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昨天晚上,微信推送给我一个小视频,一个高中老师在讲台上给学生们打气:
“你对的每道题,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丢的每一分,都是为了遇见对的人。”
妈耶,这似曾相识的鸡汤,我去年好像在哪里喝过!
365天转眼就过去了,又到一年高考季。
我是2005年参加的高考,一晃十七年过去了,作为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山东考生,一个被从独木桥上挤下来的人,此情此景,忍不住感慨个5毛钱的。
1. 关于选择
一姐妹和我说过,好想穿越回高考那年对自己说:选一个喜欢的专业,而不是热门的,因为热门专业等毕业后就不热门了。
还真是这么回事!
我上高中那会儿,最热门的是生物专业,脑子最好用的同学都在搞生物竞赛,因为当时有个说法是,“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后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那几年最受热捧的专业是英语,对外经贸,国际金融这类。
再后来,传说中“生物的世纪”没看到,学国际金融的都去当了出纳员,英语专业的不知道自己学了个啥,众人稀里糊涂眼看百度阿里腾讯乘风而起,计算机成了最热门的专业,没有之一。
当年高分考进生物专业的学霸,左手托着培养皿,右手握着试管刷,看着被调剂进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混得风生水起,直呼造化弄人。
造化弄人,谁说不是呢?
无论是热门专业,还是热门行业,哪个不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这些年更让人大开眼界,多少行业和个体的兴衰就在转瞬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于是很多人幡然醒悟,早知道热门躲不过凉的宿命,老子还不如选个自己喜欢的事做!
但是,醒悟完了又怎样?
新的人生选择摆在眼前,多数人还是会选那个更稳妥,更热门,更吃香,更好走的路。
喜欢?喜欢算什么?喜欢能当饭吃吗?
前些年体制内的人往外跳,放下稳定工作,进军教培行业,是因为喜欢吗?
这几年35岁的互联网人华丽转身,考公上岸,深藏功与名,是因为喜欢吗?
三十岁的时候,终于想明白了十几岁的“热门专业”题型,以为自己活通透了,但同样的考点换个题型,还是想不明白。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人性。
2. 关于未来
当年父母在餐桌上一合计,让孩子报个热门专业学,能有啥坏心眼呢?不就是想未来好就业嘛!
现实是,凭咱们普通人的能耐,根本无法预测一个专业或行业的未来。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引用了牛津大学在2016年的一个报告说,未来20年,相当一部分岗位将受到人工智能冲击,美国47%的就业岗位有被替代的危险,而中国的这个数据是77%,其中不乏大量白领职业。
一位老弟很乐观地给我留言说,别杞人忧天了,虽然人工智能会让不少职业消失,但也会诞生更多新职业啊,船到桥头自然直!
前半句说得没毛病。
汽车取代马车后,养马的和赶马车的职业消失了,但也诞生了新的职业,汽车工程师,汽车机械工,汽车修理工,汽车保养工。
但后半句就有点天真了。
一个养马的,就因为汽车取代了马车,所以马上可以转行去修汽车吗?
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是那些对未来变化有准备的人,这样的人不担忧未来叫乐观。
对未来变化毫无知觉、还幻想躺着吃到时代红利的人不担忧,那叫缺心眼。
好消息是,“乐观”和“缺心眼”中间隔着的不是学历,也不是高考成绩,是有没终身学习的精神。
3. 关于前途
我是金融科班出身,很多人觉得这是个高大上的行业,很有钱途。
不少长辈朋友也问过我,想让孩子学金融,感觉是个比较好赚钱的行业,是这样吗?
你算问到泼凉水专业户了。
学校会教人很多事,但绝对不会教人怎么赚钱。
有人会说,学校给我颁个证,我拿着证找到工作,养家糊口,这不算赚钱吗?
这不算,工资是工作的结果,教育的结果只是让你找到工作。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遵守纪律,易于管理的人,教你如何在岗位上做好工作,成为社会的螺丝钉。
至于赚钱的本领,向来靠的是商业直觉和头脑,机缘和人脉,魄力和天赋,这些学校不会教,也教不了。
不瞒你们说,我也是从金融专业毕业后,才意识到一个扎心的事实:经济学家不能预测经济形式,金融学者没法预测明天股市开盘的走向,学金融的人和普通股民炒股是一样(烂)的水平。
经济学家能马后炮解释经济现象就不错了,预测这事,只能交给水晶球干。
我知道,一定有人追问,所以学金融到底有没有前途?
我在这里抢答一下。
金融是个金字塔型的行业,只有塔尖的职位才能获得高收益,其它位置和其它行业差别不大。
我看过一个统计说,中国的基金经理中,87%都毕业于北大,复旦,清华等12所名校,投行的高级职位更是清北复交,常春藤的专席。
所以答案很清晰,如果能考上名校,或者家境好可以拼爹,那么学金融挺有前途的。
如果以上皆不中,那么请三思,因为毕业后大概率做的是金字塔底层工作。
不是说看不上基层工作,而是金融行业中的这部分岗位,已经正在和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4. 关于学习
进入社会后,很多人都后悔一件事:把考进大学当成了学习的终点。
道理放在自己身上想通了,教育下一代又回到了老思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桥就成功了,等考上大学你就能敞开玩了。
我觉得啊,也不能怪家长和学生的格局,这是大学机制决定的。
中国大学严进宽出,孩子们憋了这么多年,就等着进大学放松了,反正好混歹混都是四年,不出什么意外,都能混到毕业证。
我在德国念大学,机制正好反过来,所以情形也反了过来。
当时刚来留学的我,感觉自己上了个假大学,怎么图书馆抢座比高中还卷。
为了缓解抢座内卷,我们院系自己建了个自习室,防火防盗防外院学生,在门上设了密码锁,时不时有人来突袭检查学生证,看看有没有外院系的人来抢座,是不是很夸张?
不是德国大学生多么热爱学习,是大学机制决定的,宽进严出。
我的好几个德国同学说,上大学之后才开始使劲学习,之前没有这么拼过。
不使劲不行啊,有些基础课挂科率高达70%,同一科目补考三次不过就被自动退学,你不使劲,别人使劲,你就是分母。
我合租的学生公寓里的8个同学,3个人被退学,其中两人换到了同一所大学的偏门专业,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转去了职业学校。
在这样的淘汰机制下,“退学焦虑”伴随了我的整个留学时代,也让我充实度过了大学几年。
走出大学后,再也没有那么纯粹的学习环境了,也逐渐明白了高中班主任苦口婆心的那句话:学习的苦是最好吃的苦。
5. 突如其来的结尾
这篇想到哪写哪,没什么主题,你能坚持看到这里,确定是真爱无疑了。
有时候我会想,假如可以穿越回十几年前,对当年的自己讲这些,也许人生会变得很不一样。
但再一想,我又觉得不会改变什么。
因为我知道,当年的那个sb肯定不会听进去,还会觉得这个穿越回来的人是不是有毛病。
有些弯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真正想明白一些事,这就是成长啊。
你有什么想给十几年前的自己捎的话?留言板里来聊个5毛钱的吧!
黛西
你可能还喜欢读:
姐妹们,如果你经常错过推送,是因为你没星标置顶,也不经常和我互动,微信都看不下去了,不给你推送文章了。三步点亮小星星,我们就不容易失联啦。❤️
黛西自用好物,618买超划算
黛西专辑精选
点赞“在看”,变更好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