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西
来源:天赋一饼
不久前,我收到一姐妹的留言,觉得这事还挺普遍的,今天专门捡出来聊个5毛钱的。
留言比较长,我捋一捋事情的前因后果,大致是这么回事:
她6岁的女儿带了一包彩虹糖出去玩,一个和她从小玩大的小姑娘也想吃,女儿没有分享给她。
小姑娘哭了,一边哭一边说,你伤了我的心,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妈妈作为一个“懂事的大人”,看到这一幕当然有点儿方,于是教育女儿要分享。
结果,女儿反手给妈妈上了一课:你不能要求我分享,因为这不是你给我买的,是学校同学送我的,我有权做主我的东西。(逻辑分+1)
理是这么个理,但这姐妹儿看到人家孩子哭那么伤心,就继续劝女儿,你这样子算啥朋友呢?朋友都是要分享的!
女儿说,可她不是说再也不是我朋友了吗?既然不是朋友,我更不用分享了。(逻辑分再+1)
后来,两个孩子还是一起玩了,但直到最后,女儿也没有分享彩虹糖给对方。
这位姐妹儿问我,女儿看到别人哭也无动于衷,是不是缺乏同理心?黛西你怎么看?
先说结论吧,我是这么看的:如果饼饼6岁时候,能有这个小姐姐差不多水平的情商,我做梦都笑醒了!
01
判断标准只有一个
咱们人和人之间有矛盾,双方都觉得别人有毛病,自己才是正常人,因为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但无论什么立场,都不能脱离一个根本标准,也就是外交部发言人经常说的:事情的是非曲直。
我特别理解这位姐妹儿的第一反应,作为妈妈,作为大人,应该表现得更大度,如果这种情况下还护着自己娃,就会显得有点不懂事。
由于担心被人觉得“不懂事”,所以这样的“教育”不要太常见:
不就是玩具吗,别人玩几下怎么了?人家又不拿走。
他比你小,你要让着他点,先给他玩。
人家都哭了,你还不分享,太没有同情心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谁哭就依谁,那么两人一块哭咋办?
你女儿完全可以哭的呀!明明是自己的东西,不分享就被家长念叨,凭什么啊?必须哭!
现在怎么办呢?谁哭得更大声就让着谁吗?谁先哭一步就听谁的吗?还是谁的眼泪量大谁说了算?
没有那么多规则,只有一个规则,就是事情的是非曲直,也就是你女儿说的:东西是谁的,谁有决定权。
你女儿都算客气的啦,就算是你买给她的东西,那也属于她,于情于理,分享的决定权都在她。
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买了个包,美滋滋背着出去,你的一个好朋友看到了说,真好看啊,我最近要约会,借我背几天呗!
你不想借,她翻了个白眼说,真小气,连包都不肯分享,又不是不还你,还好朋友呢,拉倒吧!
在这样的“感情压力”下,你应该把包借给她吗?
你当然不会,如果只是因为这个友谊的小船就翻了,就失去了这个朋友,那你真是赚大发了。
这样的“朋友”躲都躲不起,她自己愿意离开,是你的福气呀。
你可能会说,包是包,彩虹糖是彩虹糖,彩虹糖又不值几个钱,分享给别人有啥了不起的?而且你有一袋子彩虹糖,分享给别人几粒怎么了?
如果是这个逻辑,那么是不是你有很多钱,也可以分享给我一点呢?
你觉得彩虹糖没啥了不起,因为你站在大人的角度俯视孩子,当然可以既大方又宽容。
但如果你蹲下来,从6岁孩子的角度看这件事,彩虹糖很稀缺的,不是随时都有糖吃的,而且同学送的东西,还有一层友谊含义在里面,就是很珍贵啊。
你看到的“自私”,仅仅是她在维护自己本来就应有的权利。
02
“退一步”的前提条件
不过,我也非常理解这个姐妹儿的担心,虽然事情的是非曲直很重要,但咱们是人,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断案机器。
人和人交往是要讲感情的,也就是你说的同理心。
人家都哭那么凶了,都那么难过了,我们不应该先放下自己的“权利”,优先照顾一下人家的感受吗?
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不需要为别人的“满意度”负责,不然你会活得很累。
更要命的是,无论你怎么做,你都不可能让每个人满意。
我们只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在情感和事实冲突的时候,要不要退一步,顾全大局,取决于你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你看到好朋友难受,你也很难过,你不想好朋友哭,于是改变主意把彩虹糖分享给她,整个过程你是舒服的,不拧巴的,不委曲求全的,那就没问题。
如果你觉得,把彩虹糖分享给她,她倒是高兴了,你一肚子委屈,为了让别人开心把自己弄得很难过,那就不要做这个好人,因为你的感受也很重要。
很多人为别人活了一辈子,中年后才悟出来一个道理:当你照顾所有人的感受,就没有人照顾你的感受。
你女儿才6岁多就有这样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又羡慕。
03
别吹道德黑哨
你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开始苦口婆心教育娃,经常是逻辑不自洽的。
这位姐妹儿劝娃分享,本意当然是好的,希望娃懂一些人情世故,但话一说出来就变味了:人家都哭了,你还不分享,算什么朋友啊?
那我可不可反过来问:就因为我不分享糖,你就不是我的朋友了,你算什么朋友啊?
同样是对“朋友”的定义,对自己娃严格,对别的娃宽容,这是吹道德黑哨呀。
可是,不是有句话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么?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没错,但这句话不是让人双标。
当别人做错了,很懊悔,改正了,我们就不必揪着小辫子不放,而是可以选择原谅对方,这叫宽以待人。
比如这个姐妹儿说,后来两个孩子还是一块玩了。
虽然对方放了狠话说“我再也不是你朋友了”,但你女儿并没有耿耿于怀,抓着这句话刁难对方,而是给台阶就下,你改变主意了,我还是愿意和你玩,多么宽以待人啊!
娃在社交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对方在被拒绝后,为了达到目的,用哭来“情感绑架”,用失去友谊来“威胁”,这可能和她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
我们没法说服别人“别和我来这套”,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立场坚定,不吃这套。
你女儿就是这么做的。
而且,如果对方不是用哭和威胁来给你女儿施加压力,而是想办法说服,比如提醒她“上次我有好东西也分享给你了哦”,或者“我家有xxx也可以和你分享”,凭你女儿的情商,我相信她不会坚持不分享,孩子们都聪明着呢。
所以在这件事上,你问我怎么看。
我的看法就是:一个6岁女孩遇到社交状况后,脑子清晰,逻辑强大,不被别人的情感绑架,不委屈自己的感受,满满都是情商知识点,大人应该向她学习。
-END-
热文推荐
本文转自公众号「天赋一饼」,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黛西,旅居德国13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欢迎关注。
本期编辑:栗子
点击【在看】,跟所长保持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