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本科、美国雪城大学硕士毕业的小白,于2020年秋天,入职lululemon门店,成了一名兼职店员。
以下是她的自述:

“在初创公司做过3年短视频编导、在外企大厂做过品牌、在业内顶流公号做过“小编”……
2020年疫情爆发,离转正只有4天的我突然被通知解约。2020年的4月底,我失业了。
经历了两周的摆烂,到投了一个月简历还找不到工作的焦虑,再到机缘巧合去重庆拍纪录片,拍了一个月却因为疫情被中途叫停。折腾一圈后,在重庆闷热的瓢泼大雨中,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要不干脆回老家算了。
回上海,在没找到新工作之前,每一天都只有消耗,没有收入,光是想想就已经足够焦虑。
而且一直没心没肺的我突然意识到,我快30了,在上海工作了将近5年,却没有一份稳定向上的事业,难道我只能开始走下坡路了吗?难道我在接我妈的微信视频请求时只能转语音,生怕她有所察觉,知道我丢了工作吗?
还好,就在差点要买机票回老家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份来自上海的兼职offer,做视频顾问。有了收入来源,我决定先回上海。
兼职工作每周只用上两天班,百无聊赖的我启动了“精神复建”,开始规律运动,每周夜跑三四次,每次一小时,不夜跑的那几天早上就去东体游泳,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机缘巧合,经朋友介绍入职,成了lululemon的兼职产品教育家,开始了两头打工的自由职业生活。
对于习惯坐办公室的人来说,这份工作生理上的累自然不必说:
一口气站好几个小时,腿脚酸痛;
要跟每个进店的客人大声打招呼,帮他们介绍合适的产品,说到口干舌燥
要一直保持楼面整洁,整理被翻乱的衣裤,每周到新货时还要跟大家一起拆货,挂衣服,有时候我们自嘲自己是“流水线女工”。
有段时间,刚好门店要扩店,同事知道我之前做过视频编导,就拜托当时还是兼职的我记录下这段繁忙、慌乱却有意义的扩店过程。

在兼职半年后,我正式转了全职,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新鲜
有时,我清晨六七点就要上班;有时,晚上十一二点才能收工回家。对于最怕无聊的我来说,每周看排班都像抽盲盒,刺激中带着一丝期待。
门店陈列、收货理货、线下活动、线上直播……
我之前从未料到,换一个行业能够让我有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这么丰富的新体验。
我甚至在大半年过后,参加了升职面试,从一个店员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小leader,面对的挑战也比我想象中的大得多。
比如扑面而来的各种plan(计划)和recap(复盘)。小到每周的门店陈列plan,大到月度、季度甚至年度的规划和总结,还要分析数据、观察客群……这些与读过多少书、学历高低可以说基本没有关系,需要保持好奇心、持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要想做的好,需要投入的精力并不亚于我做过的任何一份办公室工作。
比如带团队。以前做短视频编导时,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策划和完成主要的拍摄、剪辑、后期,虽然也带过小团队,但流程相对简单。
以前的我也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需要为团队里其他成员的发展负责。但在零售门店带团队,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面对各种各样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事,如何放下偏见,找到合适的沟通方法激励伙伴。
这些内容,没有任何书本可以教,只能自己探索、试错和领悟。
后来,疫情来了~反复的疫情对于线下服务行业的冲击不小。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业绩压力越来越大。
最终,我还是决定离开,兜兜转转两年,我又回到了原点,重操旧业,做视频编导。
回到规律的作息,不用再做“流水线女工”,不用再薅秃头发做plan,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十一假期(门店在周末和公假时最忙,一般都需要工作),又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每天运动。
回顾这两年看似“脱轨”的时光,我感到自己的收获比此前那么多年的工作都要多。
比如此前准备升职面试,我拿到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技能评估表,从各个维度对目标职位提出了标准和要求,其中有基本的硬性技能(hard skills),也有跟沟通、情商关系更大的soft skills。
当时看完后,除了惊奇于所有标准的细化度,还感慨,即使不准备升职,这份评估表中的许多内容也是衡量个人发展阶段的一个客观参考。
虽然兜兜转转两年,好像又回到了原点,但如果两年前,我选择向惯性投降,做一份相对得心应手,但已经没有太多激情的工作,或者向现实投降,回老家过一种我自己都无法想象的生活,我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我”。
对此,您如何看?

END

大家都在看
孩子写作业拖拉?这样治,立竿见影!

加拿大熊孩子为当抖音网红,刷爆妈妈信用卡!4周花$1.2w!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聚焦于新闻热点、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