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晓晖    图 / 张进
一 
为什么人要有距离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反面来思考: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感会怎样?
比如说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好到都要融在一起了,会怎样?反正在我这里的答案是:基本这份友谊快要完蛋了。
我觉得这应该不光是我如此,而是在很多人那里都可能是。
重点是: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凡人都是烦恼体。
疫情期间经历过隔离的人恐怕对此是体会最深的:哪怕没有任何别的人来刺激你,你只是独处,只是和自己单独相处,你也会很烦很烦。
也就是说,凡人就这么个特点:他自己就很烦很烦,根本不需要额外的理由惹他烦,凡人真的本身就是烦恼体。
好了,凡人连和自己都处不和谐,却跑出去和别人处,那是去干什么去了?有意无意无时无刻都不过是在拿烦恼会烦恼,在“蹭烦恼”,就如马在树上蹭痒痒。这话不好听,但凡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确就主要是这么个本质:烦恼无处排遣,所以必须得通过交际发泄出去。
你把他隔离了,他就怎样了?就无处蹭烦恼,就无聊啊、烦躁了。
所以,当真的知道这样的本质时,对于结交更多的人,和别人亲密无间,你基本是会觉得是倒胃口的,甚至可怕的,会慎防的。
我最近正好也结束了两段这样的关系,都是和我同性的朋友。
第一个人,她总是给我送很多她喜欢的礼物,最后,我果断抹杀掉内心最后一点自责,强行将其推搡出我的世界而告终,至今想起来我也还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后一段,她发自内心觉得对我有着不同一般的亲切感,逐渐对我产生了集依赖和控制为一体的一种,让我感到极度窒息的友谊。我所采取的措施初期是“躲”,希望她能够在碰壁后,有所觉察。这样过了一段时期,终于到前天,我和她通话,依然感觉到极为不舒服。我就非常坦白地告诉她:你对我的事插手太多,这让我很不舒服,这个你必须要改,因为我是个成年人,我的事我自己自然能够处理好。
人是烦恼体,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与人的交往就一定要保持距离感,就算多么情投意合,也必须要有距离感,否则在没有距离感的交往中,含藏的免不了有些很负面的互动。
不要对凡人有太大的信任感,而觉得很要好的关系就可以不需要距离。他能够前一分钟做的决定,后一分钟后悔自责得恨不得杀了自己,和自己都较劲,你还能指望他和你相处时能和谐?不会的,不要太乐观,太乐观了不科学。
毫无距离感的交往势必导致很多关系以破裂来收场。因为,当烦恼和烦恼发生摩擦时,尤其是现在的人,是没什么耐性的,都是直接散了就好。
所以,如果不想一段关系快点完蛋,分寸感、距离感绝对是必要的前提。否则,一旦腻到无可回头,说分手真的很容易。
又想到,还有一种关系,很悲剧的是,最容易没有距离感,却根本分不了手,那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亲子关系中,无论如何,孩子都是那个最被动的,这份被动决定了,当遇到烦恼深重却完全没有距离感的父母,孩子哪怕再痛苦,作为一个很不幸的人,也只能无奈地忍耐,如此而已。
因为还没有长大,所以不得不仰人鼻息。却完全是不甘心的。
可这种分手却并不是不可实现,只是当变成现实时,有时会是天地间最大的悲剧:
最温和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是内心一直在盼望长大,远走高飞。
更残酷或者苍凉的一种是:最终你去世了(是的,在孩子的心里,也许不会有别的更恶的想法,但是却绝对不排除有“我不会想念你的”的这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叫做“把命还给你,从此两不相欠,顺带摆脱你”。
而最后一种,最好是在这世间从不曾发生,却还是发生了: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
在最不可能分手的关系中,都还是出现了分手,那对于还是比较容易分的那些手,又有什么理由不悠着点呢?
所以,所有的关系,都还是请保持一份距离感比较好。
如果能避开这个人,我会直接避开人。真的,需要记住的永远是保持距离。在功力不行的时候,切记要远离没有距离感的人,哪怕不打算远离,对于没有距离感、分寸感的行为,也一定要坦诚地喊停:你过了,停吧,为了咱俩不至于掰了。
只要对关系中的另一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我绝对不会选择去委屈自己,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是实惠话。
二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谈,如何做到把握好距离:在这一点上,一个凡人,首先应该解决的其实是:如何很好地和自己相处。
一个凡人,烦恼体,如果他能够和自己分手,那他肯定都分很多次了!但因为不能,所以被这种天然的“契约”所约束,所以会和自己绑在一起活一辈子。甚至有的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天才画家梵高、涅槃乐队的主唱柯本,等等,他们正是通过自杀在和自己分手。
除了自己不容易“甩掉”,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所以想想吧:毫无距离感的亲密无间只是带来更轻易的分手罢了!
而修行如何自处,又不如说修行如何与自己保持距离。
更本质的:修行如何与自己的烦恼保持距离。等到一个人能和自己都相处的很好的时候,那么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说能相处多好吧,至少会在一份距离感之下,更冷静,看得更清楚,不会想去掺和进别人的烦恼,也不会被别人的烦恼所染,是会更超然一些的。
而且随着功力见长,会在“如何智慧地不让别人烦到自己”的这个思维中,更清楚地反观到自己身上那些令自己和他人烦的那些特质,而会去考虑:如何让自己这个烦恼体不烦到别人,会有这样升级版的体悟,当然也就更超然。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距离感之下,才有可能。
因为大家都是凡人,人生已经够艰难,不想被别人为难,也不想为难别人,而最“低成本”的办法就是保持一份距离。想通了这个,人是会一下子成长一大截的。
眼下,我研究佛理,从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正行走在学会独处的路上,在认识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在逼着自己直视这贪嗔痴,在思考与这贪嗔痴保持一个距离并且予以消除……正在走这条路。关于如何与自己、与自己的烦恼相处,这也正是我希望解决的问题。
说点实际的,在现实中,我是会敏感地觉察到有可能会带给自己烦恼的那些人,和烦恼的点。
这样一来,即使一段关系,你很厌恶,却避无可避,也可以尝试“观空”,这也是个佛学概念——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你的烦恼旋转在我周围,可这管我什么事?
遇到轮回中业缘所导致实在躲不开的那些烦恼体毫无距离感的“蹭烦恼”行为,那真的就只有最后一招,但这同时也直接触及佛法的精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亦如木人见花鸟。
也就是说,最高级的距离感,在我这里,就叫做“心不随境转”,更高级的叫做:境自随心转。
心的力量很大的,当真心对妄相有了那份绝对的距离感和免疫力,如如不动,在如如不动中生智慧生慈悲,这个智慧慈悲心就会是巨大的力量,扭转一切业缘所幻化的外境,将其净化。
最高明的距离感,是具有空性智慧的心。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看云起云落,任凭电闪雷鸣,与我何干?
相关阅读:

作者过往作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