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学了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天天质疑、批判别人,有意思吗?批判性思维是不是就是吵架?……

作为一家推广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机构,C计划总会收到很多类似的问题。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希望这份“科普贴”,能为你解开一些困惑。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合理的、反思型的思维,它决定了人应该信什么做什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Robert Ennis)。


所谓“信什么”,是指在信息输入的场景下——例如听别人说话讲课、读书读微信文章、看电影电视视频,当你处于信息接收一方的角色时,你需要独立判断:我接收到的这个信息,到底要不要相信它。

所谓“做什么”,则是在信息输出环节——无论是在饭桌上、网络上、会议上发表观点,还是在生活中作决策、分析解决复杂问题,作为信息输出的一方,你要独立决定自己到底该说什么和做什么。


批判性思维最终指向的,是形成独立的观点,成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独立的观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随大流好像也挺好的。


当你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时


求职面试时需要分析业务问题,部门开会需要展示创造性的想法,商业谈判时需要提出有说服力的方案——你是那个头脑一片空白、坐在角落默默点头的人,或者被人一怼就无话可说的人,还是那个总能一针见血、提出独特见解的人?


当你面对人生大大小小的选择时


到底该选什么专业,是工作还是考研,该去哪个城市生活,要不要结婚,做不做丁克,当下是不是跳槽的好时候……你是那个始终纠结不前的人,或是只会听从他人意见、跟着感觉走但最后又暗自后悔的人,还是总能权衡利弊、果断行事,甚至还总能给别人提出明智建议的人?


当你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


看到让人气愤不已的新闻,读到让人泪流满面的鸡汤;或者看到“包治百病”的中华奇药、百年难遇的投资机遇、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教育大法……你是那个毫不犹豫就会转发分享却总被“反转”“辟谣”的人,或是屡屡被收“智商税”的韭菜,还是能在第一时间明辨真伪、快速找到更可靠的信息,并总能提出自己的洞见和观察的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当大多数人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时,独立的观点反而显得尤其珍贵。它让我们成为更加明智、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人


也正因如此,西方多国教育部门、APEC教育部长会议、世界多所知名大学,都将批判性思维视作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在中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也明确将与批判性思维有关的诸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到底怎样才能形成独立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工具,是论证


所谓论证,就是用理由去支持结论的过程


当我接收到一个观点,我要去看它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判断它论证得有没有道理,只接受和相信经得起论证的结论;当我要作出一个决定,我要审视自己的结论背后有没有可靠的理由,是否经得起论证,只有在审慎论证后,才采取行动。


怎么判断某个观点是否“经得起论证”?


加拿大哲学家Trudy Govier就提出了评价论证的三个标准:ARG


A,acceptability,是指理由的可接受性。支持我们观点的理由,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事实陈述,或者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伦理底线、社会常识。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够辨析信息源质量,知道到哪里去获取、检索更可靠的信息。


R,relevance,是指理由与结论的相关性。简单来说,便是论证观点时必须就事论事。一个观点有没有道理,不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它、或源于权威、源于传统而不证自明。


G,good grounds,是指论证的充分性——理由是否足以推出结论。在归纳概括时是否以偏概全,在推断预测时是否夸大其辞,在权衡利弊时是否一叶障目,在分析原因时是否片面归因,在思考决策时是否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清晰的逻辑和结构化的能力。思考越是全面,对各种情况的考虑越是周全,论证的质量便越高。


训练批判性思维,其实训练的就是一个人论证和判断论证质量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不是就会动不动质疑、批判别人?这样好像也挺烦的。


是挺烦的。“批判”两个字确实不讨人喜欢。有些学者甚至专门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审辨式思维”,避免产生误解。


一个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可不是一个尖酸刻薄、只会给别人挑刺的人,反而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品质,是一个善于自省、多元包容、平和讲理的人:


不懈质疑:质疑确实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启动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只有保持批判者的警惕,才会有意识地去审视观点背后的论证。但这里的质疑,不仅仅指向别人,更多地还是指向自己。时时质疑自己的盲目轻信、直觉、冲动、先入之见,认识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以开放的心态探究复杂问题、不断寻求事实的真相。


多元意见: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追求高质量的、充分的论证,就一定要更加全面地看待复杂问题。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相反的观点,也会因此显得可贵和值得珍惜。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耐心倾听、彼此尊重。


理性判断:倾听了多方观点,到底什么样的观点更可信?理性判断,摒弃对权威、公众、传统的盲从,识别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拒绝不相关的道德绑架,始终坚持就事论事,基于逻辑、事实,形成自己的判断,采取积极的行动。


从三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有求真、求知、开放、公正的特质



什么时候都要用批判性思维吗?什么东西都要讲个道理出来,感觉活得好累。


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介绍了心理学的两个概念: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直觉”“本能”“感觉”“第一反应”。它在多数时候是对的,但容易情绪化,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系统二:它的运行耗费脑力,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它擅长逻辑、分析、推理,能解决系统一无法解决的问题。类似于“理性”“批判性思维”,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很懒惰,需要有意识的训练和使用。


两个系统,各有优劣,也各有适用场景。越是重大的问题、越是重要的决策,我们就越需要有意识地启动系统二,使用批判性思维。即便这种思考是累人的、复杂的,但随着更多问题被解决、更多纠结被想通,反而可能让个人处在更轻松、安心、快乐的状态。当理性思考成为习惯,启动越来越快、“耗能”越来越低,也将越轻松自然。


至于生活中大量需要快速反应的小决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无伤大雅的玩笑,跟着感觉走就好,不必时时刻刻都要论证一番、较真一番。


我有了批判性思维,我学会了讲理论证,但我周围的人都蛮不讲理,该怎么办?


沟通对话是双方的。说话的人试图以理服人,这要求听话的人也能听得懂道理。他/她愿意就事论事,尊重逻辑事实,能够理性思考、妥协让步,承认自己可以“被说服”。我们还需要规则的维护者,保障不同的观点都有平等发声的空间,拒绝向那些诉诸暴力、诉诸权力而蛮不讲理的人妥协屈服。


当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我们是否就要放弃说理的努力?


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并不代表着它应该是什么样最基本的努力,便是从自己做起。当我们与自己的孩子、伴侣、下属、同事讲话时,能够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在太多时候说理最终变成困局,并不是“道理”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共情的姿态、沟通的技巧,道理还没说出口,便招致彼此的敌意与对立。温柔而坚定地讲理,以最大的善意寻求底线共识、尊重多元差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的努力。


/ 点击图片阅读《讲道理还有用吗?》 /


那到底该怎么训练批判性思维、提升自己论证说理的能力呢?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只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辨析和构建高质量论证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结构化思维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都需要刻意训练


这样的思维训练,应该像我们习得如何识字、如何阅读、如何计算一样,从小就不断培养练习,并渗透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


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基础教育缺乏类似的论证和逻辑训练。课堂过度强调知识记忆和教师权威,没有为孩子的质疑意识、独立思考提供充分的空间。


我们可以怎样补课,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参与C计划课程。作为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专业机构,C计划面向成人、教师和儿童开发了不同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思辨读写课程。你可以在公号“C计划”或“C计划思辨教育”的菜单栏点击“我要学习”,查看具体课程


关注公号“C计划”和“C计划思辨教育”。每周我们都将推送文章,向你展示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公共领域里的难题,以及如何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孩子成长中的教育难题。


改变,始于思辨。


推荐阅读

▷ 儿童思辨教育,我们重新出发

▷ 改变,始于思辨

▷ 蓝方演讲:怎样才能好好讲道理?


最新课程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点“在看”,一起传播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