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1. 求求别给我弹这种广告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队友经常在油管上看综艺节目。
油管的广告和国内视频网站一样,是根据大数据推送“独家定制广告”。
就是说,你平时常搜索和浏览什么内容,它就给你弹什么广告,比你自己都了解你。
工作原因,我在电脑上搜的大多是关于养娃、教育、玩具、绘本相关的,所以被大数据贴上了标签:“有孩子”,“四五岁”,“关心教育”,“中国父母”。
于是,弹出来的广告经常是国内的各种网课,思维课,画画课,围棋课,中文课。
先不评判这些课怎么样,单说这广告吸引用户的方式,简直让我感觉智商被侮辱了。
打个比方,一个思维课的广告,上来先是一小男孩出场,坐在那掰着手指头自己琢磨,二加三等于五,五加三等于.....
接着,一个看上去很有文化的老师出场了,还在让孩子掰着手指算数吗?那是在扼杀孩子的思维能力!
聪明的父母都会选择xx思维课,让孩子在大脑黄金期,赢在起跑线!
具体的广告词我背不过,大差不离就是这意思吧。
我和队友说,在大数据的眼里,我就是这个智力水平吗?
孩子掰手指算数,招谁惹谁了?哪里不高级了?
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说,从2岁到学龄前,孩子都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说人话就是,他们学习和认知要依靠感官,依靠具体的事物。
他们需要的是“感性经验”,是自己独立自发地研究各种概念。
说白了,“掰手指算”才是顺应儿童发展规律,让娃“用脑子算”反而违背了规律。
娃自己掰手指研究算数的过程,含金量远远高于背过结果脱口而出。
制作这个思维课的团队水平,我不好作判断,但是,制作这个广告的人,一定不懂教育,不懂孩子。
不过,他们倒是很懂中国父母。
他们抓住了父母们重视教育的“软肋”,明里暗里撩拨你,让你觉得如果点下“跳过广告”继续看脱口秀大会,简直就不是人,不配当父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故意把广告做得这么low,专门筛选吸引一部分不懂孩子、不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在教育上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家长。
因为这样的人群更容易被他们转化。
2. “赢在起跑线”是个伪命题
类似的广告弹了好几次,队友说,大数据还是不够聪明,这样的广告推给你,就是推了个寂寞。
的确如此,就算我本来打算试试这个课,看完这种广告宣传也会兴趣全无。
之所以反感这样的宣传,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赢在起跑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大多数时候,你赢在了起跑线上,仅仅代表只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跑几圈之后,谁领跑,谁落后,又是另一说了。
因为,大多数的起跑线优势,都会很快被时间稀释。
我12岁开始学英语,初一,从零基础26个字母开学的。
按照现在的说法,太晚了,没救了。
我当时在重点班,同学的父母们都很重视教育,班里好几个人都提前学过英语,赢在了起跑线。
学期一开始,我确实也觉得他们超级厉害,我还在吭哧吭哧念good morning Li Lei,good morning HanMeimei的时候,她们居然都会说no problem了!太崇拜了!!
仅仅不到一学期,这种“领跑优势”就消失地无影无踪,被我反超了。
而我呢,从来没把“反超他们”当成目标,我有我自己的目标。
我对外语学习很有兴趣,因为从小的愿望就是出国留学。
十几岁的孩子想法很天真,觉得出国留学,把英语学好就行了。(谁知道后来来了德国...)
学英语对我来说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所以我会自己给自己加餐,攒着零花钱买英语分级读物。
90年代的二线城市,书店里只有一种分级读物叫“书虫”,绿色的小册子。
没有人教我怎么选级别,那时候连英语老师都不知道“分级读物”这个东西,我自己泡在书店研究,结果买回家的级别都太难了。
没关系,难就一行行查生词,一句句啃语法,拿去学校问老师,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慢慢地居然可以读英文短篇名著了。
后来高考考砸了,我从零基础开始学德语。
二十几岁开始学一门新语言,从来不觉得被“起跑晚了”耽误了任何东西。
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别人三四年的教材,几乎满分通关留学德国的语言考试门槛,被很多人问有什么秘笈。
再好的秘笈,都抵不过“自己想学”,只要你想,什么时候开始起跑都不晚。
3. 动力源自“有用”
陶行知做过一个演讲,他抱了一只公鸡上台,台上撒了一把米。
台下的观众都蚌埠住了。
陶行知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鸡就是不吃。
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吃。
然后他松开手,后退了几步,公鸡自己开始啄米。
他说,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
但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有人要说,这能是一回事么?鸡本来就喜欢吃米,有几个孩子喜欢学习?
确实,学习不是个轻松的事儿,不那么容易让人喜欢上,但我觉得,我们可以让它变成一件娃主动想做的事。
换位思考下,什么样的东西会让你觉得主动想学?
有用处的东西。
这个“用处”必须是娃自己发掘出来的,是知识本身可以给他带来的,“考试要考”这种不算“用处”。
举个例子,你觉得娃年龄到了,可以学写字母了,于是安排上了练习册描红贴。
但娃看着一本子的aaabbbccc,他心里,我是谁,这是啥,我为什么要写这玩意?
没有动力,因为他们不知道练习字母的“用处”是什么,你告诉他的用处不算数,他要自己体会到,看到。
在这件事上,我的体会特别深。
从没有人教过饼饼写名字,但她3岁多的时候,从幼儿园的大孩子那里偷师学会了写名字,自学成才。
因为学这个有用处呀,画画都要署名的。
顺着这个思路,我让她参与和我一起写5岁生日party的邀请卡,我写一个字母,她跟着写一个。
同样是练习字母,她对练习册上的描红毫无兴趣,但写生日卡特别积极,每天放学回来都主动拉着我写。
我没空陪她的时候,她自己在桌上练习,一页页地反复写,有动力是因为看到了“用处”。
4. 突如其来的结尾
从奇葩的广告聊起,不知不觉就聊远了,最后还得扣个题。
在我契而不舍地用打地鼠的手速点了几十次“跳过广告”后,大数据终于放过我了。
他们对我这个家长彻底失望了,不再给我推荐各种课了。
改给我推植发际线的广告:
所以,大数据这是长眼睛了能看到我?还是成精了能看到未来??
黛西
黛西的小纸条
姐妹们别走!划水预告!
国庆放假那几天,很多姐妹都说,北方一夜入冬了,娃的保暖行头啥时候安排?
本来计划是下周,但你们都说等不了,那就提前安排吧,明天就来,我这人好说话。

饼饼秋冬出门的一身行头,就像身上的半永久,三年来基本没变过—— Mini A Ture外套+Huttelihut羊毛帽。
从饼饼2岁多开始,我就给她买两家的外套和帽子,现在快5岁了,三年来选择从没改变。因为信任,所以省事。
去年好几款上架就断码了,品牌方这次提前了大半年,专门为我们读者预订库存。

但是,这种穿戴的东西,尺码多花色太多,订货要顾及到所有尺码花色,排列组合一下挺吓人的,平摊到每一款每个尺码的库存不可能太多,大约在10件到60件不等。
所以今天特地说一声,明晚一看到推送就点进来,别犹豫哈!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黛西推荐好物,今晚截团
不开打赏,喜欢就“在看”转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