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三一基金会挖啦挖啦探客教育高级课程设计师
谢敏珊(雪梨)   李文佳
80岁的彭爷爷带着老花镜,一手拿着木工角尺,一手拿着笔,边画设计图,边讲解吊脚楼的技艺。

什么“四方八张”、“抬檐”、“升骑”这些从未听说的专有名词不断调动着我们的好奇心,彭爷爷打趣说:“只要看透这张设计图,掌握好这几个词,就能弄清楚吊脚楼怎么做了。”
 ●  彭爷爷现场画图纸给课研开发组老师介绍
8月,两名挖啦挖啦探客教育课研老师,跟随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彭善尧老爷爷,踏上了
工程建筑与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的湘西吊脚楼探索之旅
,为研发出
贴近乡土实际、在传承中创新
的探客课程做实地考察。

 ●  穿越时空
 吊脚楼是怎么来的?
来到芙蓉古城,我们发现路边有很多穿斗式结构的建筑。穿斗式结构是中国传统木建筑建构,明清时期大部分的民居都采用这种结构,具有搭建省时省料的特点。
然而,现在历史遗留下来的吊脚楼建筑已经不多了,行程中我们只见到一处明末留下来的吊脚楼,其他大多数都是后人建的。
 ●  一间吊脚楼结构的银首饰店
一般的房子结构必须要有横梁来承重,为什么穿斗式结构的房子没有梁,却也能一样稳固呢?
彭爷爷说,并非只有梁才能承重,穿斗式结构的吊脚楼是利用柱子来承重的。而连接柱子的枋,可以将屋顶重力分散到其他落地柱上,让根个落地柱负重相对变少。
 ●  彭爷爷自己做的吊脚楼模型
 ●  彭爷爷用模型讲解吊脚楼结构
这蕴含着关于杠杆、楔子的物理原理
仔细观察下图白色区域,当屋顶因为重力的存在,将压力通过支撑点①施加到小挑上时,小挑会因为压力向下移动。
但因为②号支点的存在,小挑会像跷跷板一样,①向下,③向上。但支撑点③也承受着屋顶的压力,变成了屋顶通过杠杆两边相互支撑,使两边都能稳定,保持平衡。同时在杠杆上方还加了一个横梁加固。
建筑匠人们的智慧令人赞叹,“我看到了探客的样子”,雪梨说。
随后,彭爷爷带我们来到他现在在建的吊脚楼工地现场。当吊脚楼结构真实而裸露地呈现在面前,我们才更加深切体会到彭爷爷口中吊脚楼建筑技艺的细节。
吊脚楼每一根木头摆放的位置和角度,都与工匠们根据材料与环境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密不可分。
 ●  正在搭建的吊脚楼
 ●  现场讲解结构
 ●  墨斗画线
彭爷爷已经毫无保留的培养了100多名拥有吊脚楼技艺的师傅,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继续教,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传承下去”。

 从建筑技艺到民族文化 
为什么承载着优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土家族文化的吊脚楼保存下来的如此之少呢?
我们带着第二个问题走进了“土家族第一村”——双凤村。
 ●  人烟稀少的双凤村
双凤村前村长告诉我们,湘西气候潮湿,吊脚楼底部结构中空,湿气容易进入房屋当中,木头受潮变腐,但由于湘西有在火塘(厨房)生火取暖、烟熏肉的习惯,能够很好地去除房屋的湿气,保护房屋木质结构。

但后来随着很多村民外出打拼,吊脚楼因为无人居住、保养,而被岁月侵蚀,损坏以致拆除
 ●  双凤村吊脚楼
文佳提出他的疑问:“既然环境水气重,为什么不在木材上涂上防水层呢?”

村民讲,以前有钱的人家会在木材上上一层桐油,但桐油很贵,普通人很少用。其实只要房子有人烟气息,基本上是不会腐坏的。
 ●  与村民交流,了解双凤村的过往与现状
双凤村的村民非常好客,为我们热情地介绍土家族特有文化。我们也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正在双凤村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郭芯源博士,她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发现。
 ●  郭芯源博士为我们分享她的研究
上梁、哭嫁歌、毛古斯舞......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化。
 ●  毛古斯舞传承人分享
 ●  刻在牌坊上的毛古斯舞
 ●  村民用直播软件传播土家文化
 学习,在于亲身经历 
在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互相分享这次行程的收获,似乎说上一天也不能说完彼此的感受。
 ●  晚上分享收获
现在的基础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建造更加方便、快捷、保存更久的水泥平房、居住公寓,谁还愿意花几个月时间建一座吊脚楼?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继承吊脚楼的文化技艺?

那一刻,我们蓦然发现,很多优秀的文化与技艺或许在某一天就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而消失
庆幸的是,在芙蓉镇、泽家镇、双凤村,我们遇到了很多乐于分享的村民和传承人。他们像老师一样为我们讲解,希望我们能把这份优秀的吊脚楼营造技艺与土家族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  2000年后新建的吊脚楼
 ●  冷冷清清的博物馆
我们为了吊脚楼而来,却又不仅收获了吊脚楼。
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听到的每一个故事,看到的每一件事,都成为我们学习的经历。那些遗失的文化、热情的师者、历史遗留的建筑、被博物馆记载的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它远不是书本上的图画、文字所能表达的,它也不是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就能被理解的,只有你走过、经历过,才能学习到这种宝贵的文化、精神和知识。
时间的长河不会停止,中国的文化不会遗失。如何将过去的技艺与现代工艺结合,挖啦挖啦探客教育将持续探索。
 ●  我们的合照
 探客教育课程研发老师Q&A 
探客教育专注于孩子思维的培养,非遗文化更多是人文教育,两者如何融合?
 雪梨 
在这次湘西的走访中我们了解了吊脚楼的营造技艺、我们感受到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听到了本土村民讲的民俗故事。
我发现文化的形成最开始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就像我们所调研的吊脚楼,在最原始的时候是为了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而利用了周围的大树,在树上搭建了房子;而社会技术发展后、为了更适应地形与气候环境,修建起了吊脚楼。
而土家族人继续根据当时条件、环境的需求逐步优化建筑,在这过程中,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就渐渐地渗透在这个建筑中,其中的建筑文化也随之发展。
我想这就是工程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也是我们希望带给学生“探”的内容。
 文佳
工程和人文是什么关系?我觉得两者本来就不是完全分割的两部分,工程和人文都是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诞生的产物。
人文文化的需求,诞生了各式各样的工程技术,例如纺织文化、农耕文化、雕刻文化等都推动着相应的工程技术发展。反过来,木工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为衍生各种文化做相应的基础。
我想,以历史为布,以工程、人文为笔,画出来的课,一定“探”的更有意思吧
推荐阅读
点赞!点亮小黄花!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