常会炸,很多人都会买个低功率的加热棒在宿舍烧水,当然学校明令禁止,时不时会抽查,在一次查寝中我被抓个正着,后果是要通知学院,还要在校报上通报。
我跟迟老师说了这事,没想到他这位教研中心主任竟然为我去保卫部求情,结果是我写了一份检讨书这事就过去了,没有影响评优,但迟老师这番举动让我不忍心再做违规的事。
在读时,他出差会去我家看望我父母,母亲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他也热情接待,后来我考到北京,每次他来出差、跑马拉松,我们都要聚聚。
特别是我研究生期间,宿舍同学与我发生矛盾,觉得受了很大委屈,一度情绪低落,他通过别的同学知道了这件事,电话打来没有教导我怎样与同学搞好关系,也没有劝我怎样平衡心态,直接建议我出去租房,别为此影响了学业,他每月可支持 1000 块钱给我(当时大学老师的工资也就 3-4K)。我虽没有那么做,但每当想起这些,内心都充满了感激。
04
那束至暗背后的光源
受本科林老师的鼓励,我一心想考研考到北京,并且由实践转为理论,无知者无畏,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个目标要想实现得达成三跨:跨专业、跨院校、跨地区,考研里最难的那类。
事实上这条路也走得很不顺,先后考了三年,第一年由于地域差异,连参考书都买不全(那时候还没有网购),最纠结的是第二年,总分只差 1 分,可以调剂。家人都希望我调剂,早日实现读研愿望,而我的想法是不放弃,再来一年。
可再复习的现实困境是没有收入,到北京复习吃、住都没着落,还要参加辅导班,花费不小,压力巨大。犹豫不决中也到调剂系统上看了看,那种调与不调的两难心境非常煎熬,然而正是这个至暗时刻,我收获了堪称人生导师的刘老师。
当时看到一个在艺术类里排名还不错的学校接受调剂,搜索导师名字,在学校公示的一个表格中找到了刘老师的电话,于是尝试着拨过去,没想到一聊如故,相互的信任和欣赏快速建立。
事情的结果是,我虽没有去读刘老师的研究生,但他坚定的支持我再战一年,并决定为我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万一没考上,只要成绩够、有名额,他还接受我调剂。这首先为我减轻了很大压力,更给予我无穷的动力。
第三年,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吃住都尽量节俭,住在地下室二层,自习室、宿舍两点一线的备考生活,其中的苦闷、未知和焦虑自可想象。刘老师给我写亲笔信、发邮件,短信、电话时常轰炸,给我寄书、寄光盘,提供一切他掌握的资料,来北京开学术会议也创造机会带我参会,还人肉背来两大袋桂圆干,说给我补补。
就是这样一位因一个电话结识、素昧平生的老师,以难以置信的胸怀、关爱和全力支持,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我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公费录取,为我的光荣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我也常常与刘老师讨论专业、思想上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实证研究中,刘老师也是倾尽全力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得论文的研究工作过程顺利、成绩优秀。
2019 年教师节,正赶上我产后刚刚复工,忙到脚打后脑勺,错过了本应如约而至的节日祝福,在迟到的问候中我表达了歉意,刘老师在回复中说:“恭喜你当上了妈妈!这一刻,别的事有什么重要?真的,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那么说咱也当上外公咯?从今往后你又多了一份责任,加油哦!祝你……”这就是刘老师,永远那么体谅、包容、温暖、有安全感。
从 2008 年结识至今,14 年了,刘老师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以他的关怀、厚爱坚定了我前行的理由,我们虽距离遥远,但在那些个黑暗中艰难跋涉的日子,他发出的光足以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 刘老师的一封信
05
那份冷静而有力量的肯定
在影响我的老师中,最有咖位的应该是我导师尹老师了,学界公认的大家,博学多识、幽默睿智、严谨思辨。当年我因才疏学浅和个人困扰,又在工作与继续学业之间摇摆不定,自觉研究生三年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和资源,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与导师交流上,都有遗憾,唯独认认真真选题,尽力做好了毕业论文。
那年刚过元宵节,我将论文初稿发给导师,一周后导师回了邮件,我将附件下载下来发现原封未动,也没看到修改意见,心想完了,这是发错文件?还是打回重写?我忐忐忑忑给尹老师拨了电话,他以一贯冷静平和的语气直接坦言,没发现什么明显的问题,让我自己再好好过一下文字。What?不用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4 月初学院通知我被抽到盲审,再次给尹老师打电话,他居然很高兴,说多亏抽到你,抽到别人心脏病该犯了。so,要不要修改一下?答曰:不用。2012 年毕业至今已 10 年,每一年新生入学尹老师都要在群里分享一个新生文件包,供刚入学的学生学习,里面硕士论文范文的文件夹里,依然是我的论文。
由于导师咖位太高,非常忙碌,而我自感渺小,一直觉得没有机会与尹老师单独交流,其实是各种不敢。临近毕业跟老师讨论问题,尹老师在回复邮件中写道:
这一届学生中,你是最优秀的,有强烈的上进心,悟性好,做事有章法,细心、执着,如果说不足,就是你还没有充分展示你形而上的一面和思考问题的哲学性和宏观感。
未经修改就成范文的论文和导师给的客观评价,一定程度上了却了我没有好好学习的遗憾,缓解了我没有尽心尽力的自我评判,虽过程不美,但结果还成。
▲ Photo by Nick Morrison on Unsplash
06
学霸如何炼成
我时常想,是什么让这些老师能深得我心,把开窍甚晚的我从学渣一路塑造为学霸?我想正是老师们给予的那些兴趣、方向、支持、动力和价值感,不断为我注入能量。他们都是这样做老师的:
1、为师
是他们让我觉得我是有潜质的,我的努力被看见,我那些自己都不自知的优势,他们不吝肯定。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因我的某些短处或某些事没做好而妄下结论,在他们的口中我从未听到过对学生人格的否定,总是积极鼓励伴中肯建议。从一个个被肯定中,我看到了我能做什么、我还想做什么,并从中找到方向。我想这是我能一路坚持、屡败屡战的重要原因。
2、育人
除了学业上的获得,他们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为人之道,那种对学生无私的、基于爱的鼓励、支持、关怀和帮助,让我觉得无论前方的路多么无望、多么黑暗,背后总有一束温暖的光帮我照亮。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嫌麻烦,只要学生需要,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提供支持、成就他人。他们是光源、是后援、是安全感,也是我想成为的人。
3、工作
在工作上,他们一向精益求精,严谨求真,数十年如一日对自己的专业专注而热情,并持续精进,这种精神时常能感染我,激发我的求知欲。此外,他们几乎都有机会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但他们清楚名利不是自己所图,对于教学的热爱让他们主动放弃了另一条赛道,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就少有纠结,这些也影响了我的职业观。
尽管认为在我与这些老师的交往中,99% 是老师的贡献,但我也想厚着脸皮谈谈那 1%。
特别能坚持,一直不放弃、好学钻研,主动交流、饮水思源,不忘师恩是我的为学之道。回想学业之路,真正爱上学习已经是读本科了,最后一次考研才考了学业生涯中的第一个正经的第一名,真是一路学渣一路坚持,越挫越勇、执着追求,也许是这种精神让老师们不忍放弃我吧。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积极按老师的建议去做并及时反馈。老师们都不会拒绝好学的学生,不管自己水平多烂,都硬着头皮、鼓足勇气去交流,那些顾忌、不敢往往是自己预设的,积极交流不但使我得到了学业上的帮助,也收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此外,不管毕业多少年,都始终与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们保持联系,甚至是追着他们以防失联,毕业离开不代表师生关系的终止,而是另一段亦师亦友关系的开始,这些老师在我毕业后的 10 年、20 年里都与我有着深度连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持续影响着我。
▲ Photo by name_ gravity on Unsplash
写在后面
而今,人到中年,对学习的兴趣仍与日俱增,近些年又开启了心理学专业学习之路,职场、育儿、个人成长,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内化了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家人和孩子都深度受益。
人一生的成长、成才有赖于诸多因素,那些自己不能选择又能惠及心灵的、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拥有实属幸运,这其中除了有智慧开明、无条件支持的父母,莫过于能遇到引领我们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老师了,因他们,我拥有这样的幸运。
回想从学渣到学霸的经历,我的老师们就像一个后援团,接力为我的目标无私地提供鼓励和支持,让自己长成想要的样子,那些源自生命深处由衷的感念和自我追问,时常给我继续学习的动力,让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我想这份动力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
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  END  -
推荐阅读
再见,我亲爱的克里斯坦森教授
我曾在诗里听说了这群山里的孩子
选择一土,就是选择“深耕”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